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網遊再開新篇章》第80章 董卓其人
  從日常任務《殺董卓》的過程中,其實朝廷的腐敗、苛政和動蕩已經可見冰山一角。

  董卓自從挖掘了東漢十帝古墓,還有許多高官大臣、名人富商的墓地,算是有了更多的獎金珠寶,並且以此來吹噓自己並沒有擾民,都是埋在地裡的東西,可不是從民間搜刮來的。然後他脅迫朝廷全部搬遷到了長安。不管你是四世三公,還是皇室貴族,全部都搬走。洛陽城要放火燒掉,就問你搬不搬?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余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兩段時間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當時唐朝的長安城人口大約一百萬左右,相當於現在一個比較大縣級市。現代百萬人口以上的縣級城市就有97個,上千萬人口的城市有20個,其中重慶人口最多,3300萬左右。當然現在的人住樓房,實際居住面積擴建的並不成比例,如果人員按六口之家計,都住平房,恐怕沿海區域已經沒有空地可尋了。

  西漢時期高峰期長安的人口能有30萬左右,東漢末期長安人員估計能有20萬就很不錯了。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長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

  著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就是以長安為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長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築新城,名“長安城”,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隋時,隋文帝在“大興縣”營建新都(長安縣東),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並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並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設立“XA市”為止,“長安”之名廢止。

  董卓帶著朝廷來到長安之後,皇帝住進了原來的皇宮,當年劉邦曾經住過的地方,而且是二百多年之後,估計劉協會有一種回老家看看的感覺。

  董卓祖籍是隴西郡臨洮縣人,卻成長於西涼,五十歲之前都在西涼與外族交戰,抵禦羌人。五十歲左右的時候官至太守,收到何進的命令,進洛陽清除宦官,誅殺十常侍。直到後來廢立皇帝,打擊聯盟軍,再遷都長安,斷斷續續從186年到192年被殺,用了六年時間,這個時候的董卓應該不會超過六十歲。

  《資治通鑒》記載,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公元一六七年)開始有董卓的記錄:

  冬,十月,先零羌寇三輔,張奐遣司馬尹端、董卓拒擊,大破之,斬其酋豪,首虜萬餘人,三州清定。奐論功當封,以不事宦官故不果封,唯賜錢二十萬,除家一人為郎。奐辭不受,請徙屬弘農。舊製,邊人不得內徙,詔以奐有功,特許之。拜董卓為郎中。卓,隴西人,性粗猛有謀,羌胡畏之。

  董卓這個時候為軍中司馬,司馬比六品校尉還要低一級,是七品武職,相當於一個百夫長,但是管理的是軍隊裡的騎兵,比之步卒百夫長的地位略高半疇。

  按軍隊能夠升職成為司馬的速度來說,此時董卓應該二十三四歲左右,最大不會超過三十歲,過去的人壽命短是個不爭的事實,三十歲都已經算是很老的人了。這一年又升職成為郎中。

  所以說,董卓被殺的時候,年齡不會太老,三國志毛批本記載董卓死時五十四歲。也有版本認為是六十一歲,其母九十歲。這個不能作為實際有效的證據,三十多歲生孩子在古代並不是稀奇的事情,古代沒有有效的避孕措施,普通老百姓也能生十幾個孩子,但是能養活下來的可能就只有三四個。

  董卓父親董君雅在擔任豫州潁川郡輪氏縣尉時,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別給他們取表字:仲穎、叔穎。董卓的大哥董擢,字伯穎,又字孟高,應該是董君雅沒當官之前就有的孩子,字孟高。

  按照伯(孟)、仲、叔、季進行排序,這種習慣作法,如果從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說文·人部》:“伯,長也。”“仲,中也。”

  舉孔子為例: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歷代封建統治者把孔子“抬到嚇人的高度”,孔子的名字是不準隨便提及的;近代孔子聲價大跌,客氣點稱他一聲“孔二先生”,不客氣就乾脆叫他做“孔老二”了。

  “伯仲”兩字連用,表示相差不多,難分高下,成語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間”。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有人解釋說“嫡長為伯,庶長為孟”,意思是說,古代貴族一夫多妻,如果長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則用“孟”字。

  古代可以納妾,正妻年齡一大,人老珠黃,丈夫再納妾,不願意與正妻同房,就生得少了。由此可以看出,董母應該是董卓的嫡母,年九十,與董卓年齡差距很大。其兄董擢,曾經字孟高,是庶長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就是董母年九十余歲,也可能是羅老爺子的一家之言,只為了突出董卓人神共憤,死在父母前面,六十歲了還是白發人送黑發人,是對人最大的懲罰,其他正史無從考據。

  184年,黃巾軍起義暴發,董卓受命鎮壓。當時被任命為東中郎將,此時官職為五品中郎將。

  185年,拜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張溫。有了名字的將軍,官至四品。

  186年左右,靈帝征董卓為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這是一個九卿的官職之一,是朝廷官,官職為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子公司的職員提拔到集團公司總部去當官任職。

