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上吊之前,崇禎掀桌》第一百六十六章 龍威營
  第168章 龍威營

  只聽他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末將手下的家小都還在歸德府,如今歸德府正在鬧饑荒,末將從徐州賊寇這裡繳獲了一些,不知可否運往歸德府?”

  崇禎皇帝聽了一愣,這是向自己要糧來了啊!

  亂世之中,不是黃金最值錢,而是糧食最值錢!

  京師缺糧,京畿之地缺糧,山東也到處都是難民,同樣缺糧,就連崇禎皇帝自己軍中的糧食,都是掰著手指計劃著下一頓的。

  不過,陳永福的要求並不高,於是,他也沒過問有多少,便點點頭說道:“這個自然,糧食夠否?”

  後面這半句,也是順口問了下。

  陳永福一聽,卻是會錯了意思,當即激動地說道:“末將繳獲的糧食,該是能夠軍中家小渡過這個冬天了。不過歸德府那邊的百姓,卻還急缺糧食,要是不管的話,怕是易子相食的慘狀便會發生。”

  他有聽說過,皇帝送糧食去了太原那邊,解決了太原的饑荒。因此,說完這話之後,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崇禎皇帝。

  邊上的高傑給他使眼色,意思是他們負荊請罪,皇帝沒有怪罪,已經是開恩了。你不要不識相啊,竟然提了一個要求又一個要求,盡給皇帝添麻煩,別把皇帝惹惱了!
  然而,陳永福此時的眼裡只有崇禎皇帝,壓根就沒有理會他。

  好在崇禎皇帝並沒有計較他的這些要求,只是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然後才點點頭說道:“朕既然知道了歸德府的百姓正在鬧饑荒,那便不能置之不理。這樣可好,朕從軍中撥一部分糧食給歸德府的百姓。”

  陳永福還沒有回話,邊上的方正化連忙勸諫道:“陛下,軍中的糧草本已不多。如果挪用的話怕是軍中就不夠用了。”

  陳永福聽了皇帝的話,本來是臉上露出了驚喜的臉色,但是他聽到方正化的話之後,笑容便沒有了。

  百姓和軍隊相比,孰輕孰重?這個答案,自然是不用說的。

  可誰知,崇禎皇帝卻是說道:“朕已經說過,既然知道了歸德府的百姓正在鬧饑荒,便不能置之不理,至於軍中的糧草,朕會再想辦法籌集,無需多言。”

  皇帝已經這麽說了,那方正化便無話可說,退到一邊不說話了。

  陳永福卻是非常激動,沒想到皇帝把百姓的事情看得這麽重!並且歸德府的百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應該還是屬於大順國的百姓,但是當今皇帝卻沒有計較這一點,甚至要從軍中撥出糧食!

  就見陳永福又立刻跪地,向崇禎皇帝磕頭說道:“末將替歸德府的百姓叩謝天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站在他後面的是他們的手下,其中陳永福的手下自然也都是河南兵,而且好多人都是歸德府的。雖然一開始就聽到說,他們家小的糧食能得到解決,這讓他們松了一口氣,隨後他們自然就會擔心他們的親朋好友。

  要是有可能的話,誰都想自己的親朋好友不會因為饑荒而餓死。可是他們對饑荒又無能為力,也沒多大能耐去解決這個問題,最多是從朝廷給他們家小的口糧中稍微挪一點。他們的親朋好友能不能度過冬天,活到有糧食的時候,那也是不一定的。

  可此時,他們聽到了皇帝要解決歸德府的饑荒,那就意味著他們的親朋好友不會因為饑荒而餓死。頓時,他們一個個也都非常激動,立刻跟著跪地一起高呼了起來:“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聲音很響,充滿了感激之情。

  崇禎皇帝之所以從軍中撥糧食出來解決這歸德府的饑荒問題,其實也是收買人心。包括陳永福在內的河南兵會對他感恩戴德,為他效死!等到以後收復河南的時候,口碑傳出去了,對於收復河南的戰事就會更順利。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在鋪墊王霸之氣!

