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藩亂》第三十四章 安民酬功
  吳三桂遣部屬佔據各地的沐氏莊園和衛所屯田,主要目的,是控制雲南的糧草。

  也就是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不讓自己軍隊的吃飯問題,成為清廷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條繩圈。

  這沒錯,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安民、酬功。

  吳藩嚴格上來說,應該叫關寧集團。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寧遠總兵吳三桂收到崇禎皇帝詔令,攜帶20萬軍民撤離寧遠,遷往山海關。

  吳三桂奉命勤王,撤離已成孤城的寧遠。

  離開前,吳三桂深知此行便是無歸路,下令火燒寧遠城。(注1)

  吳軍的核心,其實就是當年的遼東軍民後裔。

  而吳三桂,乃至吳氏一族,就是這個集團推在台面上的代表。

  從吳三桂遼東起兵開始,四十年不斷的征戰,麾下聚集了大量來自各陣營的力量,包括明軍、順軍、西軍、女真兵、蒙古兵、土司(苗)兵等,這些人組合在一起,就是吳軍。

  其中,以原關寧軍民作為軍隊中的骨乾,支撐起整個吳軍的戰鬥力。

  關寧集團的遼東軍民,從明末開始,打了整整五十年的仗,軍隊裡的中高級將領基本都來自關寧軍後人。

  可以說是“父子相繼,叔侄相替”。

  在這個集團裡,大家都是幾十年的熟人,一同作戰的都是叔侄兄弟、鄰裡鄉親。

  再加上軍內通婚,不是自家郎舅,就是隔壁老王,每人都能攀上親。

  倘若是戰場上遇到了危難,那也肯定是舍命相救。

  因此吳軍凝集力極強,戰鬥力極強。

  這種“世兵”的傳承模式,使得“關寧集團軍”的作戰能力得以保持。

  在清初康熙時期那種互相“比爛”的大環境下,吳軍顯得鶴立雞群,吊打已經快拿不起刀的滿蒙貴胄子弟。

  既然打了幾十年的仗,那肯定會有傷亡。

  死了賠錢。

  可傷殘的士卒失去了戰鬥力,不能不養啊。

  更何況吳三桂向來以“輕財重義”聞名。

  因此關寧軍的老營裡,養了大量傷殘的士卒。

  而這些傷殘的士卒在得到善待、解決後顧之憂後,又能激勵士卒們及親屬、子侄對吳三桂的忠心,以及繼續為這個集團奮力作戰。

  現在,關寧集團經過幾十年的漂泊,終於有了雲南這塊落腳地。

  那吳三桂就應該按級別、功勞分田地給各級將官、老兵、傷殘士卒,讓他們及家屬得以贍養。

  吳三桂做到了。

  吳軍入滇後,第一時間就將雲南沐氏莊園和衛所屯田,按級別、功勞劃撥給手下,用來安置將官、戰兵、傷兵及其家屬。

  如王屏藩的王家山莊中抽煙老漢,就是其中之一。

  分到地後,將士們就成了軍功地主,也與吳家緊緊地綁在一起。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吳家興旺,他們就能富貴;吳家倒了,他們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原時空中,吳軍的核心舊部——關寧各軍將,寧可節節敗退,也決不投降,正因如此。

  在13歲的幼主無力統製全軍、人心渙散的情況下,仍能跟清軍硬扛3年。

  直至整個關寧集團全部被消滅。

  此為後話。

  吳三桂這樣做,整個雲南也就牢牢地控制在吳三桂手中。

  既然是分了地,就得種,不種不行,不種那就沒飯吃。

  正常來說,是分到地的士兵們自己來種的,類似軍屯。

  但是出現了一個問題。

  就是吳三桂在入滇後,其實雲貴兩地並不和平,包括出現南明殘余勢力的反抗、土司叛亂,需要震懾緬邦及應對和碩特蒙古的虎視眈眈等。

  那麽就需要軍隊繼續作戰,不能輕易卸甲。

  可田地沒人種怎辦啊?

