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第四百二十章 告你誹謗
第420章告你誹謗

 宣陽坊在永興坊的南邊,中間隔著崇仁、平康二坊,東邊緊鄰東市,這裡不及永興坊更靠近皇城東宮,但卻也是隋唐有名的勳戚高官聚居區,王公高官數量很多。

 新搬來的武懷玉感覺卻是這裡不如永興坊,一則比永興坊要小很多,二則這裡沒永興坊那麽清靜,緊鄰東市讓這裡比較喧鬧,再則就是坊中權貴雖多,可街巷反不如永興坊那麽乾淨整治。

 新年剛過,越發顯得喧鬧過後的髒亂。

 武懷玉在永興坊住了一年多,對永興坊貢獻還是很大的,不僅經常出錢糧救濟坊中孤寡殘疾,甚至還出錢捐建了一所坊中社學,又修了不少茅廁、垃圾點、浴室,還帶頭籌建了永興坊的義倉,永興坊甚至有長安第一支自發性的消防隊。

 坊中青壯自願組成,輪流當值,購買了消防滅火的器材,甚至定期輪訓。

 在武家的帶動下,永興坊的宰相魏征家、秦瓊家等,還有丘英起家等,那是很樂於一起投錢做點善事,坊裡人也變的自律不少,素質大為提高。

 但現在的宣陽坊,就依然還是老樣子。

 一大早的,街巷上許多垃圾,甚至馬糞遺落街道也沒人掃,猶如地雷一樣,一不小心就會中招,甚至有的人直接在巷尾街角隨地方便的,還有人直接把馬桶倒路邊的。

 崇仁坊多文人士子聚集,也是有名的學租區,而宣陽房號稱高官貴族雲集之坊,居然如此髒亂差。

 武懷玉都有些看不下去。

 一同上朝的姐夫中書舍人馬周笑道,“宣陽坊王公貴族高官雲集,三品以上皆得特權可臨街開門,所以他們一般都是不進坊門不走坊街,直接是在外面大街進出,這坊裡髒亂差,他們自然看不到。”

 宣陽坊的貴族高官家,基本上就是環坊一圈,裡面的則是侍郎、郎中、少卿等這些四五六品的官員之家,沒資格臨街開坊,住在裡圈,宅子也相對較小。

 如武懷玉這樣,原本直接佔了坊四分之一地,那在長安也都屬於特例,就算現在一半做龍門觀,依然也還是佔了八分之一,坊中十字大街劃分坊四隅,小十字街再每塊分四份,武懷玉現在都還獨佔東北兩塊。

 “長安東貴西富,王公貴族大多居住東城,西城則置別院。東城諸坊裡,要是按坊內王公貴族數量排名,宣陽、長興、永寧三坊,是三品以上高官居住最多的坊,每坊內高官最少二十家,然後平康、永興、親仁、安邑諸坊。”

 “咱們宣陽坊,大小十字街劃分出十六塊,其中十一塊,都是貴族官員之家,僅有五塊,是居住的百姓黔首。”

 宣陽坊佔地千畝,普通百姓居住區僅有三百余畝地,卻有約七百戶普通百姓,居住面積很擠,平均一戶佔地也就半畝,武懷玉一家都獨佔一百多畝了,這還是已經捐出去一半後。

 人口這麽多,還是因為鄰近東市,宣陽坊裡的普通百姓,多是在東市工作的,或是做工匠或是為商賈,又或是衙門的小吏胥役等。反正住這坊裡的沒有農民,農民都住在南城,或長安諸城門附近的坊。

 整個宣陽坊貴族佔了七成地,戶口僅佔全坊的一成左右,其中佔了坊一半地的三品以上王公,更只有二十五戶。

 馬周雖得賜紫,但不在這二十五戶之內,

還沒資格臨街開門,門內列戟。 ??“等有空,還是要把宣陽坊整治一下,要打造的跟永興坊一樣,既然有這麽多王公貴族,那大家一起籌點錢,派幾個管事打理,或是讓坊正裡長們來執行。

 溝渠要清,路要掃,街巷要添加公廁、澡堂、垃圾點這些,還要建社學、義倉等,”

 其實王公貴族雖說不是個個樂善後施,但只要有好處,他們也還是願意花錢的,比如說把事情宣揚宣揚,如果能得善名等,他們是不介意花錢,貴族們只是不願意花的錢沒半點好處。

 懷玉笑笑,“我覺得這個事情讓我娘子拉上大姐來做比較好,到時聯絡下坊中各家權貴家的夫人們,搞個茶會,或是看個馬球,順便把事談了,籌了筆錢,就可以著手實施,我到時讓來濟在京報上宣揚一下。”

 馬周讚歎,“還是你有想法,這倒不錯。”

 大唐四戶為鄰、五鄰為保,百戶為裡。

 每坊有坊正,坊正之下也還有多個裡正,比如宣陽坊,就有八個裡正,負責坊內近八百戶人口。

 這些裡正不是官,屬於吏,選的是六品以下勳官,或是品官子弟為主,一般工商賤類是沒資格當的,哪怕在長安宣陽坊這種高官雲集之坊,裡正其實很難當,但總需要有這麽個人協調管理。

 當裡正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免除其它正役雜徭,當然,要是有本事的,也還是能利用手中權力,弄到些好處的。

 兩郎舅一路聊著天,到達宮門。

 懷玉被迎進待漏房,進了大休息室,馬周雖得賜紫卻也沒這資格能跟宰相們同處,只能跟其它侍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們在另一個條件差點的休息室。

