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探索者一號Cx330梅子楓》漫長的周王朝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周朝地域廣袤,150萬平方公裡,人口據說上千萬。古時候首都叫做中國,除了首都就都不是中國了,後來中國才泛指中原地區、中華文明。中原民族叫華夏,名字特別好聽,華是美麗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個又大又美麗的民族。

  對於周朝,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鎬京,周幽王身死國滅,西周滅亡。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也就是說,西周的起止時間,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前後經歷275年,終告結束。

  東周時期,周天子基本失去威嚴,史稱“春秋戰國”時期。歷時近600年,結盟、打仗、詭計、吞並不計其數……大大小小的國家100多個,最著名的有:燕、晉、齊、秦、周、鄭、宋、魯、吳、楚(非分封國,故獨稱王)……戰國初期各種混戰自由淘汰,最後剩下來各片區的大佬們大佬獨霸一方——戰國七雄,後期秦滅六國統一華夏。

  周和後來的朝代大不相同。周的實體,是上千個到處散布,具有相當獨立地位的“城”。這些“城”借著封建和宗法組合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龐大又細密,松散卻又明確,維系了西周幾百年的和平發展。

  對於這套系統,古代文獻有不同說法,一種是所謂的“九服”,另一種少一點,只有“五服”。不管是“九服”還是“五服”,依循的是同樣的原理,都是由內而外的同心圓。

  “九服製”最裡面的一圈是“侯”,“侯”外是“甸”,“甸”外是“男”,然後一層層往外:“采”—“衛”—“蠻”—“夷”—“鎮”—“藩”。這是《周禮》中的說法。《國語·周語》記錄的只有“五服”,“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翟荒服”。也就是從內而外,分別是“甸”—“侯”—“賓”—“要”—“荒”五個等級。

  《國語》中進一步說明了“五服”的區別:“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由近而遠,不同的“服”有不同的儀式來維系其關系。《逸周書》裡有類似但稍有差別的語句:“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時,要服者歲,荒服者世。”綜合兩種說法,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意思來。

  不同的“服”,有義務參加不同的儀式,而這些儀式最大的區分,在於頻率。“甸服”就在王畿之內,所以需參加經常性、幾天就一次的“祭”。“侯服”稍遠些,所以每個月參加一次“祀”。“賓服”就更遠了,所以按“時”,也就是依照季節來參加儀式。再遠一點的“要服”,那就來參加“歲”,顧名思義,那是一年舉行一次的儀式。最遠的“荒服”,那就每“世”來一次,要麽是諸侯死了、兒子繼承,要麽是天子死了由兒子繼位,一“世”參加一次儀式。

  《周禮》成書於戰國時代,《逸周書》來歷不明,“九服”和“五服”的說法,不能直接視為西周的歷史事實。歷史事實應該沒有那麽整齊、規律,不過其中由近而遠的儀式安排,卻標示了周朝上千個“城邦”的組織原則。

  兩種距離在這個組織中重疊——空間上的距離和親族宗法關系上的距離。空間地理上越近的,關系也越近,同時也就必須承擔越大的義務。距離近,周天子的影響力大,不服從的空間相對也較小;距離遠,周天子的影響越來越間接,也就不會給予那麽多、那麽頻密的儀式義務。不只是和周天子間的距離,所有的城與城之間的關系,都依照這個原則結構起來。

  巨大的系統依靠不斷的儀式來維持。周天子是個儀式中心,外圍的諸侯依照距離和他發生不同頻率的儀式關系。不同層次的諸侯,也是不同層次的儀式中心,較低階的分封者依照距離在不同時間到他這裡來進儀式的義務。每個人都有對上對下的儀式位置,日常參與儀式,也就一次次認知自己和其他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這是周朝政治運作最關鍵的力量

  對於周朝,比較感興趣的還是春秋戰國時期,哈哈,猶記得初中課本上關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描寫。如果有機會去山西,我想我會去陝西歷史博物館和鹹陽博物館,一覽大周朝的盛世華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