  等到以後收復河南的時候。當地的百姓和軍隊等等,都會聞風而降。不說絕對,但是這樣的概率會很大。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眼前的高傑和陳永福。

  因為之前善待俘虜的政策,名聲傳出去了,高傑和陳永福聽到後,他們才會有今天這個負荊請罪的戲碼。甚至包括昌平之戰,高一功、李來亨他們那五萬多大順軍的軍卒最終會選擇投降,也是因為崇禎皇帝的俘虜政策的原因。

  不過用古代話來解釋,那就是崇禎皇帝的王霸之氣了。

  此時崇禎皇帝讓他們都平身,然後作出了安排。

  從高傑和陳永福的兩萬多軍隊中挑選出五千精兵,納入京營,其他軍卒,都劃到左懋第麾下的漕軍中,負責維護歸德府、徐州府和淮安府的治安,暫時由陳永福統領。

  等到范景文所部軍隊掃清了山東的賊寇之後,軍隊能輻射到這一片時,陳永福再前去尋崇禎皇帝報到。

  在交代具體的細節時,崇禎皇帝也聽陳永福稟告有關河南府那邊的情況。

  總體來說,在李自成的統治區域,有分糧田給普通百姓耕種,以穩定人心。

  不過河南這一邊,特別是河南的東部,因為李自成挖開了開封那邊的黃河堤壩,淹了一大片,所以這裡的百姓對李自成其實都是有抵觸的。陳永福能這麽乾脆的反了李自成,也有這個原因在內。

  晉南那邊,因為李自成之前在太原地區做下的事情,以及崇禎皇帝在太原所做的事情,這兩相一比較,當地的人心其實也是歸於朝廷多一點。按照陳永福的提議,他可以領兵收復河南東部以及晉南地區,連成一片朝廷控制的地盤是沒問題的。

  不過還是有一個困難,如果要打仗,糧草消耗更多,這所需的糧食又從哪裡來?

  崇禎皇帝想了想之後,便向陳永福交代道:“福建浙江一帶已經有大面積種植一種叫做甘薯的糧食,不佔用糧田,隨便什麽地裡都能種,葉子,莖,地下的果子都能吃。朕有讓張國維張卿在山西試種,大概來說,這應該是可以的。不用等試種的結果,卿可以想辦法在明年開春的時候就在河南以及徐州府這一邊都種上。”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之後又補充說道:“漕運總督左卿那邊,朕也會交待的。但是陳卿自己也要記得,或許這就是救命的糧食。”

  陳永福聽了連忙答應,心中暗暗把這種叫做甘薯的糧食,牢牢的記在心裡。

  接下來的三天,崇禎皇帝都在徐州休整。主要是整頓新入京營的軍隊,交接糧草物資。

  結果沒想到,在第二天下午的時候,陳永福就匆匆前來求見崇禎皇帝。

  就見他在完成見禮之後,就趕緊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末將已見軍中糧草數量,實在太少,如還要交給末將一部分糧食,那軍中糧食短缺便無可避免。且南方也多亂,怕是無糧草可尋。這……”

  他顯得非常為難,不過最終還是奏道:“……末將不能要這些糧食,否則影響陛下南下和賊寇作戰!”

  還是那句話,亂世之中,糧食真的很珍貴,特別是兵災之下,農耕無法正常進行,糧草收獲就必然會有影響。

  如果說,只是人數少的話,南方多吃的,或許還能解決一二。但是大規模的軍隊行動,那糧食就不是隨便找找就能吃上的了。

  崇禎皇帝聽到這話,當即呵呵一笑。心裡想著,這個陳永福還是個忠厚人。

  於是他也就不隱瞞,對陳永福說道:“朕敢斷言,揚州府的那些大鹽商絕對藏有糧食,朕找他們要便是。等到了應天府,那裡官紳眾多,應該也不差糧食。”

  陳永福聽到這話,不由得呆了一呆。為何感覺皇帝的這個做法,似乎是有點熟悉呢?
  忽然之間,他想起來了,這不就和李自成的追贓助餉差不多,都是向那些達官貴人、官紳豪強要糧食!

  緊接著,陳永福又想起一事,那就是崇禎皇帝在今年初的時候,在京師殺了好多貪官汙吏、還抄家,才有了一大筆錢糧,才把軍隊重新拉了起來。

  想到這,他就恍然大悟了。

  不過李自成的追贓助餉和當今皇帝的查抄貪官,雖然實際效果差不多,但是本質還是有區別的。

  不說別的。就最大的一點區別是,李自成的追贓助餉是賊寇行為,而當今皇帝的查抄貪官是整頓朝綱,嚴肅法紀!

  當然了,這些行為如果是在那些貪官汙吏的眼裡,那肯定是沒什麽區別的。但是陳永福的屁股肯定是在皇帝這一邊,他自然就不會有意見的。

  於是對於糧草的事情,他放心了一些,不過還有一個事情,他還是有疑問,馬上就奏道:“陛下,南下平亂的京營軍隊,一共就是已到徐州的五萬多,還是說這只是前鋒?”

