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右北平和代郡出發的霍去病部一路向北,他們連續行軍2000多裡,創造了華夏歷史上少有的長距離行軍紀錄。
古代沙漠行軍非常困難,需要應對極端氣候、缺水、導航困難、沙暴以及缺乏遮蔽和安全等多重挑戰。
只有準備充分、具備強大的體力和意志力,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和前進。
哪怕是走過幾次沙漠的劉瀚和霍去病,依舊感覺很難受。
水得省著喝,食物省著吃,還只能在夜晚和清晨行軍,白天溫度太高,時刻警惕迷路,動不動還有沙塵暴……
戰士們的馬匹漫步在漫漫黃沙和大漠中,有的戰士想家了,臉上暗暗的流著眼淚。
是呀,誰願意來到荒涼戈壁灘上打仗,誰都想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對此,劉瀚還得給他們加油打氣,幸虧其中大部分都是千錘百煉的士兵,好些參加過河西之戰,千裡行軍,有心裡準備,不然真不一定能走下來。
終於,他們走出戈壁了,光是這一路行走,就減員1532人,馬匹損失2046匹
“嘭!”
霍去病正要捧著小河邊的水喝,劉瀚直接一腳踩在了他的面前,水花四濺,嚇了霍去病一跳。
“幹什麽呢?”
“你幹什麽呢,都說了,喝水前要檢查水源是否乾淨?”劉瀚有些生氣。
“熊大,熊二,立刻組織人檢查四周水源,然後讓人燒水,通報全軍,喝熱水。”
“諾!”
“沒有必要吧,咱們都穿過戈壁了,再說瘟疫是那麽容易感染的嗎?這水這麽清澈,怎麽也不像被汙染了,匈奴人不至於汙染他們臨近的水源吧?”
“沒有必要個屁,小心使得萬年船。”
“可是戰機稍縱即逝,再浪費時間燒水,匈奴人說不定就跑了。”
“跑了就去追,燒水能浪費多少時間?再說了,實在不行,燒好了,路上喝,明明知道他們在水源中投入了病死的牛羊,就不能有僥幸心理。”
“行吧。”
其實霍去病是個急性子的將領,他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將士行軍速度太慢。因為他知道,只要速度稍微遲一點,敵人就有可能溜走。
可既然知道敵人在水源中可能投毒,他又不得不顧忌,也只有劉瀚能勸住他了。
……
燒水,然後冷卻,喝水,步驟還挺繁瑣,可將士們還是不折不扣的執行起來。
喝完水,沒有過多久,趙破奴就過來了。
“將軍,我們發現了左賢王的主力。”
“天助我也。”霍去病臉上露出笑容。
“對方有多少人?”
“可能有十萬,但不是特別精銳。”
“傳我命令,全軍出擊,殺!”
漢軍五萬大軍,一聲令下,便向著匈奴大軍奔赴而去。
而匈奴這一邊,也發現了漢軍。
“報告左賢王,發現大量漢軍。”
“有多少人?”
“至少5萬。”
“打的誰的旗幟?”
“霍字。”
左賢王感慨起來,“那便是霍去病了,兩戰河西,橫掃敵人,之所以那樣,因為他們都太廢物了,才會被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將軍打敗,本王可不是,渾邪王真是我大匈奴的叛徒。”
“那大王,現在怎麽辦?”
“還能怎麽辦,打吧,敵人都欺負到家門口了,他們穿越茫茫大漠,
一定疲憊不堪,我們以逸待勞,數量又是他們的一倍,10萬對五萬,優勢在本王。 傳我王令,讓屯頭王從左邊出擊,韓王從右邊出擊,本王從正面進攻,全殲漢軍,勝利是屬於我們大匈奴的,昆侖神庇佑我們。”
“是!”
左賢王的大纛是在空中飄蕩,前面繡的是雄鷹,是塔米爾,它是匈奴人的信仰神獸,不過不是純白色的,帶著點雜色,只有匈奴單於的旗幟才是純白色的雄鷹。
旗幟的尖端掛著一個黃金做的狼頭,下面佔滿了左賢王的護衛隊,都是最精銳的部隊,至少上千,身著精銳的鎧甲。
“射箭!”
“先把箭射完,然後殺人敵陣。”
霍去病大吼著,一馬當先,劉瀚緊跟其後。
“咻咻咻!”
漫天的箭雨,飛奔向匈奴大軍。
“啊!”
