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忠武天下》第三十一章 遂心,皆大歡喜
  皇帝朝滿殿文武環視一眼,起身說道:“眾愛卿,鄭威剛才所言,想必你們都聽到了。荊湖剿匪之事,該委派誰人擔當招撫使一職,諸位卿家作何想法,有何人選,盡管說來。”

  眾朝臣登時交頭接耳起來,殿內嘈雜一片。

  皇帝為求朝臣們等會兒各抒己見,輕閉雙眼,充耳不聞。

  一盞茶的功夫過去,林元治出列,大聲說道:“啟奏陛下,臣有話說。”

  有鴻臚寺官員一旁監督朝堂秩序,有人要發言,朝臣們自是要注意好形象,立馬停止交談站好。

  皇帝道:“林愛卿,有話請講。”

  林元治說道:“陛下,八百裡洞庭差不多已被匪盜佔領全境,朝廷要想以有限的兵馬快速肅清匪盜,非得荊湖周邊各州府全力配合方可。遍觀朝堂之上,以一人之力能震懾住荊湖四圍州府官員的臣子,除了諸位皇子,就是安思明將軍與張守城老將軍兩人。張老將軍已被陛下派往太行山剿匪,荊湖剿匪招撫使一職,非安將軍莫屬。”

  端王出列:“父王,兒臣附議。”

  好幾位臣子齊聲道:“臣附議。”

  皇帝朝安思明問道:“安將軍,你意下如何?”

  安思明出列,躬身行禮道:“陛下,臣聽憑朝廷調度。只是北疆用兵多年,耗資甚巨,與北狄大軍對峙半年有余。此時調走主帥,北狄聞風而動,重啟戰事,若是抵禦不力,就怕多年取得的功業毀於一旦。望陛下明鑒。”

  皇帝說道:“北疆事大,安愛卿實不宜南下,荊湖剿匪招撫使當另選他人。”

  安思明躬身俯首道:“陛下英明。”回列。

  皇帝說道:“諸位卿家,張將軍要到太行山剿匪,安將軍要鎮守北疆,荊湖剿匪招撫使一職,依你們看,該由誰人出任為好?”

  徐相出列:“陛下,臣覺得林大人剛才之言在理,荊湖剿匪招撫使一職,非皇子不能勝任。”

  皇帝看向滿朝文武問道:“眾卿家覺得如何?”

  朝臣們齊聲答道:“徐相言之在理。”

  皇帝道:“就由皇子擔任招撫使,出征荊湖。”

  眾皇子爭先恐後出列,齊齊拜倒禦前,齊聲說道:“兒臣願意為父王分憂,為朝廷解難。”

  皇帝好生高興,歡言道:“吾兒都是好樣的,起來說話。”坐回龍椅,輕閉雙眼。

  嚴相生怕皇帝睡著了,好聲說道:“陛下,讓太子前往,定能彰顯朝廷威嚴,事半功倍。”

  皇帝睜眼回道:“嚴愛卿,太子本是最佳人選。但朕近來身體欠佳,他要留在京城幫朕處理政務,還是另選他人吧。”

  嚴相回列,徐相說道:“陛下,二皇子齊王殿下曾帶過兵,由他前往極為合適。”

  皇帝道:“徐愛卿,輕車熟路,不瞎忙活,朕也覺得齊王極為合適。”

  剛等皇帝把話說完,一人打著兩個燈籠出列,說道:“陛下,荊州那邊種族繁多,且族群大小不一。三皇子寧王殿下曾遊歷江南,對荊湖四圍的風俗人情多有了解,安撫民眾自會得心應手,是為合適人選。”

  皇帝道:“顏愛卿,你的意思朕懂,朕也覺得寧王是適當人選。”

  剛等皇帝把話說完,一人出列說道:“陛下,四皇子端王殿下熟讀兵書,還曾在西北領過兵,又滿懷仁德,實至名歸的一代賢王。由他出征荊湖,定能減少殺戮,還荊湖以太平。”

  皇帝道:“簡愛卿,減少殺戮,是莫大的功德。何況端王是我這些兒子中最為優秀的一個,文武兼備,仁德雙修,眾皇子的楷模。朕也覺得端王合適。”

  有人正欲出列,卻被楊懷寧搶了先。

  楊懷陵說道:“陛下,五皇子穎王殿下性情豁達,心懷仁義,遇事果敢,能跟人打成一片。出征荊湖,臣覺得穎王殿下最合適不過。”

  皇帝笑道:“楊愛卿,朕也覺得穎王能夠勝任。”

  等皇帝把話說完,林元治出列說道:“陛下,臣覺得靖王殿下或譽王殿下最適合出征荊湖。”

  皇帝笑著問道:“林愛卿如此信誓旦旦,有何說法可服眾?”

  林元治說道:“陛下,鄭威將軍說他荊湖剿匪不力,皆因手中兵力有限,且四圍州府官員不配合所致。以臣這一年多來執掌吏部所知,鄭威將軍就算為求脫罪,有誇大其詞之嫌,荊湖四圍州府官員是齊王、寧王、端王、穎王殿下的門生故吏卻大體屬實。依臣之見,朝廷要想整頓吏治,若借荊湖剿匪之機,從荊州開始,定能事半功倍。”

  皇帝正欲說出“言之有理”,除了太子,其他眾皇子異口同聲道:“兒臣願為父王分憂。”

  眾皇子爭著為國建功,而招撫使只需一人擔任,手心手背都是肉,皇帝好生為難,就想找個人來為自己分憂,朝太子說道:“太子,你這些兄弟都有一顆報國之心,你覺得由誰出征合適些?”

