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北宋官家》第42章:若不用呢?
  天色漸暗,不知何時,宮人們已經輕手輕腳的將燈盞點上,劉娥皺著看著面前的趙禎,第一次流露出了些許不滿的神色。

  事實上,對於劉娥來說,她並不在意這件案子到底由誰來審。

  魯宗道也好,呂夷簡也好,張景宗也好,都是得力的人,也都能將案子審清楚。

  不同的是,前面兩位來審,代表的政治意義更加濃厚。

  不過,這本也無傷大雅。

  因為,原本劉娥對於新的宰執考慮當中,就有這兩人。

  不管案子交不交給他們來審,之後的提拔是肯定的。

  再加上之前趙禎的種種表現,讓她以為,這次趙禎突然開口,也是有什麽特殊的原因。

  所以,顧及到趙禎的顏面,劉娥才順水推舟的將此事敲定。

  但是,這個答案,卻讓劉娥有些失望。

  倒不是說,她覺得趙禎說的不對,內宮之事,外朝的確不應該乾預。

  只不過,劉娥更加覺得,馮拯等人說的也有道理。

  畢竟事情已經鬧到了這種程度,朝野上下都在等一個交代,有朝中大臣參與審訊,的確更能服眾。

  兩相權衡之下,她還是更加傾向於後者,畢竟,國事為重。

  正因於此,趙禎此刻給出的理由,才會讓劉娥覺得有些失望。

  看到劉娥的神情,趙禎便知道她在想什麽,沉默片刻,他重新站起身來,臉色也變得肅然起來,道。

  “大娘娘可是覺得臣說的不對?”

  眼瞧著趙禎如此鄭重,劉娥也打起了精神,沉吟道。

  “不是不對,而是此事用二位宰執之法更妥當些。”

  “那若不用呢?”

  罕見的,趙禎這次的口氣略有一絲進攻性。

  聞言,劉娥下意識的皺緊了眉頭,想要張口回答,但是話到了嘴邊,卻又咽了回去。

  是啊,不用外朝大臣來查,又能怎麽樣呢?

  答案是,也不會怎麽樣。

  見到劉娥愣神,趙禎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道。

  “二人剛才的爭執,臣聽明白了。”

  “馮拯舉薦魯宗道,是看中他性格剛正,又出身科道,查出的結果可以讓朝中上下信服。”

  “王曾舉薦呂夷簡,是覺得他權知開封府,名正言順,更兼熟稔刑案,知道什麽該公布,什麽不該公布。”

  “但他們的理由,在臣看來,都不成立。”

  想起剛剛的那副場景,趙禎的臉色又變得有些微冷,道。

  “案件的最終結果,到底能不能讓人信服,並不取決於審案之人,而取決於結果本身。”

  “馮拯自己也說了,這案子並不複雜,只要對相關之人的處置得宜,那麽,朝堂上下自會信服。”

  “至於說查案之人是否有分寸,知不知道案卷該怎麽寫,案子該查到什麽程度,外朝的大臣再好,能比得過內宮之人嗎?”

  “宮中之人,向來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們自會先稟明給您,到時候什麽該對外公布,什麽該隱下來,自是大娘娘您說了算,不是嗎?”

  劉娥沉吟著想了想,眉頭略微舒展開來。

  好像的確是這麽回事。

  她之前陷入了馮拯和王曾先入為主的觀念當中,隻覺得事情既然鬧大了,那麽,就要用有威望的人來處理,才能服眾。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只怕未必。

  劉娥並非愚笨之人。

  只不過,她一直習慣的是傳統的理政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君主並不直接躬理庶務,大小事更傾向於看重宰執的意見。

  所以,她才下意識的順著馮拯等人的思路去想問題。

  可趙禎或許是因為政務接觸的少,所以反而能夠跳出這個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人有的時候想不明白某件事,並不是因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為並沒有意識到身在山中。

  趙禎現在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劉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禦史上奏,說明這件事的確已經在外間傳開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必須用外朝的大臣來審案。

  因為朝野上下關注的是結果!

  皇陵出現了這樣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們對最後的案情結果是有一定預期的。

  所以,能不能安撫輿情的關鍵在於,最終的結果是不是符合他們的預期。

  這考驗的是作為決策者的她。

  如果說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謂的話,那麽,就算是魯宗道來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會滿意。

  相反的,要是她無意徇私,那麽,結果符合這些大臣們的預期,他們自然也不會鬧。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趙禎說的沒錯,這件事交給宮中來審,其實完全沒有什麽問題。

  不過,即便如此,劉娥稍一沉吟後,還是道。

  “官家所言的確有理,但朝中政事,本該和宰執共議,就算是要讓宮內人來審,也當和二位宰執商議著來,所謂兼聽則明,官家方才一言而定此事,確實莽撞專斷了些。”

  若不專斷,那兩人能走嗎?

  簡單的看過腦中那份記憶的生平之後,趙禎的第一感覺就是,作為皇帝,歷史上的宋仁宗實在是過分軟弱了些。

  如果說,趙恆對文官的優容,是因為他在對遼戰事失敗後,需要文臣為自己粉飾太平,尚可理解的話。

  那麽,歷史上的趙禎對於文官的忍讓,恐怕更多的在於,他本人政治能力的不足。

  仁宗一朝,是文官最活躍,也最放肆的時代,歷史上的趙禎在和文官的對峙當中屢屢落於下風,除了追封溫成皇后一事成功之外,其他時候,但凡是和文官發生的矛盾,基本都是以他退讓而告終。

  事實上,趙禎並不認為,歷史上的仁宗沒有力量壓製文臣。

  只不過,或許是出於性格原因,又或許是覺得沒有必要,但是總結下來,給趙禎的感覺就是,歷史上的仁宗,並不懂得怎麽使用手中的這份權力。

  如今既然換了他來,必不可能再像歷史上一樣,任由文官的權力擴張,所以,打從一開始,就不能慣他們這種壞毛病。

  不過,心中雖如此作想,可趙禎的卻不敢多言,隻道。

  “方才只是一時情急,大娘娘放心,臣之後再遇到這等事,定會先問過大娘娘。”

  事實上,趙禎更清楚的是。

  案子誰來審對於劉娥來說,壓根就不重要,讓劉娥感到不滿的,其實是趙禎擅作主張,直接給宰執下令。

  這種行為,對於目前的權力關系來說,雖然道理上挑不出毛病來,但其實是一個稍稍有些出格的舉動。

  這一點趙禎也知道,只不過當時的狀況,劉娥顯然已經打算答應下來,要是他不出言的話,那麽一切就真的成了定局。

  所以,他必須要開口。

  所幸的是,目前看來,情勢還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雖然劉娥對此有所不滿,但或許是因為這件事本身無關緊要,所以,她也沒有過分在意。

  當然,這種事情如果出現的多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趙禎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這話一出,劉娥總算是點了點頭。

  “嗯,天色也晚了,你且去吧……”

  於是,趙禎站起身來,躬身告退。

  不過,就在他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卻聽得劉娥又道。

  “今日之事,也算因官家所起,官家對先皇一片孝心是好事,既是如此,之後皇陵諸事的調查進度,吾會讓張景宗也及時回稟給官家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