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對李斯道:“資政大人,《秦律》的修訂事關臣民規范,是今後治國的根本,國之大事。”
“舊律施行的過程中,一定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大都體現在各部門的實際工作中。”
“尤其除了《法經》六篇外,還有《田律》、《效律》、《置吏律》、《倉律》、《工律》以及《金布律》等律。”
“這些內容的修訂,需要具備很強的專業知識,更要熟悉本行業的人士參與。”
“為保證本次《秦律》修訂更全面,更完善,資政大人可將修訂的草案,下發給三公九卿,征求各部門的意見。”
“待各部的意見形成後,再報寡人審閱,尤其是意見不統一處,由寡人最後敲定。”
“如此,既可避免寡人管見的偏頗,又能使修律的質量得到保證。資政大人以為如何?”
李斯連忙拜謝道:“大王英明,如此,秦律就更全面了。”
“只是這匯總日期,是否有個期限,以防各部拖延不決。”
秦王道:“這個日期就由愛卿決定,與《秦律》一同下達各部,限期完成。”
李斯再拜:“謹遵大王聖命。”
隨即,李斯又奏道:“大王,老臣還有一事啟奏。”
“愛卿請講。”
李斯道:“遵大王所囑,在此次修律過程中,老臣特意吸收了儒生參加,他們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意見,大多被老臣采納。”
“在與這些儒生的討論過程中,老臣深切體會到,大王曾經對老臣的教誨,是多麽睿智。”
“這段時間,老臣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儒家思想的普及,或許對大王實行的仁政,確實更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同時,自遵大王所囑,廢除了那個‘挾書令’後,老臣也將大王倡導百家、尊重學術的思想,在所有郡縣以及學室教學中加以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推行過程中,也存在單一片面的問題,說明倡導百家、提倡爭鳴的思想,僅僅靠老臣和一個部門,恐怕很難全面展開。”
“為此,老臣懇請大王詔令天下,廣招學士,匯集英才。在此基礎上,在國家層面成立儒、道、墨、法等學宮,聘請各派的掌門人,充任學宮的祭酒。”
“這樣,不僅可以使最專業的學究,名副其實地擔任各學派的掌門,使天下人都知道大王開放文化、解放思想的舉措,而且可以多方面地培養人才,延攬可用之才為大王所用,豈不是一舉數得?”
秦王聽罷,讚許道:“愛卿為我大秦網羅人才的殷切之心可嘉。此舉,確是文化昌明的良策。”
“為了使這一建議得到很好落實,寡人任命愛卿為大秦帝國學宮主授,負責籌建儒、道、墨、法四大學宮,統管各學宮的祭酒。”
“寡人一直苦惱鹹陽宮中宮室眾多,閑置無用,此次正可以派上用場。”
“蘭池宮依山臨水,風景秀麗,有宮室四十余座,特辟為帝國學宮的場所,安置四大學宮及今後各個學派的學術機構。”
李斯拜謝道:“大王如此重視文化教育,真乃曠世明主,臣定當不辱王命,振興大秦文化。”
秦王略略思忖了一下,又道:“對各個學宮的建立,寡人只有一個要求。”
李斯連忙取筆、絹速記。
“‘囊括經典,網羅各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一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李斯叩首道:“臣謹遵王命。”
隨後,秦王又對李斯道:
“此外,寡人還要請教資政大人一件事。
”“鑒於學室教育的逐漸普及,識字讀書的平民日益增多,對於這些學子,我們是否要給他們一個出路呢?”
李斯奏道:“老臣也一直考慮這件事,只是苦於頭腦愚鈍,還望大王明示。”
秦王環顧了一周遭階下的群臣,方道:
“有周以來,朝廷選拔官吏,始終實行‘鄉舉裡選’的方式,即由‘鄉老’選拔本鄉的賢士,經地方長官層層上貢,直達中央。”
“上貢到王的賢士,再由王親自考試射箭,才錄用官職。”
“這個制度實行了八百多年,一直以來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各級官吏也大多世襲,也就是‘世卿世祿’。”
“在這種制度下,即使有舉薦選拔,也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圍。除此之外的平民人才,登上高位的只是極其偶然的例外。”
“但這樣的制度,由於春秋以來‘禮崩樂壞’,在舉薦考核過程中的任人唯親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貴族子弟的才能,並不能勝任所擔任的職務。”
“縱觀孝公以來大秦的爭霸歷史,很多傑出的人才,往往出身平民, 若不是先祖諸王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大秦怎能有今天的局面。”
“為此,寡人準備開歷史之先河,在我大秦實行‘仕考’制度,也即:無論何等出身,無需推薦,一切憑個人真才實學,以考試定前程。”
秦王贏高的話音未落,玉階下,一直莊嚴的朝議者之間,破天荒地響起嗡嗡聲。
這意味著秦王的一番話在群臣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不亞於一場地震。
謁者立即高聲喝道:“肅靜。”
監察禦史也連忙四顧,將交頭接耳的大臣登記在冊,廷議結束後,施加處罰。
秦王嬴高倒不以為意,畢竟這一舉措更古未有,議論乃至震驚,都不足為奇。
雖然在心中醞釀了很久,但如果沒有學室教育的普及,根本就沒有實行的基礎。
殿下的嗡嗡聲終於平息下來。
秦王贏高頒旨道:“大秦帝國‘仕考’每兩年舉行一次,分鄉考、郡考、殿考三級。”
“凡考中者,皆錄為官吏,分別充實縣、郡及中央各部門的空缺。”
“此項工作,由資政府負責,考試制度、考試組織以及考核內容,一並由資政府落實。”
“仕考”制度,是秦王采取的公平人才選拔形式,擴展了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仕途階層。
這是繼春秋之後,華夏歷史上一次劃時代意義的文化進步,也是促進華夏文明進步的一個壯舉。
多年後,這一事件被史學家記錄下來,被成為“文化中興。”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