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明和大哥張翠山就這麽的認識,結義兄弟。
劉昌盛青梅竹馬的故事是怎麽來的呢?
這先說張翠山的來歷。張翠山是個什麽樣的人呢?我這裡來說下都格公社張家坳的張家。張家坳就只有張翠山哥三個三戶人家,原來也是從板坡涼山上搬過去的。張家坳靠近板坡但屬於都格公社管理。但這年月從都格鎮上跑到張家坳跟到縣城差不多,又由於這幾年運動多,當官的變更頻繁,這裡就成了兩不管地帶。
背景的話和劉福明差不多,也是地主崽子。聽說祖上比劉福明的祖宗闊多了,以前也算板坡的首富,他家祖上經營牲口生意起家,後來擴大到糧食生意,在縣城榕城曾經有半條街。後來家產被抽大煙的張翠山爺爺敗了一些,軍閥混戰和抗戰時期也常被動主動的捐錢捐物。到了張翠山老爹這輩也不善經營,解抗日勝利後只剩下個大院和老家的置備的土地,於是全家就搬回了板坡。總的來說張翠山也過來幾年少爺日子的,
後來家是實在待不下去了,於是張翠山母親帶著三個兒子搬離板坡,在都格鎮的山林裡找了個安生地,起基建房,開墾荒地。杜絕了以前的牽連,日子到是平靜下來,時間一過十年,張翠山母親早也去世了。
張家坳四周林子多,差不多與世隔絕。張翠山孔武有力,為人開朗大方、剛直雄壯,這幾年在這附近到是有了些好名聲。還有他有個土郎中手藝,也善相牛馬,很得四周的山民很是擁護愛戴。加上哥幾個開荒出的的土地多,房子四周都種了果樹,日子過得也不差。就是交了公糧也能剩下很多,特別大饑荒那會兒有山上的野物加持,沒餓著肚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話說回來,多日之後,張翠山到板坡公社來幫人看牛給牛治病,完了提壺酒就來找劉福明,劉福明也喊上親弟劉福寧作陪。兩人喝到微醺狀態,討論兩人的兄弟關系怎麽樣進一點,小弟的建議是結成親家。
兩人拍腿讚成,但一合計了孩子的年齡都鄒了眉頭,已經出生的孩子年齡相差有點大,顯然不合適。巧合的是兩家女的都懷孕了,劉福明老婆肚子已顯懷,顯然這孩子要大點。於是相互約定:如果生的是一男一女就讓他們結婚,如果不是,那就等下一個。兩個小孩子的姻緣和命運就那麽玩笑的湊在了一起。
第二年,兩家孩子抱在一起,劉福明家的劉昌盛和張翠山家的張香芹第一次見面了。兩人還不會記事,在劉家族老叔公的見證下定親了,是為娃娃親。關於這年代娃娃親還是常有的,至於長大了能不能成婚,這就要首先看兩家的大人的意見,其次看兩個小人的發展和感情情況,這都是決定要素,畢竟什麽事情都會發生。總之娃娃親成功率也不高,尤其新社會了,觀念與習俗也在改變,大多解放前訂的娃娃親都退了。解放後也基本很少出現娃娃親的情況。劉福明和張翠山這兩很守舊!
舊的婚姻習俗就要改變,兩家一合計,那就對外說是已經退婚了吧。實質上卻沒有退,兩家來往還是那麽密切。這時候兩家大人的想法是:隨兩人的成長,要是發展了能處感情那麽就結婚,要是沒有感情也不會勉強好聚好散。
事情就那麽定了。
劉昌盛到現在其實很反感的,畢竟新時代了,這明顯的屬於舊時代的糟粕。讀了一些書,有了新文化,對舊的觀念很厭惡。但兩邊大人們的說法也明確:看你們的發展,劉昌盛也是無語反駁。
兩人年紀還小,對張香芹,他說不上討厭也說不上多喜歡。從小相處下來,也清楚張香芹的。張香芹樣子清秀周正,性格開朗大方,心思細膩,心靈手巧,很會照顧人。但和同校女同學比起來,她也算是優秀的。
讀書後,張香芹和劉昌盛在假期也會被大人帶著相互竄門,相處和在一起玩耍的機會也蠻多,從記事起也知道彼此的關系和狀況。劉昌盛慢慢地在家人的開玩笑下也能應承下來,用他的話說懶得反駁,沒用。其實上這也算是一種妥協。
正應了李太白《長乾行》詩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乾裡,兩小無嫌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