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崇禎: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55章 閻應元的大禮
大明的爛事,爛帳太多,縱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不是萬能的,畢竟治理天下,離不開文官群體。

 若是大明沒有諸多的流寇叛亂,隻一個建虜叛亂,那財政壓力就會減少很多,崇禎皇帝也不會一邊做事,一邊向文官群體適當的去示好。

 說實話,天啟皇帝放縱廠衛,叫魏忠賢頂在前面,在朝跟文官群體鬥,尤其是跟東林黨人,在閹黨勢起的那一年,即天啟四年後,的確叫財政方面,得到不小的緩解。

 不過這種方式,對於大明朝來說,無疑是飲鴆止渴。

 因為不管是閹黨,還是東林黨,本質上都屬於同一類型,即守舊派利益群體。

 若崇禎皇帝想當亡國之君,那也能走他皇兄的路子,但顯然崇禎皇帝並不想這樣去做。

 “盧卿果真沒有叫朕失望啊。”

 東暖閣內,響起崇禎皇帝的讚許聲,“這才過去多久啊,北直隸賑災行署,就迅速的搭建起來了。

 這大名府治下,已經開始有所改變,不錯,不錯,看來這些時日,盧卿做出的事情不少啊。”

 王承恩見自家皇爺這般高興,臉上亦流露出些許笑容。

 回想起前幾日,以韓爌為首的閣臣、樞輔、廷臣,集體請辭事,王承恩這心裡啊,就甚是心季。

 如果說這樣的事情,真的朝那樣的態勢發展,只怕朝堂這邊,就會先亂起來,到時大明各地就會跟著亂起來。

 “王伴伴,山東那邊是否有呈遞的密奏?”

 崇禎皇帝放下手中奏疏,對王承恩說道:“這賑災公署的設想,在北直隸所取得的那些成效,看來是正確的。

 山東那個地方,太重要了,不能因為一場水災,就徹底亂起來,現在大明最不能有的,就是民亂了。”

 “啟稟皇爺,暫時還沒有。”

 王承恩欠身說道:“不過算算時日,由內帑所調撥的賑災錢糧,經漕運的話,也該抵達山東境內。”

 “那就再等等看吧。”

 崇禎皇帝點頭道:“此次直隸和山東,倘若所設賑災行署,能切實擔負起擔子,那對國朝來講,無疑是件好事情。”

 有明以來,在中樞所設衙署,地方所設衙署,那都是文官群體的自留地,想繞開他們做些事情,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情。

 就好比這賦稅征收方面。

 被文官群體卡著脖子,很大程度上就會陷入別動。

 甚至特設的軍機處,從較大程度上來說,也是會受文官群體的影響,不可能做到絕對的部署。

 不過叫軍機處總攬平叛事,卻能在國朝層面,形成統一的部署,減少不必要的流程,這也是崇禎皇帝最看重的。

 而在前些時日,順勢設立的賑災公署和理藩院,那勢頭就不一樣了。

 特別是這個賑災公署,包括地方上的賑災行署。

 在大明文官群體的眼裡,這就是一個非法組織,是不受大明主流所承認的,是侵害他們利益的。

 然而崇禎皇帝偏要用這個機構,來吸納沒有出路的寒門生員,甚至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生員,乃至是更寬泛的讀書人群體。

 叫他們通過嚴峻棘手的賑災事,在基層狠狠的摔打磨礪,哪怕中途有退卻的,哪怕十個裡只能培養出一個,這對崇禎皇帝來講,都是穩賺不賠的事情。

 再一個若是在他們之中,敢有把手伸到賑災糧餉上的,那崇禎皇帝殺起來,就沒那般多要思量的了。

 晉升的希望都給你們了,只要踏實肯乾就能逐步擢升,若這樣還敢貪汙,那不就是自尋死路嗎?

 北直隸和山東兩地,是崇禎皇帝著重布局的。

 畢竟兩地的巡撫,一個盧象升,一個袁可立,外加上登來巡撫孫元化,都是務實、肯乾的賢才良臣。

 由他們所在轄區內,主抓起來的地方賑災行署,定然能起到不錯的成效。

 “對了王伴伴,李自成這邊,是否離京赴津了?”崇禎皇帝端起茶盞,呷了一口,繼續詢問道。

 王承恩欠身道:“回皇爺,是昨日離京的,一應的人手,包括所需甲具、軍械等,都一同押送天津,包括皇爺要傳遞給東江的密旨。”

 最近朝堂這邊,地方這邊,鬧出的事情都不少,這牽絆著崇禎皇帝的精力,不過對李自成一事,崇禎皇帝還是很重視的。

 好在內廷這邊,有較為完善的班底,能幫崇禎皇帝分憂,不至於說拖後腿,這給他省去不少麻煩。

 “真快啊,轉眼間李自成就走了。”崇禎皇帝放下茶盞,感慨道:“希望這個李闖將,別叫朕失望啊。”

 王承恩的心裡有些生疑,為何自家皇爺這邊,會對李自成這個叛賊,表現的這般重視?

 難道大明多年來,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就靠一個李自成,便能全部解決了?

 那大明先前戰死的那批悍將,連區區一個叛賊,都比不上嗎?

 只是王承恩哪裡會明白,李自成能得崇禎皇帝的重視,就是他那套流竄作戰,和其所知的遊擊戰術,具備在實踐中去總結經驗的可能性。

 建虜在遼東采取的是高壓統治,即便皇太極上以後,一直都在努力調整政策,以求消散隔閡。

 但是建虜八旗的高層,多數都是鄙夷漢人的,看見他們喜歡的,不是靠搶,就是靠殺。

 這也使得遼東生活的百姓,或許駭於建虜的殘暴,被殺的人太多了,不敢再行反抗了。

 可是李自成的出現,只要能在遼東那片黑土地上,渡過最初的那段虛弱期,那他所領的流寇隊伍,就能衍生出較大的影響,這便能拖住建虜的後退。

 “奴婢拜見皇爺。”

 王德化匆匆走進東暖閣,作揖行禮道:“皇爺,午門外聚集一幫學子,為首的是錦衣衛百戶,閻應元,請求進宮面聖。”

 “誰?”

 崇禎皇帝一愣。

 閻應元?

 可緊接著,崇禎皇帝就想起來了。

 對啊。

 自己先前找到閻應元,叫其到江南那邊尋找紅薯,只是半道冒出個徐光啟,加之所處時局動蕩,也叫他將閻應元給拋之腦後了。

 “閻應元回來了?”

 崇禎皇帝囔囔道。

 “是的皇爺。”

 王德化欠身道:“那百戶閻應元, 呈遞了牙牌,言完成了聖諭,不僅找到了紅薯,還尋得土豆和玉蜀黍。

 此外在午門那邊,所聚集的那幫學子,亦是閻應元奉皇爺旨意,在趕赴江南的途中,所聚集在一起的,都是想為國朝分憂,為皇爺分憂的。”

 “快宣!”

 崇禎皇帝聞言,伸手道:“叫閻應元他們,全都進宮面聖,朕要見他們。”

 “喏!”

 王德化當即應道。

 崇禎皇帝神情間,流露出些許激動,沒想到這個閻應元,韌性還真是夠強的,居然連土豆和玉米,都尋找到了。

 若是這樣的話,先叫徐光啟所領農科,在各地皇莊試種,培育出優良的良種,那大明的糧食荒,就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啊。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https://,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