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千年墨煙》第三十八章:內憂外患
  大順二年二月,唐昭宗再度親自封授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封賜其為隴西郡王。

  這一決定在朝堂上掀起了驚濤駭浪,眾臣議論紛紛,昭宗帝卻懷握一線希望,冀望此舉能夠開啟唐朝的新篇章。

  然而,在遙遠的關東地域,李克用的聲威日益昭著。

  他不僅穩守河東,更一舉吞並了昭義的孟方立。

  李克用兵鋒所指,命李罕之、李存孝圍攻孟方立,而孟方立內部的矛盾和互相猜忌最終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接連攻破孟遷,奪取多州,李克用的擴張勢不可擋。

  這番行徑引起了周邊軍閥的憂慮和驚恐,紛紛呼救唐昭宗。

  昭宗大順元年四月,朱溫命其子朱友裕率兵襲擊家鄉的徐州,卻不料李克用早有預謀,派遣沙陀兵增援徐州,使得戰局陡變。

  朱溫得知此情,急忙奏表朝廷,請討太原。

  與朱溫同時,雲州防禦使赫連鐸、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也紛紛上表請討李克用。

  這些權臣豪強似乎在此刻將私仇拋諸腦後,借用唐昭宗的名義各自謀取利益。

  昭宗帝坐擁龍椅,眉宇緊鎖,深感憂慮。他明白,對抗如此勢力的膨脹,將左右整個王朝的興衰。

  朝堂議論紛紛,唐昭宗沉思默坐,面對銀光閃耀的奏折,心頭沉重。

  “李克用終將成為國之禍害,今因其失策,臣請率領汴、滑、孟三軍,聯合河北三鎮,共禦之。請朝廷派大臣為統帥。”

  李匡威、赫連鐸、朱溫等頻頻上書請求討伐李克用,使昭宗帝頭痛不已。

  尤其是朱溫暗中賄賂張浚,更令昭宗帝心生無奈。

  宰相張浚,曾與楊複恭結怨,又被田令孜排擠,如今得昭宗看重,以牽製楊複恭的權勢。

  當李克用討伐黃巢駐軍河中,張浚身為都統判官,李克用對其不屑一顧,更令張浚懷恨在心。

  朝廷使者將李克用的輕慢態度告知張浚,令其心生不滿。

  相反,朱溫以厚金深結張浚為內應,而張浚亦依朱溫為外援,內外相互呼應。

  於是,張浚倚仗昭宗之勢,鎮壓楊複恭,同時依賴朱溫之勢,對抗李克用。

  當朱溫、李匡威、赫連鐸聯名上表請戰李克用之時,昭宗召集三省、禦史台四品以上朝官開會商議,其中反對者佔據了十之六七。

  宰相杜讓能、劉崇望也認為此舉不可取。

  宮廷中的燭光映照在龍椅上,昭宗的目光在奏折上掠過,心思千回百轉。

  周圍群臣莊嚴肅穆地肅立著,有人低聲議論著這場決定國家命運的戰事,有人則默默等待著皇帝的聖斷。

  昭宗端坐高座,凝視著那些奏章,心中猶豫不定。

  “李克用對朝廷構成的威脅不可忽視,如今眾雄紛紛請戰,也許這是收復失地的絕佳時機。”

  一眾臣子小聲附和著朱全忠的提議。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見解。張浚欲依靠外援排除楊複恭,堅持發布討伐詔令,而宦官楊複恭則極力反對。

  他沉思著:“先帝避禍,諸侯異動雖難辭其咎,中樞之臣處理失宜,方致此番風波。

  今日宗廟社稷剛剛平安,不宜再掀戰端。請陛下深思熟慮,一旦失算,後果不堪設想。”

