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從益州開始》第352章 屯田
於第一批交州遷移之民到來後十多日,以左棟率眾繼續往返,第二批會於六月末到來。

 至第二批遷移之民,人數將增至五萬。安置之地,將不再局限於益州郡之地,臨近的越嶲、牂牁、建寧,諸郡地也將成為安置移民的主要場所。

 劉釜之目的是,於借青衣衛於江淮,乃至於北方多地,宣傳交州收留百姓,與南中安民政策之時,趕在入冬前,遷三十萬漢民入南中!

 北方曹袁大戰一觸即發,揚州多地,荊州南北更有多處小規模戰事,自會有更多民眾逃離而來。至明歲,於各地基礎道路,及農田、桑事、商貿,形成基本化割據後,再遷五十萬人入蜀。

 劉釜不怕人多,根據兩月以來,張機由越嶲統計之人口,另有許汲於近一月來,聯合本地蠻夷部寨,初步統計之人口。兩郡地之人口加起來,不過才六十七萬,這可算是兩郡地當下最為準確的人數。

 蠻夷以寨為根基,漢人多以家庭為基本單位,便是導致具體戶數難以確定。但並不能改變南中之地,地廣人稀的現狀。

 所以,即是遷移百萬之眾,憑南中之地廣優勢,並不畏懼。

 這裡面有大片的土地可以開墾,因地製宜,以加種植。同樣,有大片的山地,可以用來發展畜牧業。再有鹽礦等礦藏財富,同為南中發展發力……

 想要發展農業,商貿,另有建造器械,儲備軍力,最重要的就是人。

 而民以食為天。

 要想解決移民百姓之穩定問題,最重要的是解決百姓之飯碗,且需將飯碗牢牢把握於自己手中。

 當下以呂氏、雍氏、孟氏等大族豪蠻處,罰取之財,除必備化使用外,余者全為劉釜從士氏、撣國等多地購買糧食,但只能解決遷出蠻夷、遷來漢民、以及漢軍兵士,短時間內的糧食空缺。

 所以,發動手下兵士,往來遷移安頓之百姓,懇田,授田,就顯得很重要。

 在授田之政策之下,行以露田自懇佔有之法,即是劉釜用以鼓勵百姓主動開墾,提高百姓積極性的主要策略。此策具體實行方面,來源於五月中,諸葛亮由隆中遞來的具體懇行之策。

 而此中之策,以百姓懇田、將來收賦稅之行,劉釜習慣性將之定義為“民屯”。只是此間之於“民屯”,與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初次實行民屯製,相差巨大,倒是於曹操在數年前的民屯製相近。

 實以劉釜之於民屯計,百姓之於生活生產,行以官寺管理指導,以行收繳交易之糧。這裡之主體,以為百姓,也是讓百姓之於獲利巨大,有形於農莊陌生。便如鄭俞一家,待田畝到達一定上限,屯田此地,是以可行雇工之法,加以田園耕種,擴大產量。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軍屯”。

 軍屯制度,發源於漢武帝時期,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即以兵員五、六萬之眾,於西北之地屯田。此中節點,可以說是往後各朝代,行以軍屯之始。

 時間輾轉,到了元鼎六年(前111年)時,武帝在以朔方、河西、上郡等郡地,治以田官,形成了更為系統化的軍屯辦法,此略之下,導致六十五萬之漢軍,加入到軍屯浪潮之中。

 後又延伸到西域諸軍地,可見之,當時之策,便是往後各朝代之策,主要還是於邊疆之地實行軍屯。原因無外乎於邊疆之所在,乃大軍集中之地,亦是軍糧之所需之地。

 直到光武帝再興漢室,方開始進行內郡之所屯田。

 劉釜之策類似,在於益州郡等多地,數萬兵士為遷移百姓懇田基礎之上,行之以軍屯之法。其中屯種者為各部軍士,但收集管理者,為田吏。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

 效仿武帝之策,屯田者,與管理者分開,這也是為了防止屯田之地發生腐敗之事。所得之產量,則是由兵曹進行分發統一調度,且接受地方官吏百姓之監督。同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明之正統後期,以侵佔軍屯之所,以為勳戚、軍吏所佔,導致屯兵之逃,軍屯制度之於敗壞。

 而以種田為生息之所在,想要獲得更多糧食。除了擴大田地面積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每畝地之產量。

 提高畝產,策略不過數種,一為優良之種糧,二為肥沃之土,三則是為肥料,四以為農耕器具,至於其五則是澆灌之渠。

 種糧之事,劉釜在安夷、南安就有實行。時已農人挑選顆粒飽滿之糧食,以行收買耕種之用。但實際此策,並非劉釜原本所想。

 即要解決民生,關乎吃飯問題,他一直有個打算,即於南中平定後,結合各地區實際,以不同之種植之物,興建一批農事試驗之田,以專做選種之事。

 這些於安夷早數年是有推行,但也僅適用於安夷之所種下的幾種糧食。南中區域甚大,環境不同,種植作物不同,遂以再行探索。

 至於土地肥料之事,多以借鑒《齊民要術》之論。

 當下於各地,於百姓戶之間,正式下發了“建廁令”,人畜之排泄,將立於溷藩(廁所)行以處理,以作耕田農桑之用,並由鄉田吏同意負責督建,是以為糞肥者,多以為有機之肥,即不需要太過加工處理。除此,依照安夷前些年,在劉釜為縣長之提議下,以石灰、石膏、硫磺、鹵水等諸多原料可行之無機之肥,也正以鄉田吏做培訓,以便推廣鄉亭之地,備今夏及秋冬來年之春耕。

 至於耕種、灌溉之器具,自以匠工為探索,行效改良後,再擴散郡縣。尤其耕牛之事,事關重大,劉釜有個打算,那就是於接下來數年內,集中圈養耕牛,優良選種,以做耕種之用。

 也就在五月末的幾日內, 劉釜再召當下平定之各郡管理民戶、農桑之戶曹主吏,親自主持並召開南中之所,農桑與屯田之計,論證之議。

 並以行各郡戶曹副吏記,組成新的農司,單獨從戶曹中分離開來,以專門監督處置此中諸事。

 農司除管理普通百姓之民屯之田外,還有指導監督各郡地軍屯之責。

 劉釜本人不可能事事親為,只能提出指導方針,遂於設立農司之時,為主管各地農司,他直接以剛剛召來處事牢靠,前幾年多主安夷農事,有豐富治農經驗的文童,為農司從事,專門督行此事。

 且文童於安夷令任上,做了還沒有一月時間,即連連升遷。讓官吏無不曉,平南將軍劉釜以用人,不以年紀閱歷重,而以德能為先,很多人乾勁更加十足。

 而在各農司成型兩日後,六月初一,為管理由安夷、邛都、不韋、南安多地集中遷來之匠工,以專管督造軍械、分管造農械器具的匠營,也正式於滇池設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