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授田,必須還要有配套的軍功爵體系。
秦商鞅變法,耕戰立國,從公士到徹侯,每一級都有明確的首級要求。
每一級的食物、禮儀、食邑、歲俸各不相同。
也有鞭刑、刖刑、劓刑等刑罰處罰作戰不力與不稱職的官吏。
要效彷秦國之製,就必須有龐大的官僚體系作為支撐,這恰恰是西平短處。
不過歷史長河中,還有另外一個體系可以借鑒。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從北魏傳承至大唐的十二轉軍功製。
楊崢依稀記得是從最低的一轉武騎尉上升至十二轉上柱國。
比大秦的簡單明了,也不是以人頭記功,而是根據每場戰爭的過程和勝負,統一計算功勳。
根據戰爭的規模、兵力、裝備,以少擊多為“上陣”,旗鼓相當為“中陣”,以多擊少為“下陣”。
斬殺敵人四成以上為“上獲”,殺敵二成為“中獲”,一成為“下獲”。
綜合起來,上陣上獲為五轉,上陣下獲為三轉,以此遞減。
別看只有十二轉,真正通過軍功達到正二品上柱國的寥寥無幾。
李二大帝時期,名將猛將如雲,李靖、秦瓊、李勣等赫赫有名的大將爭殺二三十年,錄前後勳,才被授以上柱國。
一個朝代能有個秦瓊、李勣?
一個民族又能有幾個李靖?
而西魏的八柱國則不是通過軍功得來的。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十二轉軍功本身也是在戰國秦漢的軍功體系改進而來的,比大秦的二十級軍功爵位製要符合時代的多。
也更容易施行。
宣義郎下放到屯,軍中還有司馬等職位,可以作考功之用。
這是明的,暗的還有九野營人員。
三重考功體系各不統屬,謊報軍功之事無所遁形。
不會出現秦軍為爭搶首級而自相殘。
更不會出現晚明時期殺良冒功之事。
楊崢覺得北魏、西魏、隋唐之際武功赫赫,跟十二轉軍功有很大的關系。
士卒上升通道被打開,自然人人用命。
楊崢在與杜預商議整整三天之後,西平版十二轉軍功勳製新鮮出爐。
甲士、勇士、猛士、雲騎郎、飛騎郎、驍騎郎、鷹擊郎、虎衛郎、鷹揚郎將、虎賁郎將、護軍、上護軍,分別對應一到十二轉,從七品至正二品。
當然,品級暫時空置。
楊崢一個三品太守,封二品的上護軍,有些太聳人聽聞了。
每一級都有明碼標價的歲俸、田產、待遇。
甲士百畝,勇士二百畝,猛士四百,遞增至上護軍的十頃。
漢魏一頃差不多是二百四十畝。
另外楊崢還規定雲騎郎以上就要賦稅,以避免產生類似明代的士紳階級。
一個上陣上獲,都是有明確敵軍數量的,以少勝多擊敗五萬以上的敵軍才可稱為上陣,殺敵或者俘虜兩萬以上才能稱為上獲。
所以五轉軍功不是這麽容易拿到的。
一場勝利,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上陣上獲五轉的飛騎郎。
而是依照功勞大小,從主將到副將、牙將、曲長、屯長、士卒等等,依次評定,然後策勳。
未達到策勳要求的士卒,則根據戰果,記錄軍功,累積之後,也可策勳,不想累積,則分賜田地,或者錢帛,視士卒個人意願而定。
總之一場勝利,士卒必有所得。
軍功累積年限夠五年,也會自動轉為甲士,算是安慰獎。
甲士以上,則需實實在在的軍功。
另外針對特別勇猛的士卒與將領,還有斬將、先登、奪旗、破陣等功勞,可以額外授予一些猛人。
有賞賜,就有懲罰。
大秦的軍功爵製不是隻升不降的,什麽刖刑、劓刑、宮刑、生埋、車裂、腰斬、株連等等。
一來太過殘酷,人弄廢了,就沒有下次改正的機會。
二來,這麽搞,士卒一旦犯錯,就會因恐慌而逃散。
杜預建議隻取鞭笞、降勳、罰俸、斬首、誅族五法。
對逃兵、怯戰、私藏、軍將無能、戰敗、失城、失軍、叛變等等,都有相應懲罰措施,叛變者夷族。
細致到宣義郎陣亡,所屬部隊皆有懲處的地步。
洋洋散散近萬字,終於把軍功制度弄出來了。
杜預反覆審查了幾次,才心滿意足,“此法一出,我軍必為虎狼之師。”
魯芝看完之後,也是讚歎不已。
然後兩人都對楊崢拱手。
楊崢老臉一紅,乾笑兩聲,“此非我一人之功。”
這套軍功制度經歷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的改進,前後五百年的檢驗,到安史之亂,隨著盛唐的崩塌而崩塌。
楊崢召來龐青,“秋收之前,此製務必宣揚全軍。”
龐青一臉苦笑,“諸軍宣義郎尚未滿編,而且近日雍涼徙民、俘虜,皆需宣義郎……”
“只需宣於河曲四折衝府即可,待秋收之後,其他折衝府緩緩補上。”杜預提議道。
楊崢點點頭,先在河曲試行也不錯,對魯芝道:“青營還望伯父多多費心。”
目前青營,張斅啟蒙,魯芝教學,楊崢親自抓思想教育。
其余武藝、戰陣、兵法、算術等等,則有專門的人士教習。
連杜預得了空閑,也會去教授些算術與經典。
君子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並非隻抱著儒家經典死磕。
楊崢本著實用主義的考量,把禮、樂降了一級, 形同後世之選修課,再說西平也沒這條件搞音樂。
禦則改為騎,在西北不會騎術可不行。
除此之外,楊崢還把醫和農也加進青營之中。
這年頭種田比什麽都重要,也是一切的基礎。
戰事頻仍,醫的重要不言而喻。
不過一直尋不到高明的大夫,招賢司也招不到人,只能先空著,鼓勵民間開辦醫館。
“此是必然。”魯芝拱手道,“招賢司丞杜寬亦是飽學之人,可以兼任於青營之中。”
楊崢對杜寬這老小子一肚子意見,心高氣傲,之乎者也玩的一套一套的,做事卻一塌湖塗,天天在搞什麽春秋左氏傳解,還動不動拉上杜預。
招賢司搞了這麽久,也就弄來幾個涼州二三流人物。
若不是看在杜預面子上,楊崢早讓他卷鋪蓋走人了。
也該給他找些事做。
楊崢、杜預、魯芝,三人中沒人反對,就意味著此製可以推行了。
各種細節剛剛敲定,孟觀就風風火火在堂外喊道:“報將軍,有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