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251章 狩獵之國(6)
“人氣漸漸有些興旺起來了。 . . ”走在河西鄉的郊外,王大壯看著路兩側已經呈現一片金黃之色的麥田,以及田地後面那一大排土坯房,笑著說道。

 已經是十二月份了1687年,是東岸越冬小麥的收獲季節。越是鄰近收獲,農人們越是緊張,他們要注意天時,希望不要在收獲那幾天遇到惡劣天氣;他們也要注意是否有野蠻的印第安人過來偷盜他們的食物,那樣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跑到村委會,要求民兵主任打開武器庫,迎擊那些野蠻人;他們更會注意那些穿著漂亮的服裝、頭戴船型帽的西班牙殖民官員,那些人總是騎著高頭大馬過來,對他們指手畫腳,然後在村長打發十幾枚銀幣後便會退走,仿佛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其實,因為交通運輸方面的極大便利性,位於巴拉圭河右岸的河西鄉等地區其實是不缺糧的,可以近從已經成為東岸最重要產糧區之一的河間調運。但問題是越境墾殖的這些農民,你不讓他們種地幹什麽呢?開工廠嗎?放牧嗎?那都不現實!最穩定同時也最能吸納人口的方式,其實還是在當地開荒種糧,開辟一塊穩定一塊,一直到將這兒全部佔下為止,這才是最穩妥的方式,同時也是東岸人應用了幾十年且被證明非常有效的方式。

 與東岸核心地區差不多,在巴拉圭河右岸查科平原墾荒的東岸人也是執行的三茬輪作制度,以冬小麥、水稻、苜蓿、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為主,兼且飼養一些家禽、白豬、馬匹之類的牲口,補貼家用。

 按照農業部的初步規劃,查科平原相對濕潤的東半部分,在未來是要被當成重要的糧食產地來經營的,如同河間及潘帕平原一樣。至於那些老農業區,因為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緣故,糧食產量日漸降低,種植糧食的人也越來越少。尤其是在靠近城市的地方,農民基本都轉行種起了蔬菜、瓜果及園藝苗圃業,是沒人種糧食,這導致東部發達沿海地區的糧食產量日漸不足,不得不靠從內部地區調運維持消耗。

 甚至於,最近幾年農業部裡都有人提議討論,是不是允許部分發達縣份的農民以貨幣的形式繳納田稅。目前田稅是全國統一征收的,以糧食的方式,稅率定為10,即每個有地農民都要繳納此項稅收,由各鄉、村兩級分別督查征收。也是說,即便是那些發達地區已經不再種植糧食的農民,他們每年也要繳納田稅,即所謂的“交公糧”。因此,這些地方的農民每年不得不想辦法從市場外購到足夠繳稅的糧食,如此才能過關。

 基於這種考慮,農業部已經在醞釀允許部分地區在繳納田稅時亦可以貨幣進行繳納,以減少采購、調運途無謂的消耗,減輕整個社會的成本。反正東岸國內及鄰近的西班牙境內有的是大片的好土地,每年安排去拓荒是了,開墾出來的荒地總能填補掉其缺口的。更何況,因為肉、魚製品的大量食用,東岸共和國的百姓對谷物的消耗本不是十分巨大,因此每年糧食都有不少剩余,不得不想辦法出口,根本不用擔心糧食生產不足的問題。

 從述這幾方面來看,現在的華夏東岸共和國,其主要的糧食產區多集在所謂的“欠發達地區”,即東部沿海地帶的內陸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河間、鹽布鐵路以東的潘帕平原,另外是國內新開墾的地區及一些越境墾殖的地方了。他們的經濟實力薄弱,人口也不夠多,技術、資本什麽的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只能靠農業來慢慢積累資本,然後再圖其他方面的發展。

 “注意天氣,注意租來的那些農業機械的保養,別等到用的時候突然發現開不動了,那樣我可要發飆的。”剛剛官升一級沒幾個月的王大壯一邊盡情呼吸著鄉野間的清新空氣,一邊叮囑幾位下屬,只聽他又說道:“咱們這裡出產的糧食除了自用外,還要想辦法出口到其他地方,以換回發展所需的各類物資。現在咱們國家已經有650多萬人了,經濟發展這麽快,有些地方的農田竟然出現了撂荒現象,這真是不可理喻。難道我們國家生產的糧食已經足夠多了嗎?我不管經濟發達的地區如何如何,反正咱們這兒是一窮二白,老百姓還指望靠出售余量去東部地區換些生活用品、建築材料和勞動工具呢。”

 “不過這國家的政策也需要微調一下了吧?執行了這麽多年的糧食收購保護價,隨著軍費開支的劇增,終於也被取消了,直接影響是流入農業的資金極具減少,穩定了二十年的二十多元的糧食均價也跌破了整數關口,到了19.9元的歷史地位,真是讓人泄氣啊。”王大壯繼續吐槽道:“現在我們國家開疆拓土主要靠的是墾荒種地,如今谷物市場價格不振,長此以往怕是要打擊人們實邊墾荒的積極性啊,總不能所有實邊的人都去砍樹、挖礦吧?哪有那麽多的工作崗位喲!當擁有三十畝地不再是一種榮耀,而漸漸變成某種負擔時,我想原本執行得很好的墾荒政策也會執行不下去吧?這國家開拓總局的人都是幹什麽吃的,在這種情況下竟然還不激烈書,要求農業部和財政部重啟糧食最低收購價,唉!”

