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抗癌的日子》第24章 曹景行
  今天一大早,愛人就發了一篇這樣的新聞給我,一早,有很多事情,我沒有時間看,他說,先看看文章。原來,昨天,2月11日,香港知名媒體人從確診到病逝,在幾乎窮盡所有治療手段的情況下,知名媒體人曹景行先生僅僅堅持了一年又七個月,享年75歲。

  今天,2月12日,澎湃新聞報道了知名媒體人曹景行先生於2月11日病逝的消息。此前據曹先生自述,他近十年做過兩次胃鏡檢查,最近一次為五年前,但直到2020年8月體檢時才發現胃癌。

  扼腕歎息之際,澎拜新聞特邀曹先生的主刀醫生之一、上海長征醫院副主任醫師周海洋博士回顧整個治療過程。這位周海洋博士,也就是我愛人在他的科室手術的同一科室,那一群頂級博士後,也算是全國最高級別的醫療水平之一的醫院。

  今天2月11日周海洋博士接受新聞采訪,澎拜新聞采訪的周海洋博士這樣回顧:

  (一)

  2020年8月,曹先生在本人供職的長征醫院體檢時發現胃癌。

  腫瘤生長在胃角的位置,已經有轉移,擴散到了周邊的淋巴,甚至一些比較遠的淋巴。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晚期胃癌。

  曹先生術後這樣回顧自己的“胃病史”——

  我原來在香港工作,做文字工作的時候,工作量很大。那時候感到胃經常有反酸,因為晚上常常半夜睡覺,有時候還有可能吃點東西(宵夜)。當然,我的飲食不是很暴飲暴食的,總體還是很正常,但就是會有些反酸。那時候我太太在香港中文大學,大學下面有很好的威爾士親王醫院,他們有一位專家就說,你就太忙了嘛,壓力太大了嘛。但是身為媒體人,我又不可能放松壓力,所以一直有這種症狀。

  那是大概上世紀90年代吧,40多歲的時候就開始有胃反酸。

  後來有一次體檢檢查,查出來有幽門螺旋杆菌。但經過治療之後,再後來體檢就沒了。胃鏡也不是沒做”。曹先生繼續回憶:“十多年前,他在香港第一次做胃鏡。做下來醫生說還可以,沒有太大的問題。大概五年前,又在上海的另外一家醫院做了一次胃腸鏡,那次檢查出來說有糜爛性萎縮性胃炎。但是醫生同時又加了一句話,你這個年齡(快七十的人了),好像也正常。”

  當時沒有做活檢。

  “沒有胃痛,沒有所謂的便血,人也沒有瘦,這樣的話,我也就沒有太放在心上。”

  所以,一查出來就是晚期,曹先生本人包括親朋好友都是很震驚的。回顧整個過程,他必然追問:“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像這種胃癌,如果能夠發現得更加早一點當然好。但是能夠更早的發現嗎?我到底是缺掉了哪一個環節呢?”

  (二)

  答案當然是可以早發現。

  在今天這樣一個科學技術水平下,不光是胃癌,對於很多疾病來講,目前的醫療手段、檢查手段都是非常有效的,是完全有可能實現早診早治的。

  以曹景行先生的病情來說,這樣一個消化道的腫瘤,目前診斷的金標準或者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胃鏡+活檢。憑借胃鏡的分辨率、放大倍數、特定的熒光技術等,即便是很小的病灶,也能很好的發現。但是,當下我國胃癌只有兩成左右是在早期發現的,而日本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七八成,這就是得益於他們對於胃鏡檢查的推廣和普及。

  原則上講,我們推薦40歲以上人群都需要做一次胃鏡和腸鏡,以發現或排除早期病變。對於有胃潰瘍病史、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則應該密切的複查胃腸鏡。

  那麽曹先生到底“缺掉了哪個環節”呢?

  我認為主要是兩個環節。

  第一是有飽脹不適,消化不良,上腹痛等症狀應及早進行胃鏡檢查排除胃癌;第二是即使無症狀,對於高危人群應該常規進行胃鏡篩查,比如胃癌高發地區、HP感染、有胃潰瘍病史、有胃癌家族史等。

  曹先生和我對話期間,一直講自己基本沒症狀。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腫瘤(生長)的部位,往往和症狀有很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把胃比喻成一個房子,它有兩扇門,進來的門(進口)叫賁門,出去的門(進口)叫幽門。如果腫瘤長在入口或出口的地方,可想而知,只要這個病灶稍微有點大的話,就會表現出症狀:長在入口附近,吃東西會不舒服,甚至吞不下去;長在出口附近,就會覺得胃脹、難受,排不出去。但是,腫瘤如果長在胃的中間,譬如長在胃角或者胃體,腫瘤周邊往往沒有很重要的組織,消化症狀不明顯,這種就很難通過早期的症狀來發現它。