  按歷史經驗,是可以招募流民來當佃農的。

  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畢竟,地分得少的還能自己種,就像分了一家小店鋪,自己看店做點小生意一樣。

  可地分得多了,自己也種不過來啊。就像王屏藩這種高級將領,一分就是一片山莊。

  所以,得招募流民。

  一開始,也的確是如此做。

  但沒多久,路就走歪了。

  源於人性中的貪婪和國人傳統文化中的“親親相隱”。

  招募流民種地,這是官府層面的事情。

  流民招募,不是簡單把流民叫來就行,而是要到當地官府落戶口,日常受到官府監督的,類似辦理暫住證,或者是犯了罪的人“取保候審”。

  有了“暫住證”的流民,雖然還是視同賤民,仍會受到良家子的鄙視和欺負,但人家畢竟在官府層面有掛靠了。

  你可以欺負他,不開心的時候走過去踢他一腳也可以,但不能太過分,不能為所欲為,更不能隨便殺人。

  太過分的話,有“暫住證”的流民也可以去吿官的。

  這樣就能保障流民能安心種地,恢復當地生產。

  一開始,雲南各地也是在招募流民在種地的。

  可招著招著發現,完全可以擄掠流民,當做自己奴隸來種地啊。

  流民是官府的,可奴隸是自家的啊!

  那流民們難道心甘情願淪為奴隸嗎?

  肯定不願意。

  那去吿官!官府總不會不理這些失去家園的苦命人吧!

  沒想到,官府真的不管。

  為何?

  因為雲南官府裡的官,都是咱們遼東老鄉啊!自家人!

  咱們自家老鄉擄掠幾個無關緊要的流氓當奴隸,這是事嗎?

  根本不是事!親親相隱嘛。

  甚至會發生這種情況:

  流民:我要去吿官。

  軍功地主:好啊,我跟你一塊去!

  (來到官府)

  流民:大老爺伸冤啊,我要吿他!(下跪)

  官員:堂下所跪何人,為何要狀告本官二舅姥爺鄰居家的大表哥?

  ====

  因此,在吳三桂的默許下,大批的戰俘、失地百姓、流氓,乃至於普通老百姓被以“逃人”名義,直接被吳三桂的部屬們擄為農奴,也稱為“長工”。

  通過這些勞動力的補充,為關寧集團的那群驕兵悍將充當田裡勞作的免費勞動力。

  這樣吳軍就能專心作戰,又能有足夠的糧草來源。

  由於缺吃少穿以及殘酷的剝削,加上疾病,導致很多農奴逃亡,遁入山林。

  急著想嫁女娃的老漢,就是這樣逃進深山的。

  而人力的不足,又刺激那群驕兵悍將進一步擄掠普通百姓,導致更多百姓逃遁山林,從而使吳藩經濟長期凋敝,民力乾涸。

  本質上,這就是一種軍事農莊制度。

  也是一種竭澤而漁的方式。

  甚至在吳三桂入滇前一年(1658年),雲南還是“大熟,民食有余焉”。

  而吳三桂入滇(1659年)後,當年就發生大饑荒。

  ====

  當吳世璠聽老漢說,逃難是因為自己的祖父放任部屬擄掠百姓時,一臉的難以置信。

  甚至因為祖父的原因,導致糧價大漲,更是出乎意料之外。

  原來他一直苦苦追尋的原因,是因為這個!

  難怪吃兩碗米粉的價格,會那麽高!

  看到一臉唏噓的老漢,吳世璠試著問到:

  “老人家,不怕得罪你說一句:這些都是你看到的,連你這種小老百姓都能看到的問題,難道他平西王看不到嗎?”

  “他肯定知道。”

  見老漢一臉肯定地回話,吳世璠有些意外:

  “啊??那為什麽他還會放任底下人這麽做?”

  “難道他不知道底下人這麽做,會讓他喪失民心麽?”

  “正因為他知道,他才沒製止。”

  老漢又轉過頭看了看吳世璠道:

  “我正是看到他不怕失去民心,我才逃到山裡來。”

  “因為平西王一開始,就沒想過要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