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院的大堂內,文官之中有宰相和兵部尚書、禦史中丞,武將之中有九位三衙管軍加上與左相李輔之同知崇政院事的英國公傅懋修以及其子武安侯傅津川。
文武官員皆列席而坐,大堂的中間則是一長條大桉。
崇政院原為了西北戰事以及廷議新法所設立,如今所議之事正是為了新軍改製,以及齊王會是之後大軍的安置情況。
新軍共有八軍十萬人,早先隸屬於天下兵馬大元帥府,後又充入山南兩道戰事之中。
但如今戰事結束,新軍如何安置就成了必要解決的問題。
而道君皇帝自然是打算以新軍為根本,重組禁軍。
廢置早先的三衙禁軍體系。
若是在吳逆叛亂之前,這個想法絕難成行。
但在連年大戰之後,事情就引來了轉機。
三衙禁軍除了殿前班直之外,共有三十六衛,但自戰亂以來,禁軍之中也先後調出十幾衛從征江淮、山南、關中、西川。
多年來天下承平,積弊深重的禁軍自然是當不得大用。
最少有五個衛的禁軍幾乎是成建制的喪師,其他各部也各有折損,十不存五六。
文官老爺們可是早就看禁軍的兵痞們,以及背後的勳貴們不順眼,這下更有發難的借口。
道君皇帝自然是樂見其成,順水推舟。
正好借此機會清除軍中積弊,畢竟之前顧忌此時已經消弭大半。
至於之前力主禁軍不可輕動的勳貴武將們,此時也難開言反駁,又得了趙令淵的安撫和分化。
因此,革新軍製已經勢在必行。
現在要商議的不過是如何改,怎麽改。
首先以大元帥府督領新軍並不是常例,原本的三衙即便是廢置,也需要另立衙署。
還有就是剩余禁軍如何處置?
若是簡單的更改一下軍號,必然是無法達到皇帝的要求。
全部裁撤更是無稽之談,那是要生亂子的。
所以禁軍改製,實際上是多方勢力相互博弈。
皇帝要精兵簡政,禁軍可用。
武勳世家要繼續統軍,執掌權柄,畢竟這關系家門存續。
文官們希望可以裁撤冗余,消減地方駐軍,若有可能還想乾預軍務。
此外還有一些注定被裁撤的禁軍老弱需要安置。
因此多方所求的商議,必然不會一蹴而就。
傅津川雖然是劍南道節度使,但為了讓他參與議事,還特意給他加了中書侍郎的虛職,讓他好參與改製之事。
但傅三郎對於這等事自然是沒有興趣的,還不滿而立之年的他最不耐煩的就是跟這些老頭子們坐在一起爭長論短。
因此他特意坐在武將這邊的最後一列,閉目養神。
不過很快傅三郎就得睜眼視事了,因為皇帝來了。
道君皇帝來到崇政院,卻並不是為了正在商議之中的軍製之事。
而是為了隴右換帥之事。
傅懋修直接舉薦了尚在江南任職的平北侯馬巍為隴右節度使。
其所留下的洪州都督一職,由如今的隴右節度副使劉興宗接任,而節度使張仁願入京為官。
至於節度副使,傅懋修舉薦了衛國公李昭德,已故岐陽武襄王李世忠之子。
李昭德山南平亂之中督禁軍參戰,數有功,雖然不及其父之能,
但也算是通曉兵事,經歷行伍,以其爵功,為節度副使,亦或是一府都督都是夠格的。 而平北侯馬巍,治軍嚴整,曾為朔方節度使,西北二虜皆不敢犯,還曾經任過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已經是如今軍中資歷僅次於幾位年老國公。
且馬巍還是皇帝趙令淵舊交,這樣的安排就算是一眾文官也挑不出任何錯處。
但這次道君皇帝卻沒有應下,反而是問道了左相李輔之有何人選。
李輔之自然是知道道君皇帝應該是另有心思,但這次就算一向跟趙令淵君臣相得的他也沒能摸透皇帝的想法。
朝廷想要換帥,肯定是因為現任節度使和副使爭權奪利,以至於隴右羌胡生事,不服王化。
想要改變目前的狀況,定然是要換一個素有威望的大將坐鎮。
有能力有資歷去做隴右節度使,還要鎮得住邊軍那些個驕兵悍將的武將並不多。
平北侯馬巍如果都不能令陛下滿意,那恐怕只有舞陽侯於羅睺以及英國公和武安侯父子。
就衝這英國公如今的行事,明顯是不欲在統軍出征了。
舞陽侯在河東不可輕動。
難道是屬意武安侯?