  崇禎皇帝聽了,倒也沒有隱瞞他,便回答道:“京畿之地、山東、晉地等等都需要精銳的京營將士駐扎,才能勉強保證安定。朕帶這五萬人馬南下,已經是盡量多帶了。”

  陳永福一聽,頓時大驚,連忙奏道:“陛下,這太危險了。左良玉和李自成這些賊軍的兵力,合計大約有五六十萬,如果加上各地的毛賊,怕是有百萬之多。而陛下只是區區五萬人馬,這兵力相差實在太多了。”

  說著他怕崇禎皇帝不相信,便給崇禎皇帝敘述起來,什麽地方有什麽毛賊,大概多少人馬。總之,就他所了解到的,他都趕緊給崇禎皇帝做了稟告。

  最後,他用非常誠懇的語氣說道:“末將知道陛下英明神武,已經打了不少勝仗。但是兵戰凶危,並無十成把握能贏的戰事。陛下安危關系到大明中興,可一定要保重,不好涉險以防萬一啊!”

  說完之後,陳永福怕崇禎皇帝不相信,就又舉了個例子道:“以前的曹文昭曹總兵,就是隻帶幾千精兵追殺流賊,一開始確實所向披靡,但是,流賊最終設下陷阱,用人數的優勢,硬生生耗死了曹總兵。還有孫應元孫總兵,等等,皆是如此!”

  崇禎皇帝感覺到陳永福的擔心,心裡是欣慰的,便也給他說心裡話,道:“卿所言之事,朕都知道。但是朕這麽做,除了實在拿不出更多的兵力之外,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說著話的同時,崇禎皇帝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背著手踱步到堂下,來到了陳永福的面前,看著他的眼睛繼續說道:“之所以一直剿滅不了流賊的原因,或者說為何是流賊?就因為他們四處作亂,禍害各地。如果正常的打法,一如之前朝廷官軍從各個方向包圍,不讓流賊流竄,最終剿滅流賊。但是如今,已經沒有那麽多朝廷官軍可用。”

  “如果朕帶了十萬、二十萬人馬去和流賊打,流賊覺得打不贏朕,實力還是很強的他們,便會四處亂竄,如此一來,天下太平便很難盡快實現。因此朕所帶的兵力要在流賊那邊看來,他們能夠贏得了朕,所以他們才會來和朕打。如此一來,朕才能消滅他們的主力,又讓地方上練民壯守城池,安定地方,如此接下來的追剿才會容易,太平的日子才會早日到來。”

  崇禎皇帝說到這裡時,表情嚴肅地說道:“朕當然知道這麽做有很大的危險!但是,朕是大明皇帝,如今天下大亂,卻躲於深宮之中,如此天下何時能太平?該是朕的責任,朕不能逃避。如今再危險,難道還能危險過太祖皇帝開國時候?”

  聽到這話,陳永福非常慚愧,同時也很激動,他當即單膝跪地抱拳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一番話,實讓末將汗顏!平定賊寇,原本就是我等武將的責任,末將懇請陛下另選武將,安頓地方事宜。末將願追隨陛下左右,為陛下衝鋒陷陣,打最硬之仗,殺最強之敵,雖死無憾!”

  雖然之前的時候,他也想在皇帝的身邊,加入京營打仗,但是那個時候,他更多的其實是從他自己這方面來考慮。一個武將能在皇帝身邊打仗,不用擔心糧草物資,不用擔心戰功被冒用,只要能打好仗,表現好,就能得到皇帝的賞賜,封妻蔭子。

  可此時他再說出要追隨皇帝身邊打仗,雖然結果是一樣的,但是他的出發點已經完全不同了。他被皇帝所感動,此時所想的就是替皇帝分擔風險,為皇帝去打硬仗,盡他的所能保證皇帝能贏。就算戰敗要死,也是他先死。

  崇禎皇帝當然能體會到他的這個心境變化,他自然也是樂意,身邊有這樣的武將,比起普通武將會更能發揮主觀積極性,擁有更高的戰力。於是,他便答應了陳永福的要求。

  陳永福見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當即大喜,便馬上又提議道:“陛下,以少勝多之戰事,多是精兵強將,以一當十方可。末將想為陛下練一支精銳中的精銳,如三國之陷陣營、虎豹騎、白馬義從之類,破最強之敵,每戰用之,則戰必勝!”

