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長生路異聞》第4章 徐福東渡圖
  因為是鑿牆,所以就比之前要簡單得多,二叔和三叔從包裡取出兩把衝擊錘就準備開動。我和父親則順著盜洞先回到地面,因為鑿牆的過程必定會帶起大量的塵土,牆後面的地方也需要時間通風。

  因為墓比較深,所以在地面上也基本聽不見他們鑿牆的動靜。

  過了沒多久,二叔和三叔頭上綁著面巾也從洞子裡爬出來了。

  他們打通了。不過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通氣。

  大家趁這個時間又休息了一會,喝點水吃點東西補充一下體力。

  隨著父親一聲招呼,我們再次下墓了。

  來到那堵牆,牆大概只有五十公分厚,被二叔三叔鑿出了一個半徑半米左右的不規則圓洞。雖然不大,不過正經出入是沒問題了。

  父親一手拿手電一手拿著一把長刀先爬進去了。我們緊跟在他後面。

  進牆後,隨著手電的光,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兩米寬左右的墓道,墓道大概有十米多長。但是最令我們驚奇的,在進去後的墓道左手牆面上,是一幅一幅的石雕壁畫。

  第一幅壁畫是一位帝王正坐高堂,身邊兩位侍女為帝王撐著五明扇,也就是掌扇。就是大家經常在電影電視劇裡面看見的皇帝身邊侍女拿著芭蕉扇一樣的大扇子那東西。在崔豹的著作《古今注·輿服》中有道:“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試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意思就是,舜所發明的五明扇,是為了求賢而製作的,並且受到秦漢的公卿和士大夫攜帶和使用,是一種風雅的象征。而西晉文學家曾說:“安眾以方為體,五明以圓為質。”然而除了宋代以外,大多數的君王用的五明扇更偏向於“闔”狀,即門戶狀,所以又被稱為闔扇。在帝王下方有一位臣子彎腰作輯。

  第二幅圖是帝王在岸邊,那位大臣在船上,帝王站在岸邊五明扇下和臣子告別的情景。

  第三幅是那位大臣站在大船頭,大船在海中乘風破浪,在船的不遠處出現一座大山。

  第四幅圖上,船停靠在山邊,大臣立於船頭,雙手作輯,仰望山頂,而在山頂之上,一人腳踩祥雲,疑似與大臣交談。,

  第五幅圖和第三幅圖大致相同,也是大船在海裡馳行,只不過這一次船的方向與之前相反,山在船的後方,應該是返航。

  在第六幅圖上,大臣回到宮殿,雙手作輯,而帝王就站在他身前,二人像是在交談。

  第七幅圖,在海濱,帝王目送大臣率領一眾兒童登船。

  最後一副上,一艘船,滿載童子。在海中漂流。

  ......

  當手電的光從最後一幅圖劃過,我們四人面面相覷,一時競都沉默了下來。

  “淦他娘,這尼瑪的看著像徐福呀。”向來話多的三叔打破沉寂。

  “看上去確實像徐福東渡。”二叔思考一會也答道。

  徐福,字君房,秦朝著名方士,說他是中國第一方士也不為過。因為他曾受到秦始皇派遣尋長生不老藥,率三千童男童女於東海之濱東渡,去尋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漢書·郊祀志上》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仙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據說在這三座仙山上,山上不但有以金銀營造的宮闕,

還有通體白色異獸,最重要的即是那裡住著持有“不死之藥”的仙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雲:(秦始皇二十八年)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同年,秦始皇又派了燕人盧生出海尋找羨門、高誓,還有令韓終、侯公、石生尋求仙人及“不死之藥”。 《史記·秦始皇本紀》又雲: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徐福之所以在眾多出海尋求“不死之藥”的方士中成為幸運兒被著重記載,關鍵在於他的出海團隊規模較大。《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徐福假托仙人的意思不但向秦始皇索要為數眾多的童男童女、各類工匠,而且還索要五谷,大有一去不複返的味道。

  後來事實證明,徐福確實一去不複返,徐福尋到了當時被稱為倭地,也就是現在的韓國日本所在的地方。

  ......

  “難道這是大方士徐福墓?”我望向父親。

  “不可能,史書上記載徐福自東海之濱東渡後下落不明。而徐福墓,在日本紀伊半島的和歌山縣新宮市徐福公園內。所以,這裡絕不會是徐福墓。徐福記載是死在日本和韓國等地,雖然沒人知道確切位置,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不是死在我們國家上。”父親立馬回絕。

  “這徐福,說起來更像個漢奸叛徒一般的角色。”二叔戲謔道,“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加上工匠近五千人,一去不返。當時被帶走親人的家庭難以承受思親之痛,群起而造反。按照歷史這樣的記載,搞不好好多沿海地區的人都是日本韓國的祖先。”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