  唐昭宗面對著各方議論,內心焦灼又堅定。

  他深知此時決定的分量,不僅關系眼前之局,更關涉大唐興衰命運。

  他的野心與治國信念促使他毅然做出這一震撼的決斷。

  宮廷內如同一隻沉默的獸,每個人都被各自的思緒所困擾,眼神中流露著千絲萬縷的情感。

  楊複恭態度堅定而穩健,其反對聲如清風般清新,破壞了緊繃氣氛。

  而張浚的擁躉們則意氣風發,懷著激動不安的心情期待著即將到來的戰爭。

  他們緊閉雙唇,皺眉沉思,每一絲表情都透露著內心掙扎與猶豫。

  大臣各持己見,紛爭不止。

  唐昭宗默不作聲,深思熟慮,他明白自己的決擇將左右大唐未來。

  表面上選擇看似輕易,實則千鈞重壓。

  宮殿外,狂風呼嘯,天空烏雲密布,似在暗示即將到來的風暴。

  唐昭宗心懷怨憤,藩鎮跋扈難駕馭,對朱溫仰仗有加,欲以其收拾強藩,震懾天下。

  在表現帝王的威儀之時,務必保持胸懷坦蕩,以免引起各軍鎮的不滿和猜疑,使國家陷入動蕩。

  為了闡釋昭宗的心意,解除其困擾,當初的讚美昭宗仁厚之舉,隨後的勸諫昭宗討伐李克用,皆是出自於對昭宗深遠謀略的推敲。

  昭宗帝對張、孔二位相的論斷和規勸深以為然,但又搖頭歎息道:

  “此事交由二位相共同處置吧!”說罷,顯露出無奈之色。

  群臣退下之後,昭宗對張、孔二人說:“此事委以二位相,務必小心應對,切莫使朕蒙辱!”

  二人領命頂禮膝行。

  次日,頒下聖旨,罷免李克用一切爵位和官職。

  五月二十七日,張浚率領禁軍五十二都及邠、寧、鄜、夏等州軍,五萬余人誓師啟程,昭宗親至安喜樓送行。

  張浚對昭宗表決心:“臣當先解外患,待歸師之時再除內亂。”

  不曾想這番話被楊複恭偷聽到,激起了他的忌恨。

  長樂坡上,神策軍諸將為張浚等送行,張浚酒後言辭凜然。

  楊複恭調侃道:“張相公意氣風發,豈非故作姿態?”

  張浚回應道:“待平賊歸來之日,再談姿態,此刻何必多言!”

  殿中議論紛紛,張浚的聲音響徹殿堂,他試圖依仗外援,重振朝廷威儀。

  張浚含笑上馬,張浚遠去。

  楊複恭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怨恨之意更甚。

  六月之際,張浚率領京城精銳五萬兵馬匯聚晉州,與宣武、鎮國、靖難、鳳翔、保大、定難諸軍相會,準備向太原展開進攻。

  而太原城北的雲州赫連鐸、東北的盧龍軍李匡威,帶兵從北面、東北面襲向太原,企圖分散、牽製李克用的軍隊。

  朱溫除了派遣兩千兵馬赴晉州與張浚匯合,統一指揮外,還率軍自河陽渡黃河,從南面襲擊太原,形成了四面合圍之勢,

  然而四方兵馬的進攻卻未能同步。

  張浚與李克用展開激烈的對決,戰火燃燒於陰森之地,刀光劍影交錯糾纏。

  李克用身陷四面重圍,面臨巨大壓力:南面是朱溫的猛烈進攻,北線則需與赫連鐸、李匡威拚死廝殺,

  東線上與鎮州、魏博的對抗更是異常激烈,而西線上神策軍的威脅更讓其頭痛不已。

  此時,李克用陷入生涯中最為危急的時刻,四面楚歌,戰火初燃,未知命運的齒輪將去向何方。

  戰事很慘烈,戰場上刀光劍影交錯,箭矢呼嘯,血雨飄灑。

  先鋒之師,乃是朱溫麾下所部。

  五月時,張浚領軍離開京城,潞州(即昭義軍鎮治所)卻遭遇內亂。

  亂軍罔顧生靈,屠戮昭義軍節度使李克恭,繼而歸順朱溫。

  河陽留後朱崇奉命率兵至潞州,代行留後職責。

  李克用派遣康君立、李存孝等大將率領軍隊包圍潞州城。

  七月,朱溫調遣重臣葛從周率領千騎秘密趕至壺關(位於路州城東南約30裡處)。

  夜幕降臨,葛從周率軍衝破太原軍陣,攻入潞州城,與朱崇奮共同鎮守路州城;

