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月色,再確認四周無人後,我們開始一個接著一個下洞了。
根據挖的洞來看,這應該屬於一個深葬,也就是埋得比較深,一般來說,越是富貴人家埋得越深,因為這樣不容易受到盜墓賊“打擾”,不過也有的地方風俗流行淺葬,不過淺葬的大多都是平民百姓,畢竟按照古代風俗,入葬是數一數二的大事。
《易·系辭下》雲:“古之葬者,侯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意思就是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厚葬是對死者的尊重,而且方便後人找到墓葬之地進行祭祀。一般來說,越是鼎盛的家族對於厚葬的思想越嚴重。
在春秋以前,一般除了諸侯墓之外,很少有人堆墳,大多數人死了之後都是草草埋葬就結束。但隨著歷史的變遷,封建諸侯的瓦解,厚葬的思想逐漸從皇家傳到了民間,並逐漸流行開來。而古人厚葬的原因,大致可以歸類為以下四點:
第一,因為厚葬源於封建諸侯,民間厚葬一部分源於諸侯瓦解,百姓模仿諸侯也是對於貴族的追求和財富的向往。
第二,古人認為死後,靈魂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這個思想,不止在東方,在西方國家更甚,他們認為人死後要歸於天堂和地獄,至於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就在於這個人生前是否善良,而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只有信奉耶穌的人才會上天堂,而不信奉耶穌的人則會下地獄。在我國的神話故事中,人死後就得歸地府,而厚葬則會讓人在地府過得更體面。
第三,厚葬在某一些程度上源自於人們對於未知死亡得恐懼和畏懼,在這種心理下會驅使人們力所能及得做好準備。
第四,古人倡導厚葬在很大一方面還來自於對於死者生前得尊重,孔子在死後,弟子在墓地旁守孝三年。所以,對於古人來說,厚葬是體現對死者尊重的一種方式。
言歸正傳,在發現這是深葬後,我心理難免得一喜,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這次很有可能挖到富貴人家了,如果沒有其他同行來過的話,這次應該可以滿載而歸了,說不定幾年都不用再下鬥了。
挖的盜洞直通墓室,墓室呈長方形,沒有墓道和耳室什麽的。是典型的秦漢豎穴木槨墓,也就是從地面垂直向下挖一個長方形土壙,作為放置棺槨的墓室。因為年代早,所以那時候的墓穴大多都是這個樣子。
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大棺槨。棺槨一頭略寬,一頭略窄,一般寬的是頭部所在,而宅的就是腳的方向。
因為年代的原因,棺槨顯得很陳舊,被腐蝕得很嚴重,就是一個很樸素得木棺的形象。
看見棺槨我們眼神都不由自主的閃過一絲激動,因為一來是並沒有發現其他盜洞並且棺槨是沒有打開過的,這說明這是一個新鍋,沒有受到同行光顧過。二來呢,根據目前的種種跡象表明,眼前這是一個先秦墓無疑,只要隨便出點東西,就夠我們瀟灑很久的了。
我們放下裝備,在墓室四周點上蠟燭照明。
在很多小說電影裡面,盜墓都會先在東南角方面點上一根蠟燭,用來佔卜吉凶之相,如果在行動中蠟燭熄滅了就表示大凶,墓中可能有什麽不乾淨的東西或者此次摸金會極其不順導致出現變故。如果蠟燭易之沒有熄滅,就表明吉相,象征諸事大吉。但也有例外,比如哪怕蠟燭一直在燃燒但遇上雞鳴,也不能繼續行動。
不過那些都是騙人的,
點蠟燭一是為了看氧氣,更重要的呢是為了照明。雖然在祖輩記載種的摸金有遇到過一些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情,但是像什麽粽子那些是沒有聽說過的,至於什麽黑狗血還有黑驢蹄子也是從來沒準備過沒有用過。 二叔和三叔用力推了推棺蓋,並沒有推動,我們猜測這棺材應該是榫卯結構,也符合當時的主流。
弄清結構後,二叔三叔一人便拿上一根撬棍,而我和父親則負責扶住棺材兩頭防止棺材因為受力而側翻。
“一,二,三!起!”
二叔三叔把撬棍插入縫隙一聲大喝咬牙同時發力,帶起木頭斷裂的聲音和大量灰塵。
“砰!”
一聲巨響,棺蓋隨聲落地,灰塵漫天。
“咳咳!”
“咳”
......
漫天灰塵使得我們不得不用衣服捂住臉。
過了不少時間等待灰塵散去,我們一齊圍向棺材。
“怎麽會這樣!”我一身驚呼。
“怎麽會是衣冠塚!”父親也愣在原地。
映入眼簾的是一套擺放成人形的衣物,並沒有屍骨和所謂的陪葬品。 當然,隨著時間流逝,這件衣服也已經被腐蝕得不成樣子了。儼然一個衣冠塚。這也是為什麽我們這麽失望了。
衣冠塚,就是用死者的衣物來代替死者遺體下葬。一般來說,再找不到死者遺體,或者死者葬在異地,親屬重新立衣冠塚以示紀念。衣冠塚還有一種另類,就是人未死的時候給自己建的,用來祈福消災。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操!”二叔怒道。
“辛辛苦苦跑那麽遠,年都沒過,準備那麽久,遇到個衣冠塚,真tm晦氣!”三叔也憤怒的道。
父親臉上也一陣陰晴,也難怪,算上路費,這一趟我們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二十多萬,大年初一都沒過,千裡迢迢跑到這兒,可謂是人才兩空。擱誰都一肚子氣。
父親站在棺材頭的位置,一咬牙,似乎是一肚子氣沒地方泄,猛的一錘邊上的土牆,再次掀起一陣灰塵,我和二叔三叔趕緊捂住臉,畢竟之前被嗆過一次了。
“等等。”灰塵種傳來父親的聲音,聽上去略顯得有些驚喜。
“老二老三,你們過來看看,這牆聲音不太對,好像不是實心的。”
二叔三叔過去也錘了錘那面牆,又去以差不多同樣的力道錘了錘其他幾面牆,父親所在的那面牆發出的聲音明顯要脆於其他三面。
這個發現使原本心灰意冷的我們又迎來一絲光亮,但也就是這個陰差陽錯的發現,給我後來帶來了數不清的坎坷。
“我們下來差不多有半個小時,時間還早。事不宜遲,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