“救命。”
“啪嗒!”
“噗嗤!”
不斷有匈奴士兵被箭射中,從馬上墜落,甚至有的還活著,來不及反應就被後面的馬匹踩死了。
“怎麽可能,漢人的箭怎麽會射的這麽快?他們騎術怎麽這麽好,雙手射箭,不怕從馬上墜落嗎?”
左賢王大驚失色,自己這一方的人明明比漢人多,怎麽射箭被他們壓製了?
他們是如何做到每個人都在馬上射箭的,還不拉韁繩,不攥著馬鬃,騎術這麽好?
可他哪裡知道,這一次,在劉瀚的建議下,所以大漢士兵都裝備了連弩,有的甚至不止一個。
弓是古代最主要的遠射武器之一,它的優點不言而喻,但缺點也很明顯。
實戰中,完成一支箭的射擊,需要拔箭、扣弦、張弦、瞄準、射擊等一連串精密動作,技術嫻熟的弓手大概能在10秒鍾內完成一般精度的射擊。
而技術稍微生疏些的,大概要20多秒甚至半分鍾才能射出一支箭。
當然,大軍面前,可以省略瞄準,隻用拔箭、扣弦、張弦、射擊,能節省一半時間,兩秒鍾就射出一支箭也可以。
兩軍對陣要的就是快,對面密密麻麻的大軍,閉著眼睛射,都有可能射中。
為了加快射箭的速度,進行箭雨壓製,古人想出一些低技術手段進行彌補。
比如排成輪流射擊隊形,最前面一隊射擊,第二隊張弓瞄準,第三隊則進行弓箭裝填。
如此循環往複,保證弓箭連續輸出。這個創意固然高明,但是缺點仍然明顯。
其一,連續射擊的隊形需要單獨列陣,但它的自我防衛能力較弱,一旦被敵兵突防,必然死傷慘重。
其二,這種隊形的攻擊面比較窄,只能攻擊當面或背面的敵人,如果敵兵進行戰術迂回,從左右兩側進攻,弓手的隊形調整起來十分費勁。
為了應對這些,能夠連續發射多支箭的“連弩”就應運而生了。
所謂連弩,從技術原理上講有兩種。一種是拉一次弦能夠同時發射多支箭的,一種是能夠連續射擊單箭的。
首先出現的是第一種,拉一次弦能夠同時發射多支箭,春秋戰國時就已運用於實戰中。
《墨子·備高臨》對絞車連弩有詳解,大概原理是,將若乾把弩臂橫向或縱向排列,弩弦都連接到同一部弩機上,拉動弩機可同時張開多支弩臂,而後實施射擊。
這種大弩經常用於防守作戰,發一弩可以同時射擊若乾個敵人。
秦漢時代,由於老式的絞車連弩過於笨重,應用不便,對弩機和機車裝置進行了改進, 力量變小,使用起來更加輕便。
西漢李陵與匈奴大軍作戰,主要用連弩阻擊匈奴騎兵。《漢書·李陵傳》記載說:“陵軍步鬥樹木間,複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
顏師古經過考證,認為當時漢軍的連弩形製是“三十弩共一弦”。三十把弩用同一弦,這個技術複雜度令人怎舌。
大型連弩的運用范圍也是有限的,畢竟車載連弩機動能力非常弱,用起來也不靈活。
而且如果對陣敵兵散的比較開,一次發射多支弩箭,很容易出現空射。
於是古人研製出了第二種連弩,能夠連續發射單箭的弩。這種弩的弩機比較精巧。
弩機上方有一個箭倉,能夠預先裝進去數支箭矢。
射擊的時候,最下面一支箭先上弦擊發,然後上面一支箭靠重力下落到弦槽,弩手無須費力拿箭裝填,這就大大節省了時間。
當然這個時候的弩機技術仍停留在三發左右連射的技術水平,《後漢書》記載過“陳王寵弩射以三連為奇”,三連就能稱奇,可見單兵弩連射的技術還很有限。
但即使有限,你射一箭,我能射三箭,不就是箭雨壓製了?
這一波,左賢王吃大虧了,不得不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落後就要挨打啊!
“衝上去,和漢軍近戰,全軍壓上,一舉擊潰漢軍。”
反應過來的左賢王立刻命令起來,不愧是多年打仗的王,匈奴帝國的第二號人物。
可惜,他對面的是大漢最精銳的騎兵,射箭不行,近戰只會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