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溪源密碼》第一十三章 太元捕魚人
  “嗯,講的很好!但你說的都是教科書上寫的內容。”楊文達說道。

  “這有什麽不對嗎?”馬川問道。

  “對的。但是你忘了,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創作這副油畫的畫家,為什麽要給這副油畫起名為‘溪源’。”

  “對啊,為什麽呢?”

  “現在有人認為《桃花源記》記載的內容有部分是真實的。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其實,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留下了很多線索,讓後人去發現。”

  “比如說?”

  “第一條是關於時間的線索。作者為什麽要將時間設定在晉太元年間?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當時都發生了哪些大事。

  “首先是前秦的符堅統一了北方地區。隨後,符堅向南方的東晉發動了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最終以東晉的完勝而告終。但淝水之戰的勝利卻是東晉王朝最後的一段美好時光,太元年結束的20多年後東晉王朝就宣告滅亡。”

  “嗯,是的。淝水之戰的勝利算是東晉王朝的回光返照吧。”

  “這一期間,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五鬥米教’在民間各地興起。雖然,‘五鬥米教’實際起源時間很早,但在東晉太元年間是大發展期。太元年結束3年後,也就是公元399年,已成氣候的‘五鬥米教’,在孫恩的帶領下發動叛亂,幾乎滅亡東晉。”

  “這段時間戰亂頻繁,安定祥和的生活對老百姓而言真是可望不可及啊。”

  “是的。所以,那段時間‘五鬥米教’的一些思想在民間還是很有市場的。桃花源的故事發生在此時,恐怕還和這有關。

  “‘五鬥米教’理想就是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社會。比如,三國時期的張魯就是‘五鬥米教’的一個領袖。他充分利用了‘五鬥米教’的力量,在漢中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獨立王國。他們摒棄了封建政權的構成形態,以教團的管理行使政權的職能。張魯倡導以道教民,以德化眾,並認為糧食和財物為天下公有。所以,他建立義舍,備好食物,供給來往旅行之人無償吃住。張魯投降曹操後,‘五鬥米教’在漢中建立的組織體系才被打破,但他們的思想卻因此傳播到全國各地。

  “到東晉太元年間,社會更加混亂,人們也就更加希望找到一個像桃花源一樣的理想國。所以,桃花源的故事發生在這一時間就很容易理解了。”

  “有道理。”

  “第二條是關於捕魚人的線索。這個捕魚人真的是捕魚人嗎?現在有人推測,這個捕魚人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捕魚人,他就是一個專門被派往尋找桃花源的人。”

  “為什麽呢?”

  “如果他真是一個捕魚人,他應該在自己熟悉的水域捕魚,而不會去水流的源頭去捕魚。因為,水流的源頭一般都是水淺且清。水至清則無魚嘛,那裡哪來的什麽魚可以捕啊?

  “另外,他從桃花源出來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到太守。他去找太守做什麽?去領賞嗎?太守為什麽要找桃花源?桃花源內只是一個普通村莊,又沒有什麽財富可收刮。

  “這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有一個答案。就是他們都是‘五鬥米教’的人,要尋找一個教義宣傳的理想國,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太守很可能早就有關於桃花源的線索了,所以才派人假扮迷路的捕魚人去尋找。”

  “是的,這個捕魚人確實有很多疑點。他住在桃花源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非常熱情地款待他。

在離開桃花源時,人們希望他不要告訴外人。他應該不至於出門就恩將仇報。可他一出門就沿路做好標記,並馬上報告太守。太守也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這一切似乎都像是計劃好了一樣。”  “第三條是關於桃花源居民的線索。這些人到底是什麽人?真如他們所說,先祖是秦末戰亂時,來到這裡的嗎?其實,很有可能不是。

  “原文有一句‘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意思是說,人們在田間耕作的方式,穿著的衣服樣式,都和外面的世人一樣。這條線索非常重要。

  “如果,真如他們所說先祖是秦末戰亂時來到這裡,而且從未與外人交往,他們甚至不知道有漢、魏、晉的存在,那麽穿著的衣服樣式怎麽可能同外人都是一樣的呢?

  “秦朝是公元前207年滅亡的,到晉太元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376年,之間580余年,歷經秦、西漢、新朝、東漢、三國、西晉、東晉等多個歷史朝代。如果說耕作方式一樣倒還可以理解,但人們的服裝卻早已有很大變化,不可能和外人一樣啊。

  “特別是現在的考古資料證明,東晉的服裝樣式和秦末是有很大區別的。而且桃花源的故事發生在長江以南地區,那裡曾經是楚國的地方,秦末時期,那一帶的服裝樣式和中原的區別更大。”

  “關於這個問題,我了解一些。近些年,學界也有所討論。我聽說,現在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解釋:

  “一種解釋認為可能原文有誤,‘悉如外人’當為‘悉異外人’,但這個我覺得太牽強了。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悉如外人’裡的‘外人’,意思是外國人,或域外之人。很多學校的教師都會援引第二種解釋,認為‘外人’是指非華夏地區的人。對原文的翻譯就是‘男女的服裝樣式,和域外之人一樣’。這種解釋似乎還說得通。”馬川說道。

  “第二種解釋也有問題。首先,古漢語裡並沒有將‘外人’解釋為外國人的說法。其次,原文裡一共出現了三個“外人”,分別為‘悉如外人’、‘遂與外人間隔’、‘不足為外人道也’。如果將第一個‘外人’理解為外國人,那麽後面的幾個‘外人’就完全說不通了。《桃花源記》這樣的千古名篇絕不可能出現同一個‘外人’,上下文卻有完全不同的解釋。”

  “那有沒有可能,陶淵明那個時代的人根本沒有研究過580年間服裝樣式的變化,想當然的認為服裝樣式沒有變化。所以,他在虛構這一情節時,忽視了這個問題?”馬川疑惑的問道。

  “我國古代人一直都自詡‘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所以,各朝各代對服飾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很多歷史典籍都有專門的篇章對歷代的服裝規製進行研究和記錄。例如,《後漢書-輿服志》對秦、漢時期的服裝樣式和顏色都有詳細研究和記錄。《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和陶淵明基本上是同時代的人。所以,陶淵明作為一個博覽群書的大學者,如果完全不了解服裝樣式的變化情況,那肯定是說不過去的。”

  “那作者為什麽要有‘悉如外人’的表述呢?”

  “我們現在當然只能推測一種合理的解釋。作者在這裡有一個很深的用意,就是他想強調這裡並不是什麽仙境,而是一個在人間真實存在的地方。桃花源裡面生活的是一群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既不是什麽鬼也不是什麽仙。我們還可以把這條線索再進一步延伸一下,這群人的先祖很有可能並不是秦末戰亂來到這裡的。他們很有可能是在永嘉之亂時,南渡而來的北方漢人。時間大約在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一百年前,也是東晉太元年前的大約七十年前。所以,衣著服飾沒有什麽變化,就很正常了。”

  “他們為什麽要欺騙捕魚人說先祖是秦末時期來的呢?”

  “永嘉之亂距離太元年的時間並不太久遠,說不定當時有些親歷者還在世,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痛苦,應該仍然是記憶猶新吧。他們隱瞞自己的身世應該有他們迫不得已的原因,只是現在我們很難再考證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