  與此同時,朱溫又派遣李讜、李重胤、鄧季筠率軍攻擊李克用的澤州(位於河陽北方,潞州南面,今山西晉城),

  同時,派遣佑國軍節度使張全義與其才俊長子朱友裕,統率大軍駐守澤州北部,以援助圍攻澤州的汴軍。

  澤州守將李克用急急派人前往太原請求增援,緊接著,李克用下令正在圍攻路州的勇將李存孝率領騎兵5000急速趕往支援。

  與此同時,李讜等人緊緊圍困澤州城下,向城上的李罕之高聲呼喊道:

  “李罕之!你依仗李克用叛逆朝廷。如今張相公率領大軍進圍太原,葛仆射也已攻佔路州,不出一個月,沙陀無處藏身。屆時,你還指望什麽求生之路?”

  李存孝率領的精銳騎兵臨澤州城下,他挑選500名勇士,飛馳至汴軍寨邊高喊。

  “我便是那無處藏身的沙陀人,今日欲以你們的血肉為食,速將那些肥胖之輩推出來,讓我們一決勝負!”

  汴將鄧季筠,也是一位勇猛的將領,在寨中不忍屈辱,率兵出擊。

  然而,幾個回合之後,便被李存孝生擒,汴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戰馬損失逾千。

  李克用在九月解除了南、北、東北三面的威脅後,集結兵力,準備抗擊西南方張浚率領的官軍。

  十月,兩軍相遇,參戰的各地鎮兵紛紛拒絕以死守城,紛紛率部隊渡黃河西歸;

  而五十二都禁兵則表現平平,無濟於事。結果不言自明,太原兵乘勝追擊,所向披靡。

  十一月間,暴雨連襲晉州、絳州,橫掃慈州、隰州,洪水席卷而過,肆虐著土地和民眾。

  在這股風暴中,張浚身負宰相重任,雖被俘卻無益,因其率領的皇家禁軍,不宜輕易加害,

  故主動選擇放棄攻擊,使其得以安然逃生回歸京都。

  當張浚率領的軍隊初遭失利之際,李克用卻奉命派遣中使韓歸范攜帶冤情表章,

  徑直前往皇宮面見昭宗,陳述其家族三代對朝廷的忠勇貢獻,更聲稱將率領50萬大軍親臨京城,以訴說真相。

  終因此,李克用方才撤軍返回太原。

  張浚、孔武辭京城後,投靠朱溫求援,朱溫上書為二人訟冤。

  昭宗面對兩難之局,不願得罪朱溫,隻得縱二人自處,不必遠赴他鄉赴任,令二人得以在華州安居(位於長安東方約200裡)。

  唐昭宗手持詔書,端坐龍椅之上,眉宇間透露出猶豫與沉思。

  李克用的彈章傲然無懼,但他深知應如何妥善處理,以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因此,他親自起草回函,運用優美之辭,將原本錯綜複雜的情勢轉化為一場完美的結局。

  李克用目光炯炯有神,意氣風發地宣示:

  “吾一心為朝廷收復四方疆土,爾等卻嫁禍於我,朱溫東行亦無不然。爾等欺我,當受其報!今我立誓,誓守門戶,誓不輕言放棄!”

  唐昭宗聞之,悔恨交加,懊悔當年錯誤之舉,竟傷及忠臣。

  在眾目睽睽之下,李克用挺身向唐昭宗謝罪,黜退張浚宰相,試圖平息風波。

  然國運飄搖,危機四伏,困厄之路蔓延不已。

  唐昭宗一臉陰霾,朝臣們目光交投,心頭沉重。

  李克用言辭鋒銳,如刀割心,唐朝命運似乎已不再操縱於皇帝之手,而被藩鎮諸侯操控。

  李克用身姿挺拔,目光堅毅如鐵,歷史上的黃巢之亂,幾乎讓唐朝毀於一旦,這殘酷的現實令人心驚。

  他所言不虛,如雷霆震耳,朝廷陷入詭譎寂靜。

  唐昭宗最終妥協,不情願地罷免張浚,企圖息事寧人。

  然唐朝命運岌岌可危,內憂外患,危機四伏,挽救已無從談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