  朝堂之上,太子早已自身難保,為求不得罪人,隻好從公平公正處著手。回話道:“父王,兒臣以為,報國之心極為珍貴,實不宜憑空做出選擇。當量才而論,不偏袒任何一方,以顯公平公正。”

  靖王附和道:“父王,太子殿下言之在理。量才而論,兒臣就算不能當選,也將心服口服。”

  譽王附和道:“父王,兒臣附議。”

  皇帝看向其他幾位皇子,問道:“齊王,寧王、端王、穎王,你們兄弟怎麽看?”

  四位皇子心想:“強行爭搶招撫使一職,就算能得手,若以朝廷旨意辦事,必定在荊湖殺個血流成河,將其他三兄弟全部得罪過去。此時羽翼未豐,若成為眾矢之的,實為不明智。退一步想,靖王、譽王實乃庸碌之輩,量才而論,絕非自己的對手,不足為慮。”齊聲答道:“父王明鑒,量才而論,兒臣就算落選,也心服口服。”

  皇帝大喜道:“好。就依太子之言,量才而論,擇優錄用,出征荊湖。”

  徐相朝太子問道:“敢問太子殿下,你說的這量才而論,不知怎麽個量才法?”

  太子真就沒想好,支支吾吾回道:“這...這...這...”

  張守城一旁接話道:“殿下,這有何難。文比謀略,排兵布陣;武比勇武,衝鋒陷陣。”

  徐相笑道:“張老將軍,你想法雖好,可眾皇子都不善武藝,怎麽比?”

  張守城笑答道:“徐相,皇子們比試謀略,隨皇子們出戰的比試武藝,文試跟武試的成績相加,贏得第一者出征洞庭湖。”

  太子遇到救兵,歡聲說道:“父王明鑒,張老將軍此法甚好。”

  皇帝朝滿朝大臣說道:“朕也覺得張老將軍此法可行,眾愛卿覺得如何?”

  眾朝臣齊聲答道:“臣無異議。”

  皇帝今兒忙碌這麽久,怎算聽到了想聽到的聲音,極為高興地說道:“好。就此定了,眾皇子明日校場巳時比試,文試講謀略,徐相、楊愛卿負責;武試論勇武,嚴相、張愛卿負責。”

  嚴松,楊懷寧,徐相,張守城四人出列,齊聲說道:“謹遵陛下旨意。”

  皇帝雖高興,卻也疲累的很,就想坐靠龍椅休息一會兒。董公公深知陛下心意,大聲唱道:“陛下有旨,有本奏來,無本退朝。”

  林元治出列:“陛下,今年春闈開考在即,主考官人選是該定下來了。”

  皇帝問道:“依林愛卿看,誰來主持春闈合適?”

  林元治回道:“陛下,臣舉薦禮部尚書楊大人。”

  皇帝面向朝臣們問道:“眾卿家可有異議?”

  穎王見楊懷寧剛才為自己說了話,且今年春闈主考官輪不到自己人,便以還人情的方式附和道:“兒臣無異議。”好幾人跟著附議。

  靖王見穎王都出聲支持,身為主子豈能不發聲,大聲說道:“兒臣無異議。”好幾人跟著附議。

  譽王向無黨羽,想著讚同比反對好,出聲附議。

  太子勢微,少個敵人比多個朋友好,不也出聲附議。兩人跟隨。

  張守城身為武官,本不宜參與議論朝政,但念及楊懷寧不是壞人,出聲支持。

  劉雲飛昔日那些部下見張守城奮勇爭先,不甘落後,全都出聲支持。

  齊王、端王也不敢讓自己人老佔著主考官的位子,不出聲支持,也不出聲反對。

  穎王今年本來可為自己人掙得主考官的位子,不料蹦出來一個楊懷寧,心中氣惱,出言反對。

  皇帝為求服眾,不得不將穎王放到一邊,說道:“楊懷寧眾望所歸,主持今年春闈考試。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

  林元治大聲說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今日事事隨心遂願,皇帝處於高興處,回話道:“林愛卿,有話但說無妨。”

  林元治說道:“陛下,往年春闈,落第士子多有怨言,說什麽朝廷開科取士問家世,太過不公。”

  皇帝說道:“林愛卿,何為取士問家世?”

  林元治道:“往年科考,試卷不糊名,考官們上下其手,徇私舞弊,沆瀣一氣,參考士子的名聲勝過他們於考場上的才華,實有取士問家世之嫌。”

  皇帝說道:“林愛卿,可有法子做到科舉取士不問家世?”

  林元治回道:“陛下,有士子說,只要廢除舉薦制度,糊名謄錄並用,科考定能做到公平公正。”

  皇帝道:“此法甚好。”轉而朝眾朝臣問道:“眾卿家,你們可有異議?”

  讓靖王的人搶了今年科考的彩頭,齊王、寧王、端王、穎王等人哪個服氣,齊聲說道:“兒臣毫無異議。”

  太子、譽王才不願做那刺頭,隨聲附和。

  朝臣們見眾皇子除了靖王默不作聲,其他人全力讚同,不也出聲附和。

  皇帝本就想科考改革一番,見機會難得,欣喜異常,大聲說道:“今年科考由楊懷寧主持,考試試卷糊名謄錄並用,杜絕舉薦之風。”

  君無戲言,事情已定,無法更改,眾朝臣齊聲說道:“陛下英明。”

  早朝已處理完政事,鴻臚寺官員唱響奏事畢,文武百官恭送皇帝陛下,依序退出大殿,回各部門衙門處理政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