第一卷注釋
第一章:
注釋1:十將,中唐以後,原本行軍總管麾下的各級將領臨時職務成為藩鎮的常設官職。十將又稱什將,十表示極多、很多之意,並不是說一定是十個將領。後文提到的刀斧將是具體職務稱呼,比如李嗣業“初為隊頭(即隊正),所向必陷”,後與田珍一同為“左右陌刀將”,這個“左右陌刀將”就是十將,刀斧將、先鋒將、捉生將之類名目的亦是。
注釋2:乞黨,豐州境內的黨項部族很多,但較大的只有五族,分別是耶保移族、邈二族、乞黨族、沒劑族和如羅族,各擁數千帳至萬帳不等。西夏建立後,曾經來此招攬人手,即“(重熙)十三年,夏國李元昊,誘山南黨項諸部”,可見還是有一定實力的。
注釋3:天德軍,豐州駐軍,成軍於開元年間,玄宗初賜名“大安軍”,後又改名為“天德軍”,兵額不多,鼎盛時期亦不過五千余人,少的時候甚至不足三千。
注釋4:西受降城,史載位於“豐州北黃河外八十裡”,因距黃河不遠,開元初年便被黃河衝刷毀壞。開元十年,朔方節度使張說於原址以東另築新城,大體上位於位於古黃河北岸,即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以南的奮鬥古城。
第二章
注釋1:豐州,唐代正州之一,轄九原、永豐二縣五鄉,州城(九原縣附郭)在今內蒙古五原縣境內的東土城,乃豐州治所,西漢時初建,彼時喚做廣牧縣。
注釋2:振武軍使,即振武麟勝節度使、營田使、觀察處置使、押藩落使、鎮北都護,其城池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以北,即原單於都護府治所。758年(乾元元年)設立,現任節度使是李國昌。
注釋3:狼山,陰山山脈一部。
注釋4:武昌軍節度使,源流起於乾元二年(759年)設置的鄂嶽沔三州都團練守捉使,治鄂州;永泰元年(765年),升鄂州都團練使為觀察使,轄鄂、嶽、沔、蘄、黃諸州;大歷十二年(777年),鄂州觀察使兼防禦使,進一步升格;貞元二十一年(永貞元年、805年),升鄂嶽觀察使為武昌軍節度使,增領安州,第一任節度使為韓皋。
《順宗實錄》記載:“(805年)五月乙酉,以尚書左丞韓皋為鄂嶽觀察使、武昌軍節度使。”
武昌軍尋廢尋立,據《鄂政紀》記載:“高平公以今皇帝三年春,出鎮鄂。明年,次視閭井城隍。鄂之軍實三萬,創新營凡十五所。”
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陷鄂州,最後一任節度使杜洪死。
《資治通鑒》記載:“二月庚子,淮南將劉存執洪,送廣陵,誅之。行密以存為鄂嶽觀察使。”
注釋5:配流豐州,往邊塞軍州流放犯人乃朝廷慣例,比如武則天時期“越王貞事敗,緣坐者六七百人,籍沒者五千口,配流豐州”。
第三章
注釋1:守津,唐製,天下津濟舟梁都有主官,黃河渡口就是一個“津”,有津就有令,這個令是正九品上。豐州黃河渡口並不在朝廷造冊的名錄中,但時局喪亂,藩鎮節帥私設官職甚多,尋常之事。
第四章
注釋1:大同軍,大同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雲州刺史,領雲、蔚、朔三州。
注釋2:椅子,即現代的馬扎。
注釋3:遮虜軍城,位於山西五寨縣西北,屬大同軍節度使轄下的朔州。
第五章
注釋1:都尉,即左果毅都尉的簡稱。左果毅都尉是孫霸的本官,西城兵馬使麾下十將(刀斧將)是其職差。
注釋2:監軍使,監軍制度是中央政權監督將帥,控制軍隊的一種手段。
初唐時,以禦史為監軍,如文明元年(684年)十月,武則天派殿中侍禦史魏元忠“監軍”討伐徐敬業的李孝逸軍隊。宦官出任監軍,始於玄宗,如天寶六載(747年)高仙芝攻小勃律,宦官邊令誠為監軍。
中唐以後,宦官監軍大行其道。而為了控制各地藩鎮,唐廷廣設監軍院,將監軍使這種臨時制度固定下來。監軍院主官為監軍使,下設監軍副使、判官、小使等佐官,同時自募兵馬,充作親軍,保護監軍使在地方藩鎮上的安全。
注釋3:中受降城,中宗景龍二年置,初管兵六千人,馬二千匹。開元二年移安北都護治此,在黃河外拂雲堆神祠附近(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白彥花鎮以北)。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後渡河。
