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書舍,距離其之寢舍不過三十多步,此地環境顯得很是幽靜清涼。
深夏夜間,四處寂靜,也僅剩稀稀落落的夏蟬唱鳴。
嘎吱一聲,書舍房門打開,一股墨香味,迎面而來。
諸葛亮手持燈火邁了進去,能見舍內空間很大,擺滿了密密麻麻的書籍,多以竹簡為主,另有少量,以當下為安夷改進造紙術傳開後,已經開始慢慢興起的線狀摘抄本。
諸葛亮小心護著燈火,將之放在案幾上,然後望向案幾前側放著的木箱。
其實,書舍內的絕大部分書冊,都是那個見過一面,一直與之有信件來往的友人劉釜相贈。
書籍資以高昂,但憑諸葛亮現在的經濟條件,可是難以購買。而為士人而言,書籍更是生命中,最為寶貴之財富。
諸葛亮沒有打開箱子,而是返回坐於案畔,手裡拿著案幾上的鑰匙,望著前方的木箱,面帶思襯。
他目中回憶起去歲正月時,劉釜於之秉燭相談之情形。也是那一次,他完全的向一個相識不過數日之人,展現了個人抱負。
同樣地,也是劉釜也向之道明了個人匡扶漢室、振興大漢之志向。
其中,無不有看好其人,樂以資助,將來想邀之共輔大業之想法。
諸葛亮人雖有大志,但亦有自知之明。曉個人才能盡管出色,仍多尋師學藝,以充實個人。
二人皆心有靈犀,以為友人,未有強人所難,常以書信共勉,蜀地劉釜更為之多尊敬、請教、幫襯之意。
而諸葛亮也是樂於助之,但遇劉釜所問,傾盡才能,但有困惑者,以請教師友助之。
便於實踐討論間,其本人亦受益匪淺。
日久見人心。
一年半載,轉眼即逝。
人常感念伯樂,但伯樂不常有!
劉釜於之相敬,於之危難相助,於之性情志向相志,以為摯友,以為伯樂爾。
此會是他之明主乎?
劉釜為漢之宗室,長沙定王之後。於近幾歲來,大名傳出蜀地,席卷天下。
當年初於鄉地豐安時,以仁孝,德義才華,而遠近聞名;葭萌關之戰,其人愛兵如子,寬厚待人,至仁待士;至南中時,以為南中百姓安寧計,不顧艱難險阻,不懼益州牧之妒忌刁難而往;平南中之於亂時,劉釜結合實際,知人善任,非於短視,而以長視治之;便是當下傳起,去歲冬末時,以為交州結好士氏,接納流民,安頓百姓,今已遷移入蜀修養之部,亦為劉釜所遣……
二十多日前,袁曹白馬之戰打響,天子衣帶詔同傳往天下,為天子信任於詔之劉釜,為天子信任,忍辱負重亦是傳遍士林。
加上劉釜早就向世人表露之匡漢之志,另有市井傳頌,遂將之聲望推向了新的高潮。
若非蜀地道路當下封閉,益州牧之於敵視,讓往南中之路斷絕,一時間不知會有多少豪傑,奔湧而至。即是如此,這段時間內,襄陽,南陽多地,亦見士子得曉交州之路通順,盡管明白蜀道之難,亦不少投效者。
昔日仁義之劉備,以救徐州百姓,弄得不少士人投奔,也比不過此間!
便是白日,好友石韜和孟建,甚至於言之將來入蜀投效劉釜一事。
待問及諸葛亮時,其人未有直言,或有長思,但其實心中早有決斷。
他為人重情重義,更是目標決心堅毅之輩。
加上每月都有來信,這種關心,便是一個鐵人,也能感之真心。
但對於入蜀相輔,以成就大業的時間,諸葛亮一直未能下定決心。
便是月前,得見劉釜親筆信,知南中已平,於民治等多方面多用其策,以行感激之言後,諸葛亮知曉南中正是缺人少人,急需幫襯之機,亦有意動入蜀,只是方與黃家昏事,遂只能緩之。
這次昏事確定,諸葛亮也知道自己,是時候做出決策之時了。
不過,一旦有了家庭,夫妻之間,相敬如賓,還需要未來的妻子同意才是。
望著閃爍的火光,諸葛亮的思緒也在跳動。
見夜已深沉,他調整好心態,有些好奇今次友人劉釜又會為之送上什麽禮物?
待之用鑰匙將之打開,發現上方是一書信。
下方卻有書冊,但絕非什麽孤本。諸葛亮仔細一看,他識得劉釜字跡,即以見為劉釜親筆所載。
一共十本,第一冊以為《問政》,內中詳細描述自高祖立國以來,大漢之於政治策謀。
諸葛亮看得非常仔細,只看了數頁,便是《問政》一冊,即讓他感受到了劉釜於政略上的獨特見解。由小見大,足可見之崇高野望,以及治世之才。
這樣的人,若是以為君主,治理大漢天下,大漢或不於今日這般雜亂悲苦!
諸葛亮忽然冒出了這樣一個想法,他不自覺的搖了搖頭,將未開封的書信和《問政》放於岸上,陸續淺看其他。
後又有《農書》、《墨尚》、《歸商》、《基建》、《詩說》等九冊,涉及天文地理,即是農商諸事。
諸葛亮非常小心的翻閱,只看前端,便覺受益匪淺。
仿佛看到了某日某夜下,劉釜之於本人,坐於案幾之畔,一邊沉思,一邊記述之場景。
內中之涉及,便是他見過最有才華之龐統,亦感之稍遜風騷。
而面對於世人,劉釜少彰顯學識,不崇虛名,多以仁義行實事感化之。可見豁達、腳踏實地,而輕名聲之人,這才是真正成事之輩!
諸葛亮同樣很明白,此當為過去數年,乃至於十多年來,劉釜不斷積累及記載之學識。
實際正是如此, 常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劉釜喜好記錄筆記,在通過族兄劉炤處,得曉諸葛亮與黃氏有結親之意,心思感歎,故於一月前,南中初平時,即開始整理將數年之積攢,毫無保留送來,以作禮物。
當日他之大昏,諸葛亮贈之於《平南中策》,為之幫助頗多。今之於此,他便贈予十冊。
但於諸葛亮看來,於之大昏之前,將之傾囊相送,不僅僅是信任和鼓勵那般簡單,是將他當做可以托付身家性命之人!
劉釜於之前番知遇之恩,何以為報?
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面色肅穆,雙手小心的將之拿出,放於一側小箱鎖好。
此中之物,當以為今次最佳之禮,來日當以細讀。
他不顧夜色之深,坐於燈火畔,打開了劉釜於之書信。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