  明末這個時候,傳說中遼東建虜的奴酋人手一套《三國通俗演義》,從三國戰事中學習兵法。此事真否不好說,但足以證明《三國通俗演義》已經非常流行。因此,陳永福舉例的時候,便拿《三國通俗演義》中的例子來舉例了。

  崇禎皇帝一聽,當然感興趣,這不就是特種部隊麽!
  歷史上每一支強軍,都必然會有其拳頭之軍。比如有名的嶽家軍,最強的就是背嵬軍;近的,就說建虜,就有白甲兵。甚至在原本的歷史上,鄭成功也有,鐵人軍,全身具甲,殺得滿清大敗,差點就收復了南京。

  事實上,京營原本是分為三千營,五軍營和神機營的。但是崇禎皇帝重整京營時,壓根沒時間,用得是七拚八湊起來的軍隊,並且一邊繼續挑選各地的精銳軍卒補充到京營裡面,一邊繼續打仗,最終才得到了後來的十來萬京營兵力。

  從年初開始領兵,到如今快到年末,大概快有一年時間,不是打仗中,就是去打仗的路上。好不容易打退了李自成的大軍,把入侵的建虜趕走了,但是他是皇帝,難得回京一次,有一大堆的政事要處理。就這麽的,他是根本沒時間整理細分京營。包括打仗的時候,也基本上是一擁而上。

  如今陳永福提出了這個建議,崇禎皇帝就感覺,確實要再繼續整編軍隊,這樣才能應對以後更大的戰事。

  不是每次戰事的時候,都能出其不意,不是每次戰事的時候,都有人會反水相助,不是每次戰事的時候,敵人的戰鬥意志都很薄弱,對於自己率領的軍隊要求,當然是越精銳越好了。

  這麽想著,崇禎皇帝便含笑點頭道:“卿的想法,朕很讚同。但是如今南下平亂,並沒有給卿練兵的時間!”

  陳永福聽了,沒有猶豫,而是馬上說道:“末將觀京營將士,皆是精悍之卒,個人戰技自不必說。因此末將以為,可由其中挑選一二另成一軍,邊戰邊練,以戰代練,也可成軍!”

  崇禎皇帝聽到他的說法,覺得不錯,便再問道:“那卿想挑選何等將士另成一軍?”

  陳永福一聽,立刻回答道:“末將擅射箭,可開硬弓達一百五十步而中,因此,末將想挑選軍中神射及力壯者,臨戰之時,先以強弓破陣,而後力士以重甲長刀劈陣,為大軍撕開敵陣,又或者阻擊敵軍衝擊。進可攻,攻必克;退可守,守必堅!”

  崇禎皇帝聽了,心中想著,這樣的一支特種作戰部隊,不是適合自己來領軍麽?

  不過他也知道,他是皇帝,不可能每戰都衝在前面,有一個替代自己的將領做這個事情,也還是不錯的。

  於是,他便點頭說道:“如此,朕準卿組建此等軍隊,賜名龍威營,暫定五百人,軍餉翻倍,卿為龍威營副總兵,歸朕直轄!”

  龍威營才五百人,人數是少,但是這是精選出來的將士,並且皇帝也沒說死,以後還存在擴編的可能。因此,陳永福聽了,當即大喜,連忙單膝跪下回奏道:“末將遵旨,末將謝陛下賜名!”

  由此, 京營之軍中,就有兩支軍隊是獨有名字的了。一支是這龍威營,另外一支極具特色,全是女兵,是為蘭陵營。

  當陳永福奉旨去挑選他要的軍卒時,其他總兵聽說,頓時非常羨慕,紛紛跑去崇禎皇帝這邊,也想要個單獨的營號。

  不過,這些要求都被崇禎皇帝給否了,讓他們慢慢來,第一要想好擅長什麽,組建了特種營可不是掛個名字而已的,第二至少也要等龍威營組建完成,並且確實能展現非凡戰力,這樣才有繼續組建新營的可能。

  黃得功、吳三桂、唐通、馬科、高傑等人聽了皇帝的意思,都有些不服氣,向皇帝提出,他們要和陳永福比試,要是能勝過陳永福的話,希望能領龍威營。

  古代武將,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是射箭。雖然他們聽說過陳永福射瞎了李自成的一隻眼睛,但是他們自認為自己不差,並不服氣陳永福。

  激發將領之間的競爭,只要是良性的,那就是好事。因此,崇禎皇帝並不反對,陳永福也接受挑戰,他便下旨,就在徐州府的校場進行比試。

  各大總兵之間要比武,以決定新設之龍威營的統領歸屬,這個消息,頓時便轟動了整個京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