  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本身有胃炎或者是胃潰瘍的話,作為高危人群,胃鏡複查的頻率就要增加。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密切關注一些血液指標的變化。

  人與人差別很大。有些人稍微有一點症狀,他就會拚命去檢查,甚至把各種檢查都做一遍他才放心;也有的人他覺得有一點症狀很正常,無所謂,往往這種症狀也是一過性的。仍以胃癌為例,它往往是合並胃炎和胃潰瘍的,如果他認為我就是個胃炎,或者就是個胃潰瘍,那麽他就會選擇吃一點治療的藥物,症狀就改善了。但症狀改善不代表沒問題啊,甚至我們以前有碰到過胃癌合並胃潰瘍的患者,做完胃鏡之後,第一次活檢沒有抓到癌細胞,就當做單純的胃潰瘍用藥,吃藥以後潰瘍面有縮小,但是一直不愈合。結果第二次胃鏡活檢就抓到了癌細胞。

  從這個角度來說,腫瘤往往是具有迷惑性的,普通民眾提高健康素養,同時保持警惕性是很重要的。

  如果說是發現了可疑的病灶,譬如說糜爛的部位、粘膜粗糙的病灶,有可能就是一個早期的表現。我們不能放過這樣一些蛛絲馬跡。一旦能早期發現,它就只是一個創傷很小、愈合又很好的手術,更重要的是,他的長期預後會非常好。

  (三)

  2020年11月底12月初,曹先生在長征醫院接受了胃癌根治術。

  術前,曹先生接受了新輔助化療。它常因治療需要被用於癌症患者手術前、手術後及放療後。新輔助化療對於消除殘留的微轉移、減小原發性腫瘤的大小、減少腫瘤複發轉移機會、提高治愈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手術過程不贅述。

  手術後,曹先生看到了切下來的標本。他說,怎麽形容呢,一大臉盆。

  我跟他講,除了把有病灶的胃部切除,我們還要做相應的淋巴結清掃,即把胃周的脂肪淋巴結都切除掉。

  今天我們可以講得更細節一些,手術有兩個目的,一是把胃上的原發病灶切掉,把剩下的消化道做一個重建,讓它繼續保持消化功能;二是做充分的淋巴結清掃,胃周淋巴結分為三站,鑒於術前影像學評估發現曹先生的第三站也有可疑淋巴結,所有最後手術做的是D3清掃,就是三站全部進行了清掃。

  術後病理顯示,腹主動脈旁淋巴結(16組)轉移,也就是我們說的遠隔部位淋巴結轉移,這意味著曹先生的胃癌已經是IV期,是非常晚的分期了。

  術後曹先生又做了很多綜合治療,包括化療,免疫治療,還有局部的射頻消融都做過, 應該說是窮盡了很多的努力。這個過程中病情也有好轉反覆的時候,但總歸還是進展很快,最終治療效果還是不理想。

  如果要我來總結這樣一個令人惋惜的病例,我特別想說的是——

  中國是胃癌大國,表現為發病率高,中晚期比例高,預後不佳。胃鏡是發現早期胃癌最重要的一個手段。胃癌早期沒有特異臨床症狀,而胃鏡可以在直視下對胃黏膜進行觀察,並對可疑病變取活檢病理明確是否有癌變,從而實現早診早治。

  曹先生,一路走好!

  以上內容是長征醫院留美博士後周海洋采訪的原創文章。

  周海洋的這篇文章我反反覆複看了無數遍,與愛人的狀況一模一樣,愛人也是在五年前做過複查胃鏡。2010年3月那次胃部大出血(恆徑動脈破裂、杜氏病)搶救以後,我們幾乎每年都做胃鏡檢查,連續做了5年,確認沒有問題,無非就是潰瘍,謹慎小心了5年沒有問題後,就疏忽大意,後面就沒有再做胃鏡了。

  直至去年年底,2021年11月15日愛人由於老是噯氣、反酸,就去長征醫院門診,預約第二天就胃鏡,那天胃鏡差一點下不了檢查台,當時就出現大出血,當時就從急診住進病房。

  曹景行從手術後隻活了一年又七個月,同我們一樣,得到的是同一個醫院同一個級別的最高級別的醫術救治,醫院、大夫、家人都用盡了辦法,終是無回天之力,享年75歲。而我們?難道我手上的風箏線真的也就要斷了?我們才過完66大順。前途渺茫,欲哭無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