 話說截止1687年8月份,華夏東岸共和國全國的總人口數量據估測已經達到了655萬人出頭的樣子。其,明人例約佔28,出身在本土的二代、三代國民約佔59.2、白人男子約佔6.8、白人女子約佔6.1。此外還有總數約20.8萬人的非國民勞務工群體,其黑人、白人各佔9.4,其余均是各族印第安人,總體而言這個群體的人數是在逐年下降的,體現了東岸人從海外掠奪人口日益艱難。

 總共六七百萬的人口,每年消耗的糧食確實很多,更別說東岸人整體而言較喜歡喝酒,每年耗費大量谷物去釀酒,因此農業安全保障還是十分必要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東岸的氣候條件是真心不錯,土壤在經過很多年的開墾之後也變得非常適宜種植,再加一些簡單的肥料的推廣使用及良種的培育,因此糧食產量一直很高,導致價格下行的壓力非常大。而偏偏東岸政府之前為了維持所謂的移民實邊政策,一直以保護價收購糧食谷物一百萬噸的額度,使得大量財政資金被迫補貼到這面了,每年幾乎要貼二三百萬元的資金在這面,幾乎成了財政的大窟窿。

 即便收購回來的糧食政府又進行深加工投放市場,或者想辦法出口到巴西、加勒海,或者想辦法出口到其他地方,挽回了相當多的損失,但每年補貼在農業面的資金仍然有一百多萬元之巨。這些錢或許在以往不算什麽,可自從幾年前政府大力投資海軍,導致軍費暴漲之後,這有那麽點吃力的感覺了,因此該政策最終在爭論一番後被取消,糧食價格也在去年跌到了19.9元噸的價格,且這還是在去年部分地區糧食有些小歉收的情況下的數據,不然只怕還要更便宜哦。

 王大壯現在是河西地區的政府官員了雖然這裡法律還是西班牙王國的領土,因此對這個問題非常敏感。他擔心一旦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到邊疆去種田也將變得無利可圖,那麽試問還會有人這麽積極地湧到這裡來嗎?他們難道不會去當水手、去巴西高原探險、去南錐尋找野牛、去智利尋找銀礦嗎?那樣收益可能要高很多,雖然風險也會高不少。

 他自問如果是自己主政的話,恨不得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糧食種植業全部摧毀了,轉而換經濟作物或者乾脆把這些人趕入工廠,去創造更多的財富。什麽?市場有限,生產出來也消化不了這麽多商品?奶奶的,東岸是人太少了,地太多了,資源太豐富了,土壤太肥沃了,搞成這副模樣。要是讓人口稠密的印度或國人看到的話,不知道又會作何感想!尤其是此時的國大陸的農民, 在看到東岸這邊一人三十畝的模式快經營不下去之後不是缺糧,而是生產出來的糧食過多,不知道又會作何感想。

 “王鄉長,現在願意購買超過十畝土地的人真的不算很多。他們寧願把時間放在打零工或做手工業之,那樣收入似乎會高不少。或者即便有人買了二十畝、三十畝地,也會在收獲一季主糧之後嘗試著種些煙草、啤酒花、向日葵、花生、芝麻之類的經濟作物,那樣同樣單純種植谷物掙錢。要我說,國家放棄對主糧的保護收購價也沒啥,本來六百多萬人不需要那麽多糧食,咱們國家的農民數量實在太多了,這本來不對。而且,其實我想說的是,以往每年保護收購的不過一百萬噸的額度,這對糧價的支撐作用其實沒我們想象那麽大。”一位隨行官員說道:“農民的收入落後工人已經是一個廣泛皆知的事實,並且持續了很多年。農民也早不是一個光榮的產階級,我更願意稱呼他們為等偏下收入群體,移民實邊現在在農村子弟們心的號召力也越來越低。很多人甚至更願意出海尋找更多的機會,這令南海集團幾乎笑歪了嘴,他們終於不用再為缺乏足夠的水手而煩惱了,本國的航海事業倒是意外地因此而得以更加興旺發達。”

 這話說得眾人都有些唏噓,農民這個階層的膨脹看來是到底了,可今後這移民實邊的政策還怎麽執行下去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