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漢永存》第五十七章 2大殺招
第265章 兩大殺招

雲台殿內,劉秀正在翻閱奏章,陰麗華走了過來給他倒了一杯水,“陛下,你先休息一會兒吧。”

“不用,等朕先把這些看完。”

“一會兒再看。”陰麗華搶過他手中的竹簡,直接把奏章放到一旁,把水拿給他,“喝點水!”

劉秀一隻手端起水杯,一隻手還想去拿奏章,陰麗華拉著他的手臂,“我的好陛下,如今亂世已定,陛下對待百姓能寬則寬,能減則減,不輕易征發徭役。

百姓已經感受到皇恩浩蕩了,治國興邦安民這些事情你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做,何必急於這一時呢?”

兩人相視一笑,劉秀瑤瑤頭,端著杯子往嘴裡送,眼看要喝到水了,手在顫抖,“啪嗒,”直接掉了下來。

這一下陰麗華很慌張,“陛下,你怎麽了?我去宣太醫,劉秀連忙拉住她,“沒事兒,朕只是有些疲勞罷了,礙事的,不礙事的。”

“不行。伱歇一會兒吧,我去宣太醫。”

劉秀固執的說著,“我不能歇,我不能歇,我還有好多好多事情沒有去做。”

說著,拿著顫抖的手又想去拿竹簡,陰麗華很是傷心,連忙勸解起來,“陛下什麽事都沒有身體重要啊,歇一會兒,歇一會兒,來,休息一下。”

說著,用玉手輕輕的給劉秀按頭。

而這些事情自然瞞不過劉瀚,他可是經過好幾次監國的。

“看來得把那東西提前弄出來了。”

於是他找到劉秀,“父皇,目前朝中職位空缺,正需要賢能知識來輔助,兒臣苦思冥想,想了一個辦法,精簡機構,改革朝政。”

“什麽辦法?”劉秀對於劉瀚是越來越看重了。

“當年,秦朝一統天下後,該分封為郡縣,並且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職責分別為: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太尉,是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禦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禦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

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職責為: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

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

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

高祖定天下後,基本繼承了這些制度,沒有多少改變,只是他奉行郡國制度,但當時異姓王的存在很影響穩定,他便斬白馬,非劉姓不得封王。

但分封必然有弊端,導致尾大不掉,封王野心膨脹,便有七國之亂,武帝的推恩令封國越來越弱,再無法抗衡中央。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

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勳。

雖然改名了,但三公九卿的框架是沒有變的。

後面,由於丞相權位太重,威脅了皇權,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

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藥;丞相死後,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並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

武帝自然很不放心,所以他開始又改革,把中央官員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

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台。相當於削弱相權,從此之後,丞相、太尉雖然都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利已向尚書台。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彈劾……”

隨著劉瀚的娓娓道來,劉秀不住的點頭。

“吾兒聰慧,不錯,不錯,那你的想法是什麽,加大尚書台的權力?”

其實劉秀已經在準備乾這個事情了,他後期擴大尚書台的權利,職無不統。《通考·職官考》雲:“至後漢,則(尚書)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

甚至後期,三公被架空,只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利,以後尚書台成為東漢時期的決策機構,國家中央權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宮廷辦公廳內,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辭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

“我估計父皇后面會加大尚書台的權力,削弱三公的權力,三公更像是名譽象征。”

劉瀚這話一出口,劉秀猛抬起頭看向他。

“你之才智遠遠超過父皇,未來好好做,必然名流史冊,是千古名君。”

“比不得父皇,開天辟地,再一統天下,重開大漢天。”

“好啦,好啦,怎麽就不相互拍馬屁了,你定然有自己想法,說說吧。”

“父皇聖明,兒臣的想法是三省六部制度和科舉制度。”

反正是後世的,劉瀚直接張口就來。

“三省六部制度和科舉制度?”劉秀疑惑。

“所謂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就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咱們之間將相權一分為三,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部分,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

比如,咱們如果要做一個事情,首先是商議,然後是決策,最後是執行。

中書省負責商議,商議出結果了,起草詔書。

門下省的職責是負責審議和決策,他們審核皇帝本人或朝臣們廷議出的政令,以及簽署章奏,另外還有封駁詔令、奏章的權力。

最後是尚書省,和目前的尚書台類似,主要負責決策,下面有6個部門,就是那六部。

六部分別為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

戶部是六部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大部,掌管全國的錢糧、稅收和統計工作。

吏部是負責管理全國官員的部門,有著官員任免、升遷、降職、調動等權利……”

隨著劉瀚的解釋,劉秀眼神越來越亮,似乎在某個瞬間,能發出耀眼的光芒。

“好好好,強兒,你當真是讓朕眼前一亮,你是怎麽想出這麽好的制度的?”