第六章
注釋1:京師俠少,長安少俠,均指監軍赴任前自募的護衛。
《樊川文集》卷一零記載:“淮南監軍宋某,舊部將校,多禁軍子弟,京師少俠,出入閭裡間”。
《全唐文》卷七三零記載:忠武監軍使朱某,元和十五年死於方鎮,“部曲表請歸葬長安”。這些部曲,都是朱某從長安帶去地方上的“元從”。
第七章
注釋1:刁雍,祖籍河北,西晉末年舉家南渡。後為躲避劉裕誅殺,逃往後秦。後秦滅亡後,出仕北魏。在任薄骨律鎮將時功勞甚大,發掘黃河水運價值也是在此期間。
第八章
注釋1:櫜鞬(gāo jiàn)服:唐代戎服。櫜鞬本是盛放弓箭的容器。《左轉·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注雲:“櫜以受箭,鞬以受弓。”
演化到唐代,已經變成了一種特殊武服,具體樣式如韓愈在《送幽州李端公序》中描述幽州節度使劉濟的樣子:“紅帓首,靴袴,握刀左,右雜配,弓韔服,矢插房,俯立迎道左”。翻譯過來就是:頭戴紅抹額(扎在額頭的頭巾,二戰時日軍綁在額頭上的“月經帶”的原版,紅色的),下身穿袴奴,腳蹬靴。左手握刀,右邊佩櫜(插矢之房)鞬(韔弓之服)。
值得一提的是,這身裝束在中唐以前只有一定身份的大將甚至節度使才能穿,所謂“將服”是也。而且這種服裝也不是常服,一般非常正式的場合才會出現,可以說是禮服。
注釋2:勝州。州城北至黃河五裡,西北至黃河二十裡,東至黃河四十裡。隋文帝開皇七年置榆林縣,二十年置勝州,唐承之。隋煬帝大業二年,置榆林宮,在州城內。楊廣曾在城東接見突厥大小頭領,即“(五十余萬)大軍出榆林,遊行突厥故地,受啟民可汗朝見。”當時他還賦詩一首,表達得意之情,即《幸塞北——雲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詩》:鹿塞鴻旗駐,龍庭翠輦回。氈帳望風舉,穹廬向日開。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索辮擎膻肉,韋鞲獻酒杯。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
有榆林關,在城東三十裡,東北方臨河,開皇三年置,有關總管一人領軍屯駐。勝州與豐州一樣,“阻河為固,土宜耕牧”。治榆林縣,附郭,位於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 www.uukanshu.net 領榆林、河濱二縣。
注釋3:河濱關,河濱縣東的渡口。河濱縣,在今山西偏關縣西、河曲縣東北境。貞觀七年臨河置河濱關,在縣城東面半裡左右。這個渡口在北魏時就有了,當時名“君子津”,北宋時又在附近建“久浪津”,因地處邊境,遂成為與遼、夏貿易之所。
注釋4:雲、蔚、朔三州,皆為大同軍轄地。
注釋5:岢嵐軍城,位於今山西岢嵐縣,屬河東節度使轄下的嵐州。
注釋6:胡常侍,夏綏銀宥節度使、觀察處置使、押藩落使、安撫平夏黨項使,銀川監牧使,兼夏州刺史“胡某”,870年-879年在位。史書上並未記載他的名字,只有羅隱寫的一首詩從側面提到了些。
羅隱《夏州胡常侍》:“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長戟漢諸侯;征鴻過盡邊雲闊,戰馬閑來塞草秋。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財不為子孫謀;仍聞隴蜀由多事,深喜將軍未白頭。”
第九章
注釋1:東城,即東受降城,位於今內蒙古托克托縣黃河外。天寶年間管兵7000人,馬1700匹。東城西南方渡河至勝州城不過十裡,東北方至振武軍城120裡,形勢險要。
注釋2:麟州,轄新秦、連谷、銀城三縣。新秦縣附郭,位於今陝西神木附近,天寶元年置,其城三面孤絕,形勢險固;連谷縣在州城以北四十裡,銀城縣在州城以南四十裡。
第十章
注釋1:金河縣,天寶四年置,附郭振武軍城,或者說振武軍城就是金河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