可當初從劍南調回京城,可就是做了短期不會外放的打算...
這時候傅津川卻開口道:“陛下,臣願舉薦一人,其人驍勇善戰,有萬夫不當之勇,且有將略...”
趙令淵聞言眉頭一挑,笑問之:“萬夫不當之勇?可是‘薛萬夫’”
“聖明無過陛下。”
“哈哈哈。”
傅津川舉薦之人正是宣嘉十六年將兵西征,有滅國之功的薛琮。
人稱“薛萬夫”。
傅津川與薛琮算是老相識了,白亭大戰、疏勒大戰,都是兩人並肩作戰。
而薛琮這些年在河西,也是履歷戰功,如今已經是河西節度副使。
不過其人資歷,比起平北侯馬巍來說,卻有些不足。
雖然不置可否,但眾人明顯看出皇帝是有些意動的。
“罷了,此事再議吧,另有一事,劍南道如今業已平穩,先前分鎮之議,如今可行?”
即便是如今蜀中已經是皇子坐鎮,但將劍南道節度使一分為二仍舊是被提上了日程。
而對於這一點,兵部尚書牛道騫算是早有準備。
立即提出了以劍南節度使為劍南西道節度使,治所益州成都,另分果州。梓州、遂州、綿州、閬州、劍州、龍州、普州、陵州、瀘州、榮州、資州、簡州,為劍南東道節度使,治所在梓州。
這個分割方式,可以說是經過兵部群策群力商議多時了,充分考慮到了蜀中形勢。
道君皇帝看了看牛道騫的上表,輕輕頷首之後,同樣表示再議。
隨後趙令淵起身離去,臨走時還特意叫了傅懋修伴駕。
“卿可曾想過,讓三郎移鎮至隴右?”
只有君臣兩人的時候,趙令淵才說起了自己真正屬意的人選。
而傅津川雖然人在上京,但劍南節度使一職卻始終沒有卸任,所以他若是去隴右並非是建節,而是移鎮。
傅懋修聞言回道:“稟陛下,隴右是我大晉的西翼臂膀,鏈接蜀中關中朔方以及河西,位置險要,若無大戰,當遣老成持重之人鎮守,若三郎移鎮隴右,見羌胡與西虜,必視若仇敵,無歲不戰,然如今朝廷財賦不足,大戰十年百業凋敝, 且又有新軍改製之事,此時益靜不益動。”
趙令淵聽了之後眉頭微皺,他知道傅懋修說的是正理,畢竟知子莫若父。
傅三郎年輕氣盛,好戰之心人盡皆知。
若使他移鎮隴右,可以確定的是不出一載,那些個敢於跟大晉齜牙的羌胡就得除名。
還有已經在河湟之地扎下跟的紅蓮余孽。
甚至趙令淵所想的就是讓從無敗績的傅津川去隴右把這些紅蓮余孽徹底剿滅。
但顯然,朝廷目前不適合大動乾戈。
已經在域外邊地的紅蓮余孽其實跟那些個不恭順的羌胡部落沒什麽區別。
他們所長的不是經略一城一地,而是蠱惑人心。
在隴右那個地方他們又能蠱惑誰去?羌胡人?還是青唐人?
“那三郎所薦人選?”
“薛琮有名將之風,但殺伐過重,若他去隴右,與三郎去並無區別,陛下若不求邊功,只是震懾一下羌胡各部,保境安民,馬巍足以。”
趙令淵點了點頭,馬巍他自然是清楚,作為舊交,早年相識。
早些年跟隨傅巽和馮神績等老一輩名將征伐,驍勇善戰,後年歲漸長,漸有大將之風,老成持重。
且做過殿帥,也做過節度使,資歷深厚,定然是能夠鎮得住隴右邊軍。
“罷了,就依你之言吧...”
“陛下聖明。”
趙令淵聞言卻笑了笑,隨後調侃道:“說道知人善任,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