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在生產武器裝備的同時,昌水製造局還利用瓊州軍出師梧州和肇慶的時間,加急生產了四萬六千三百斤藥子。
藥子就是火藥,是由硫磺、硝石和木炭根據比例配置而成,其實在明太祖時期,大明已經製作出了顆粒化的火藥,並用於實戰,後來明成祖五伐大漠,明軍攜帶的震天雷中填充的就是顆粒火藥,這種火藥比以前的藥子威力大了三倍。
但是明朝製作火藥,主要是依靠工匠手工製作,而同時期歐洲諸國卻大量使用風力和水力鍛床用來研磨藥子,相比之下,西方火藥原料純度更高,顆粒更細。
而且西方國家基本是采用用水壓機械將粉狀火藥壓製成塊,再經烘乾、磨光,形成顆粒狀火藥,所以到了明末,歐洲的火藥性能已經超越了明朝,這也是佛朗機人火炮的威力強於大明的原因。
由克裡斯和斯蒂文森兩個紅南鬼指導,昌水製造局所生產的火藥並沒有混雜其它配件,而是按照硫磺,木炭一成半左右,硝石七成半的比例混合,再通過水力機械均勻研磨製成,故爾生產的藥子和佛朗機所總的火藥威力不相上下。
為了方便士兵使用,克裡斯還製作了一批紙殼,將火銃發射所需的藥子稱好,然後密封保存,這樣的做法就省去了士兵在戰場上稱量火藥的環節,有效地提高了火繩槍發射的速度。
“製作火藥只要有水力石磨就行了,為何到現在隻生產了四萬六千多斤?”
雖然明知李德才已經竭盡所能了,但是清軍入寇在即,嶽樂又老成持重,馬仲英估計清軍必然會利用其優勢兵力扼製瓊州軍水路,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故爾對李德才的工作表示了不滿。
“大帥,製作火藥需要大量的硝石,可是我瓊州以及欽州並不出產硝石礦,卑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李德才一臉委屈,自擔任昌水製造局大使以來,他一門心思就撲在製造局上,幾乎就沒有好好休息過,可馬仲英還如此苛求,這讓他很是鬱悶。
“大帥莫急,瓊州雖然沒有硝石礦,但附近島嶼甚多,海上水鳥棲息,鳥糞越積越多,便形成了硝土,咱們只要派人挖掘,然後利用硝土製作硝石就可以了。”
隨同馬仲英一起來的瓊州知府牛天宿卻頗有見識,知道從鳥糞中提煉硝石,只不過他一直在瓊山主持安置百姓,劃分田地事宜,卻不曾和李德才通過氣,而李德才手中事務也頗為繁忙,千頭萬緒,同樣忽略了硝石的問題。
“李先生,非是本帥苛刻,實在是時不我待,關心則亂耳,還請先生擔待則個。”
聽到牛天宿有從鳥糞中提煉硝石的辦法,馬仲英轉怒為喜,對著悶悶不樂的李德才拱了拱手,算是賠了一禮。
“卑職慚愧啊……如何能當大帥如此大禮,折殺卑職了,折殺卑職了啊……!”
見馬仲英如此禮下於人,李德才也是眼圈一紅,當場長揖到地對著馬仲英連連回禮,若旁人不知道李德才是被迫加入瓊州軍的,誰看了都會以為二人君臣和睦,相得益彰。
有了切實可行的辦法,馬仲英就是責成牛天宿立即派人照會瓊州下轄各縣百姓立即收集糞土,然後提煉硝石,提督府可出銀采購,務必在短時間內生產三十萬斤藥子以應付即將到來的戰爭。
通過此事,馬仲英愈發覺得夾袋裡的人才嚴重不足,所以他決定在瓊州進行科舉取士,建立應有的行政體系。
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隋唐以來,中原王朝隻遵循一條出人頭地之路,
那便是走科舉之道。陳橋兵變後,趙宋因得國不正的緣故,大力推行文治,自土木堡以後“文貴武賤”思想越發深入人心,以致於考秀才,當舉人,中進士再做官成了百姓唯一一條出人頭地的途徑。
但是科舉之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是他們難以承受之重,因為在沒有考中秀才之前,想著讀書晉身的百姓子弟,不光要承受繁重的賦稅,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金銀去私塾讀書,所以千百年來,大多數讀書人基本都出自士紳家庭。
因為只有富有的士紳才有一定的財力和物力培養讀書人,甚至在家中子弟考不上秀才的時候,花錢買個監生,這使得貧窮的百姓想走科舉之路,是愈發的艱難。
寒窗苦讀十余年,若是能一朝中舉,那即便不能做官,但至少能晉身到士紳的行列,因為明朝有定製,舉人不光不需要繳稅,而且可免除四百畝土地的田稅, 可若是中不到舉,那便會令本就貧寒的家庭更加貧寒,以至於有些讀書人對朝廷失去信心,轉而造大明的反,甚至投身外族,為韃虜張目,范文程和寧完我便是最好的例子
清廷入關後,在籠絡了曲阜孔家後,范文程便上疏多爾袞請立開大清科舉,並將科舉取士定為大清國策,以籠攏明朝的士紳階層,從而讓他們放棄明朝,反過來效忠大清。
多爾袞對范文程的建議深以為然,欣然采納,於順治三年即在京師舉行會試,此次恩科吸引了大量的北方讀書人,並令得整個北中國傳檄而定。
因為北中國的讀書人在發現滿清王朝和大明一樣都是重視儒家聖教,再加上有衍聖公孔胤植替他們背書,所以這些貪生怕死的士紳立時就將華夷之防,拋諸於腦後,就在聖人聖教大旗下,為了功名利祿甘心成為異族的爪牙。
滿清能依靠科舉籠絡北中國的士紳為他們效力,馬仲英同樣可以利用科舉,將瓊州的士紳牢牢綁在他的戰車上。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這些士紳子弟是讀書人呢,馬仲英雖然想建立一套行政體系,但瓊州軍中的識字率百不足一,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他只有依賴瓊州的讀書人,也就是依賴瓊州的士紳集團。
對於馬仲英要開設科舉的想法,牛天宿和張德才等人恨不得舉雙手讚成,他二人都是讀書人,對科舉取士有天然的親近感,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統治階級重視文教,重視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