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火紅年代之傻柱是個好人》第四十七章 煤爐的連想
  回到四合院,何雨柱就開始為晚飯忙活起來了。

  先把米飯蒸上,然後殺雞拔毛,把雞毛還是放進那隻舊竹籃裡,這是能賣出點錢的好東西,讓妹妹何雨水賣掉,得來的錢讓她自己留著,小女孩也得留點錢在身上。

  妹妹何雨水已經放學回家了,正和許小玲在屋裡寫作業,何雨柱也沒管她們。

  何大清走後的一段時間內,何雨水很粘哥哥何雨柱,但時間一久,何雨水的情緒就慢慢地穩定了下來。

  何雨水跟許小玲一起上學,一起放學,一起寫作業,一起玩,一段時間之後,整個人也慢慢地開朗了起來。

  除了晚上跟哥哥還是在一個屋睡覺之外,其它方面跟別人沒有什麽不同。

  耳房的火炕早已經搞好了,灶屋也改造完畢了,何雨柱正想著找個木匠把家裡兩間房子的門窗翻新加固一下。

  後天就是禮拜天了,何雨柱手頭就有兩件事要辦:一是找木匠,一是找鐵匠鋪打小煤爐。

  照舊留許小玲一起吃晚飯,近來許小玲跟許大茂只要晚飯時間待在何家,都會被何雨柱留下吃飯。

  許家兄妹倆回到許家,還跟母親周玉桃誇耀何雨柱做的菜好吃,周玉桃被氣的直說養了兩個白眼狼。

  如今的市場供應還算穩定,何雨柱為了跟妹妹何雨水找個玩伴,也不怕多花幾個錢。

  不過,許大茂有段時間沒見著了,聽許小玲說,他哥見到何雨柱都掙工錢了,不想繼續讀書,跟著他爸去學放電影。

  何雨柱也沒想到,許大茂學放映比記憶片段中提前了好幾年,記憶中許大茂初中畢業後才去學放映的。

  現在提前兩年多,對許大茂是好事,還是壞事,何雨柱也不清楚。畢竟還有那麽多的渣滓沉在水面下,到城外去放電影還是有危險的。

  每天吃完晚飯後,何雨柱就要看書和練習寫字,一年級的課本早學完了,現在看得的是許大茂用過的小學課本。

  何雨柱不僅自己看小學課本,還督促著何雨水的學習,時不時地讓她背誦幾首課本上的唐詩。

  今天,何雨柱沒有看書,而是趴在桌子上畫起來小煤爐的構造。

  何雨水瞅見哥哥今天既沒看書也沒寫字,而是在畫畫,她不禁地有些好奇,走過來盯著哥哥畫畫。

  “哥,你在畫什麽?”

  “啊,我畫一個小煤爐,以後用來蒸飯用的,既剩柴又省煤。”

  “是嗎?”

  “是呀,等哥找個鐵匠鋪打一個,回來試試你就知道了。”

  何雨水不說話了,兩眼盯住何雨柱筆下的畫。

  小煤爐的圖畫好了,何雨柱瞅著圖想了一下,煮餛飩或下餃子得要平底深鍋。

  要不要買隻鋼種鍋,何雨柱還沒有做最後的決定。

  一九三二年幾家洋行在滬海開辦了華鋁鋼精廠,從國外進口原鋁錠加工成鋁板,鋁帶跟鋁箔,還做一些鋁製品,每年大約生產三百至四百噸。後來因為封鎖,原鋁錠進不來,一九六零年贖買全部股份成為後來的鋁材廠。

  而國內第一包鋁水是在一九五四年十月才在東北301廠澆注成型的,這也是156個項目之一。

  一九五二年底在爾濱建設的101廠,到五六年才全面投產,光鋁板一項就達到年產二萬噸。

  至於三朝古都的鋁製品廠,有幾家不成氣候的小廠,要等到六十年代初,他們合並成立鋁合金廠才有作為,大家常看到的三角牌鋁飯盒,就是東直門外的二鋁廠從六十年代開始生產的。

  從這些數據就能看出,五一年的工業水平是多麽的可憐呀!

