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定而後動才是明智之舉。
劉邦對自己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還是心裡有數的,既然自己搞不定,那就找其他人來指揮,為此,劉邦采用了中國人最為傳統的招數——開會!
既然是開會,那就必須得是一次大會,參與圍攻項羽的諸侯和主要將領都得參加。
劉邦方面,有張良、陳平、樊噲、夏侯嬰、周勃、柴武、灌嬰、靳歙等人;
韓信方面,有孔藂、陳賀、傅寬、丁複、丁禮等人;
英布方面,有劉賈、周殷等人;
彭越方面,情況不詳。
在接到劉邦的通知後,各路人馬齊聚劉邦的大帳開會,與過去不同的是,一些曾經劉邦麾下的將領,如今已經換了個身份坐上了台面。
劉邦坐在帳內正中央,在他的左手邊單獨為韓信設座,右手邊則分別是英布、彭越的座位,張良和陳平分別站在劉邦兩側,其他將領不設座位,只能在帳內站著聽會。
參會的眾人陸陸續續到達,劉邦坐在座上,環顧四周,這些人既有和自己出生入死的朋友,又有曾經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諸侯,還有曾經為自己開疆拓土的手下,混亂的局勢為他們這些人提供了活動的舞台,也塑造了現在的局面。
看著坐在自己身邊的韓信,劉邦心中不由得感慨蕭何和張良的眼光,誰能想到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年輕,居然真的是不世出的兵家大師,當年自己讓他去開辟北方戰場,無非是想給自己減輕正面的壓力,萬萬沒想到他居然真的能夠憑借極少的兵力,創造出如此大的戰績,簡直是匪夷所思!
而且,韓信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僅能打仗,在管理領地上也很有水平,原本動不動就造反的齊地,居然在韓信接管後變得老實起來,這個真的是大大出乎劉邦的意料之外。
看著眾人到齊後,劉邦清了清嗓子,說道:“諸位,今天讓大家到這裡,主要目的就是商討怎麽對付項羽這個匹夫,大家有什麽意見嗎?”
在座的基本上都是戰場上九死一生逃出來的幸運兒,口頭上可以說不怕項羽,但是內心裡可沒人有一定能夠戰勝項羽的把握,因此基本上算是鴉雀無聲。
此時,只有一個人思緒萬千,那就是韓信,在他看來,要想戰勝項羽並非不可能,但是想要在項羽最擅長的野戰中打敗項羽,那可是需要三個前提條件的,一是絕對的指揮權威,所有軍隊必須協同作戰;二是充足的兵力數量,能夠對項羽進行持續消耗;三是足夠的軍事補給,確保大軍能夠持續作戰,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些條件似乎都不太滿足,韓信因此也沒有貿然表態。
劉邦觀察到了韓信臉上一閃而過的微表情,也注意到眾人的疑慮的表情,看來等人毛遂自薦是指望不上了,只能自己親自下場拍板了,雖然劉邦也擔心韓信作為聯軍統帥再立奇功後,會不會尾大不掉,無法約束,但是眼下對付項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容許有任何閃失,因此,垓下之戰的總指揮只能由韓信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