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兩日間,鄭家也逐漸同鄰裡熟悉起來。
便是坡陽亭之地,乃是東平鄉內,新設之鄉亭。當下一共也才六十戶人家,除與之一樣遷來東平鄉的四十戶外,余者二十戶則是一個滇池西面一個小夷寨遷出之民。
因漢話不同,鄭家幾人也只能通過手勢進行交談。在外傳言裡,南中蠻夷乃是窮山惡水之刁民,凶殘至極,與虎狼無異。
但如鄭俞所見,蠻夷之生活習慣,其實與漢人無異。即是昨日自家娘子摔倒,門對面的夷人婦孺當即過來幫忙攙扶,而像午後之飯食,那一戶家人還送來半塊黑兮兮的肉塊。自己聞過以後,才得曉這是熏製之山雞肉,可以說很是貴重。
後再經過打聽,鄭俞知道,蠻夷遷出之人,與自己等依來之名有相同之布置。
如所受之田畝,當下縣寺於之乃是類均田之法,成人十六歲以上,男丁可得田三十畝,女子十五畝,未成年者得田五畝。
至於露田,即荒蕪未懇之田,每家每戶,可自行尋偏僻之地開墾,但普通戶數,正常成年人上限不得超過四十畝。家中但有丁牛,即年過四歲之牛,每頭可多享露田三十畝,一戶人家不得超過三頭。
就想比鄭家等漢民,先來之蠻夷家庭,早數日就已經在開墾露田,且尋鄉吏,進行過登記造冊。
於坡陽亭之地,另有兩戶蠻夷家庭,自帶有耕牛,遂田畝也就多了些。
鄭俞見此,於未來之憧憬也就多了。
來此之第三日,在縣吏以牛車送來糧食另有雛雞之物後,鄭俞即將妻子叫來身邊,詳細開始接下來的規劃。
首先是糧食,當下縣寺送來之糧,除了種糧外,余者之糧,僅夠三口之家,每日兩頓飯食半年之用,這顯然太少了。於此,一必須是節儉去花,二必須去掙糧。
其次是土地,官寺受之土地,一共五十畝,但鄭家當下有兩口成人,如兒子鄭林再有一月也將滿十六,那就是三個成人,可再得田二十五畝。與此同時,露田必須趁著當下開墾之人少,多懇佔一下。待明年能積攢到錢資了,自然是要想辦法弄兩頭耕牛,一是可自己耕種,二是可於他人耕種,能多賺些錢,三是可多得一些露田。
最後則是兒子鄭林娶親之事,在入蜀路上,鄭俞記得老孫家正好有個女兒,恰未嫁娶,等尋到老孫在哪個鄉亭,完全可以說媒,以解決兒子之終身大事。
鄭家一向以鄭俞為主,無論鄭母,還是鄭林皆無問題。卻是在談到鄭林之自身婚姻大事時,其人略顯羞澀。
“明日開始,阿林,汝與乃翁先去收拾露田,讓汝母於家舍好生修養幾日,並喂養家畜。
即如當下吾等所有之田,種植之糧食,以為漢吏所種,秋時收成亦歸吾等,也要多照看一些。”
鄭林頷首道:“一切憑阿翁做主!不過孩兒打聽到一個消息,是早上鄉吏路過鄉道所說,郡府於當下,正在開墾各郡縣之道路,以做通行之用。
入內做工者,每人按照工分計算,可得糧食之物,每日還可管一頓飯食。”
“不是徭役?”鄭俞揪了揪下巴胡子,狐疑道。
如修路,修運河,便是修建城池,在鄭俞老家汝南之地,常以徭役召之。若是不去,那便是觸律之所為,服徭役是以為每戶基本職責。
徭役則有力役,雜役,軍役等諸多名目,可謂嘈雜嚴苛,即是大漢當下之各郡地,因繁重之徭役,讓平民百姓遷移逃離者,不在少數。
而服徭役者,不僅不會供給錢糧,即如飯食、衣服、器具皆要自備,若是徭役過重,多者離鄉,土地亦會荒蕪。
遂,當下郡府之律令,以修路之戶數,供給錢糧報酬,甚至提供一頓飯食,就顯得特別突出。
鄭林搖頭道:“孩兒聽得清楚,那鄉吏說了,此為平南將軍體恤百姓不易所為。即是徭役,當下也之有兵役。且孩兒聽聞,當下從兵,每家每戶亦可得財物之資!”
為留住出山之蠻夷,還有遷入南中之百姓,劉釜叫來各郡主錢糧兵士之吏,匯集於滇池。
當下為賦稅之策,還沒制定出詳細條令,便是以益州現行之賦稅制度,按照人頭稅,或是以漢之過往田稅制度,三十稅一,一畝必須繳糧五升以上,於剛剛安生之民而言,顯得太重,很容易造成人口之再次流失。劉釜打算借鑒的是三國時期,曹魏之《收田租令》,按戶征稅,即田稅不與產量關聯,達到增產但不增稅之目的。
如《收田租令》開篇之言: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對於徭役,尤其兵役,練習當前之環境,劉釜與法正等人商議,卻是做出了詳細指示。即打算發展職業軍人,打算推行一部分世兵製辦法,行以軍戶之家。為軍戶之家者,可得部分賦稅減免外,亦有地方官寺多方照料之處置辦法。
換句話說,即是讓從軍之兵士,能安心於外作戰,如本地之家眷且可正常納入官寺管理之下,以加強控制管理,此亦為吸引流民百姓之重要辦法。
便看鄭家之內, 鄭俞聽完兒子所言,思慮萬千,今遷來南中之地,還真是來對了!
無論居住生產,如官寺之於律令也是這麽人性,此才為百姓之福爾!
到底是鄭母觀察細致入微,手裡一邊趁著天亮縫製舊衣,一邊看著欲言又止的兒子,柔聲道:“阿林可是想要從軍?”
鄭林低頭道:“是極,官寺條件如此優渥,即是從軍也會有更多機會。孩兒打算成年……”
鄭林說著說著,烏黑的眼珠偷瞄了眼阿翁,見之臉色不對,忙改口道:“等孩兒成親以後,即想往軍中搏一份前程,還請阿翁阿母允諾!”
鄭俞沉默一會,方道:“那乃翁今歲即幫汝張羅成親之事!”
同鄭家一樣,不止是滇池,俞元、勝休、谷昌等多郡地,第一批遷入的成千上萬戶家庭,都於未來生活充滿了向往。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