  怪不得園林甲天下的某市只能在五十年代中後期才敢開始推廣煤爐,來解決居民家中的炊灶費煤費柴的問題,也只有到那個時候,鋼種鍋才大面積地推廣開來。

  要是打個鐵的平底深鍋,那就得多花錢,還要找個好一點的打鐵師傅。

  頭疼?!何雨柱還是打算先到鐵匠鋪問問再說。

  至於桌子跟條凳這些東西就容易多了,先弄個兩張或三張桌子,整幾條條凳,張主任就能辦到。

  不管了,先把煤爐做出來再說。

  三朝古都做飯跟取暖大多是用煤的,都已經好幾百年了,經過了兩個朝代。

  煤都是從西邊跟北邊的大山裡挖出來的,然後經過阜成門運進城裡。

  四九年那會兒,城裡城外一共有一千七百多家煤鋪,從業的有數千人。

  東直門裡有一條煤鋪胡同,東起東直門北小街,西至炮-局東條,六五年改名北利民胡同。城裡還有煤渣胡同,煤廠胡同,煤市街等等跟煤有關的地名。

  不過家境好點的人家直接用塊煤,而普通人家用煤多是煤球跟煤餅,而貧苦人家隻好買煤面自己做煤餅跟煤球,而蜂窩煤此時尚沒見到影子。

  煤球圓圓的,是搖出來,所以叫搖煤球,它的關鍵就在於一個搖字。

  元宵節的時候,特別是在北方的大超市裡有現場製作元宵售賣的,不知有人見過沒有。

  以前是用繩子把一個笸籮吊在空中,笸籮裡就是糯米面,把些元宵餡丟進去,然後搖動笸籮,元宵就慢慢地成形了。不過現在都是電動轉筒,已經沒了樂趣。

  搖煤球跟搖元宵的做法是一樣的,把煤面子,碎煤跟黃泥按比例混合,加水做成煤泥,然後弄成小塊,放進一個大笸籮裡搖呀搖,就成了煤球,把搖好的煤球放到背陰處風乾就能用了。

  搖煤球也是一門手藝,有人專門以此為生,農閑的時候,就有人帶著工具來到三朝古都從事這個行當。有的在煤鋪做,有的則拿著工具走街串巷的,喊著“搖煤球來,搖煤球來”。

  至於說煤餅就更簡單了,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做,沒有模子就做圓形煤餅, 有模子就做長方形煤餅,這個跟農村早先造房子拓土坯的法子是一樣的,不過模子大小不同罷了。

  何雨柱瞅著自己畫的煤爐圖紙,心裡想著要不要把蜂窩煤做出來,那就得多做一套壓製蜂窩煤的工具,這個東西以前沒人做過,要是找鐵匠鋪打製的話,何雨柱也不清楚要花多少錢。

  等等再說吧,還是先把煤爐打製出來試試看,何雨柱拿定了主意。

  禮拜六跟禮拜天是許家父子最忙的時候,白天要幫著一家影院放電影,晚上還有出外場到工廠跟鄉下去放電影。

  這時候的電影已經都是有聲電影了,在影院內因為有音響系統,還用不著放映員解說。

  出去放映就不行了,沒有音箱,只有幕布上有畫面,這就需要放映員大聲進行解說,這種情況到了六十年代,六二年或六三年的時候才得到徹底的解決。

  禮拜六的晚上,何雨柱跟妹妹何雨水說了,第二天休息日要到鐵匠鋪打個煤爐,然後再去書店瞅瞅。

  何雨水一聽哥哥要出去,立馬就跳起來說要跟著去看看。

  禮拜天一大早,何雨柱跟妹妹吃完早飯後,就鎖好家門一起離開了四合院。

  春季的三朝古都沙塵天氣不少,要是不刮風還好,那真是天晴氣爽的,一旦起了北風,那就昏天黑地的沙石飛揚。

  PS五十年代實際上是分成兩個階段的,一段是四九年到五三年,一段是五四年到六零年。

  四九年到五三年這個階段,還在發展私營工商業,工業品基本上是隨行就市的,價格有些高。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