劉秀是開國皇帝,在歷代皇帝裡面的能力都是相當不錯的,他立刻就覺察出了三省六部制度的優點。

“你過幾日,將這些寫一份詳細的奏章給朕,朕和大臣商議一下,到時候實行。”

“謝父皇。”

“是父皇應該謝你,對了,三省六部制度說了,那科舉制度呢?那是什麽?莫非和三省六部制度一樣?”

“科舉制度是人才的選拔,目前我大漢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徑很多,如軍功、任子、貲選等,但主要的是征辟和察舉。

所謂征辟是由父皇您或朝廷直接聘請名士任官,這些名士均是所謂志行高潔、博學多才或某一方面技藝卓絕超群的學者、私學大師,也有的是學富五車卻淡泊名利隱居民間的名士。

他們一經征辟,無須考核即被授予高官,這些人固然才學淵博,能力強,但被征辟的人數量極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大漢的需求。”

“對,這一點強兒說得有道理呀,而且有的人即使父皇再三征辟,他們也都拒絕,比如子陵,他即是父皇的同窗,也是父皇的好友。

當年在長安求學的時候,父皇和他喝酒,談天說地,那是何等痛快,他的學識遠遠超過父皇。

父皇稱帝後,知道他的才華,多次延聘他,他始終不同意,這也是父皇一大遺憾呀。”

劉秀說著,似乎想到過往,唏噓萬分。

劉瀚不得不感慨很多時候,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承認嚴子陵有才華,但不一定遠遠勝於劉秀。

“父皇,人各有志,都隨他吧,江海冥滅,山林長往。遠性風疏,逸情雲上。道就虛全,事違塵枉……這是他的追求。

只是他算不得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老人家還致力於治國,想給天下百姓謀福利,他倒是躲著,這麽些年書,沒有讀透……”

“你呀你,這張嘴,父皇都說不過你,要是子陵聽到,不得氣得罵人。”

劉秀笑了笑,說道:“你繼續。”

“遵命,征辟制度說完,再說察舉製,它是由公、卿、列侯、刺史、郡守、國相經過考察,將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薦出來,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經過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這多數先由皇帝下詔,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按照一定的名目,把各地品德高尚、才乾出眾、學識淵博的平民或下級官吏推薦給朝廷,

由朝廷直接任官,或經過某種形式的考核,一般是由皇帝親自策問,然後擇優錄用。

察舉始於漢文帝,漢文帝即位的第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及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並首次對被薦舉者采用策問的方式進行選拔。

隨著發展,察舉製到漢武帝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和完善:

其一是舉賢良對策成為定製;其二是擴大了察舉的科目,新增設了舉孝廉、舉秀才、舉明經等科目;其三是規定舉孝廉成為歲舉的常行科目……”

“哈哈,吾兒了解得非常透徹呀,朕心甚慰。”

劉秀一邊聽,一邊扶胡須,一臉的欣賞。

“這有優點察舉隻重才能品德,不重出身,這是開明的平民政策。薦舉人對被薦舉人有充分的信任,因而合作起來比較順利。

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其一,在察舉製下,雖然察舉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賢人之眾,不可能把所有賢人都推薦給朝廷,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賢才被埋沒在鄉村野氓中,終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費。

而且有許多小人利用察舉機會,或賄賂或靠關系千方百計使自己成為被察舉對象。還有,被察舉者因察舉人而走上仕途,必對察舉者感恩戴德,並為之效命,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派系。

其二,對士人道德品質的考察是察舉製的前提,但這真不好看,因為很難對人的道德品質作出中肯的評價。人的道德品質須通過對他言行的長期考察才能得出較客觀的評價,而且這種言行還可能是假的,抑或他以後發生蛻變。

畢竟人心隔肚皮,比如王莽篡漢前,謙恭至孝,有很大的聲譽和威望,許多人都說他是在世聖人,以為他會超越霍光,成為一個輔佐天下的一代聖人,但最後他卻是包藏禍心,篡漢自立,以至於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

向使王莽身先死,一生真偽誰複知?

其三, www.uukanshu.net 隨著發展,特別是王朝中後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范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甚至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那時的察舉製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

劉秀皺著眉頭,“當真會這樣?”

“也許會,也許不會,但父皇看看王莽篡漢之前就知道了,想必父皇經歷過的。”

“所以,你說的科舉制度就是為了改變這個察舉制度的?”

“父皇,當真是英明。”

劉瀚隨即把科舉制度緩緩道來……

劉秀聽完站起來,“統一考試?糊名?”,隨即走來走去,“不錯,不錯,這是顛覆性的,可不考察忠孝和品德了?”

“父皇,這如何考察,人心易變,還隔著肚皮,只能日久見人心,多監察了,一旦發現貪官,就剔除出去,而且父皇,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劉秀喃喃自語:“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他說完,看向天空,隨即又看向劉瀚,內心千頭萬緒,恍如昨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