  卓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言:‘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饑凍。’率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憋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複上。”朝廷不能製。

  董卓給靈帝回信了:我現在所領導的湟中部下以及秦地、塞外胡兵都勸我說,邊塞還不安全可靠,曾經答應的工資還沒有完全發放,自己的老婆孩子還都受到挨餓受凍的威脅,拉著我的車,不讓我走。另外羌人、胡人都憋著一肚子牛黃狗寶,只等著我離開之後就又來和我們打仗,我又不能禁止他們的行為。只能先留下來進行安撫。有新的情況,再隨時匯報。因此我不去朝廷當這個二品官了。朝廷竟然不能讓董卓聽命。

  後來靈帝侵疾,有病了,璽書拜卓並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這就是要奪取董卓的兵權了。卓複上書言:“臣誤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仍然一樣不應招,可見當時董卓的強勢和朝廷的軟弱。

  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勸說皇甫嵩曰:“天下兵柄,在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卓被詔委兵而上書自請,此逆命也。彼率京師政亂,故敢躊躇不進,此懷奸也。二者,刑所不赦。且其凶戾無親,將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無不濟也。”

  嵩曰:“違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乃上書以聞。

  帝以讓卓。卓亦不奉詔,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河東郡在現在的山西境內,在洛陽城東北八百多公裡左右的地方。

  由這段描述可以看出,董卓這個人多次不聽從朝廷號令,擁兵自重,哪怕皇帝親自蓋上傳國玉璽印章的聖旨給董卓,任命他當一品大員並州牧,他都不放手對軍隊的管理權。當時全國的兵權都在皇甫嵩和董卓的手裡,大將軍何進是屠夫出身,並沒有帶過兵打過仗,只不過是個中央的兵部後勤官而矣。

  189年,何進召董卓帶兵前來京師洛陽殺太監了。

  侍禦史鄭泰諫曰:“董卓強忍寡義,志欲無厭,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將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宜在速決。”

  尚書盧植亦言不宜召卓,進皆不從。泰乃棄官去,謂荀攸曰:“何公未易輔也。”

  可見朝廷裡還是有明白人的,董卓的名聲在朝廷裡並非沒有人知道,雖然這段話有後人參考董卓的為人潤色的萬分,但總歸有個來攪局的強勢之人來朝廷,並不是當時所有的官員都願意看到的。禦史有建議權,對什麽事都可以說兩句,因此鄭泰就開噴了。噴而不得,立刻辭職,也真是一條剛烈的漢子。

  何進府掾王匡,騎都尉鮑信,皆泰山人,何進就讓他們還鄉裡募兵;並召工郡太守橋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將數千人寇河內,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注意,王匡、鮑信、橋瑁都成長為後來反董聯盟裡的一路諸侯,丁原本來也可以的,只是收乾兒子收錯了,可見乾兒子也不好隨便亂收,得認準人品。

  董卓聞召,即時就道,並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支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鍾鼓如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

  《演義》裡則改編為: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鍾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其實董卓的政治嗅覺十分靈敏,感覺老皇帝靈帝已經死了, 沒有老皇帝的手腕和朝廷大義壓製自己,是時候兵進洛陽了。嘴裡還說得很好聽,我就是來殺太監的,看來董卓其實還是很怕當時的成年三十多歲的皇帝靈帝的。

  太后猶不從。何苗謂何進曰:“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貪賤依省內以致富貴,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省內,即是洛陽后宮,自家妹妹的后宮。何進的妹妹何太后、弟弟何苗都不讚同董卓進京,都勸說何進阻止董卓。何太后不從並不是看出來董卓的虎狼之心,而是不舍得殺那幾個太監,要說和太監沒感情,何太后也不會不舍得,關鍵是有感情啊。何苗純粹是受到賄賂而給太監們說好話。

  那個時候的太監屬性還有70%是雄性的,100%有實權的,並沒有後來明清朝代時期的陰柔和弱化。

  卓至澠池,距離洛陽已經只剩下83公裡,166裡路了。而何進這個時候更加狐疑,擔心董卓不聽自己的命令,就讓諫議大夫種邵前去澠池宣詔製止董卓前行。拿著皇帝的命令前往,可見當時皇帝根本沒有任何權利和想法,一切都聽何進兄妹的。

  仔細想想,這國家大事如同兒戲一般。

  卓不受詔,遂前至河南;種邵又迎勞之,因譬令還軍。

  卓疑有變,使其軍士以兵脅邵。邵怒,稱詔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責卓;卓辭屈,乃還軍夕陽亭。

  這位種邵,是種暠之孫也。這次強項阻止董卓,也算是個有膽量不怕死的人了。

  這個位置距離洛陽已經很近,大約一百多公裡的路程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