 不過比起仍只能站外面的那些官員,卻也好的多。

 休息室裡喝了杯奶茶,跟宰相大臣們閑聊幾句,入宮上朝。

 今天朝會一開始,就有人針對武懷玉。

 監察禦史陳師合進奏拔士論,還當殿說武懷玉捉錢令史卑微小吏出身,不到兩年時間金紫加身,身兼數個要職,甚至國家財政都盡交他手,十分不應該。

 “陛下,人之思慮有限,一人不可總知數職。”

 “宰相房玄齡、杜如晦不可讓他們總理一切,武懷玉、馬周出身卑微且年輕,更不可執掌國家財政等,還兼京畿長官,又兼蘭台次長。”

 “陛下應當多提拔士族讀書人,任用賢良,遠離小人······”

 皇帝直接打斷了陳師合的話。

 他直接起身站起,目光威嚴,直視陳師合,“朕是以至公來治理天下,不是因為這幾個臣子跟朕關系不錯就委以重任,更不是因為房玄齡杜如晦是跟了朕很長時間的舊臣,朕才偏向他們,也不是因為武懷玉、馬周等曲意奉承阿附朕才信任他們,

 而是因為他們都具有真正的才能和德行。”

 “陳師合所奏,就是在毀謗這些大臣,刻意的離間我們君臣之間的關系。過去三國時蜀後主雖然昏弱,南北朝時期的齊文宣帝雖然狂悖,但因蜀後主信任諸葛亮,北齊文宣帝信任楊尊彥而沒有絲毫的懷疑,才使其國家安定。看書溂

 今天,朕也是因為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懷玉馬周這些大臣,才能使國家得以治理。”

 皇帝話越說越重。

 最後更是直接下詔。

 “將陳師合除籍為民流放交趾。”

 馬周上前進諫,覺得陳師合雖話有偏頗,但也是出於公,罪不至此。

 “朕雖一直要百官直言不諱、敢於進諫,但朕也不是讓他們可以隨意毀謗大臣,離君朕與大臣的,陳師合居心叵測,罪當處死,朕已經特別寬恕了。”

 杜如晦房玄齡也出來勸說從輕發落。

 武懷玉對這個突然冒出來的監察禦史陳師合很不滿,禦史台的禦史們也各有職掌,監察禦史有十人,是分察百官,巡按州縣,職權不小,但品級卻僅正八品下。

 這家夥也不知道哪冒出來的,居然敢公然彈劾宰相,還把上官治書侍禦史武懷玉給彈劾了。

 這家夥簡直就是嘩眾取寵。

 當然,武懷玉如今也算是經歷不少風浪,覺得無風不起浪,這家夥更有可能是得某些人授意打頭陣或是試探的。

 皇帝的處置其實也挺果決,任由一個監察禦史用這種理由來攻擊,如果皇帝不果斷點,那就會有更多的人撲上來撕咬。

 武懷玉不想給這家夥求情,可看其它三人都求情了,他也隻好出來假裝求了下情。

 當事四人都出來了,其它大臣自然也就上來勸幾句。

 魏征王珪則都認為陳師合本就是禦史,他覺得不合理的地方,上書勸諫,這也是份內職責所在,皇帝不當如此處置,甚至不應治罪。

 一番拉扯,李世民改將陳師合貶為交州都督府下愛州日南縣尉。

 陳師合被直接驅出大殿。

 李世民還是很不滿,當眾對朝臣們道,“朕廣開言路,鼓勵百官進諫,其目的是要了解政事得失,避免百姓中有被冤枉的,可是近來朕發現,許多上奏言事的人,都在揭發別人的隱私,談論百官的缺點,而且非常瑣碎,這與國家的安定和諧有什麽關系呢?

 朕常讀史書,看到許多皇帝,都是因為一些人攻擊臣子的隱私,造成君王猜忌臣子。一旦君王猜忌,皇帝不再信任臣子,下情不能上達,臣子欲盡忠極慮,也做不到了。

 從今以後,假如有人上書攻擊別人的陰私小惡,便要定進讒言之罪。”

 李世民的這番話挺驚人,但也確實目的明確。

 皇帝用人,不拘一格,主要是為治理國家朝政,可有人卻要抱著門戶偏見,甚至有起山頭搞黨爭的勢頭,那是絕不允許的。

 要是縱容那些人揭發攻擊隱私,來打擊政見不同的對手,那以後朝堂上豈不烏煙瘴氣?

 今天有個陳師合,明天就會有張師合趙師合,必須劃下紅線。

 “宋國公、翼國公,你們身為蘭台長官,要好好整頓一下蘭台了,”

 皇帝又下詔中書舍人高季輔遷禦史台治書侍禦史,把兩名治書侍禦史配齊,以便協助蕭瑀主持禦史台。

 陳師合今天上來先說房玄齡杜如晦,但大家也能感覺到這家夥其實真正目標是武懷玉,所謂人臣思慮有限,不能身兼數職,不就說武懷玉嘛,還拿武懷玉出身捉錢令史和年輕說事。

 可惜皇帝反倒把他流放嶺南,武懷玉地位沒動搖分毫。

 他懷疑這事跟韋挺有關,甚至可能背後有王珪的影子,說來這兩人也算跟武家也是半個親戚,可現在也不知道怎麽得罪了他們,這些家夥總要搞他。

 這絕不是什麽被害妄想症,而是政治的敏銳直覺。

 他覺得有必要開始反擊,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