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北朝帝業》八百七十 苟為上計
最新網址:

時間進入六月,地處長江下遊的南梁殘余勢力再以自己的方式讓世人驚訝。

剛剛被王僧辯等擁立為南梁新君的蕭方智退位,轉而以從北齊境內返回的原貞陽侯蕭淵明為梁國新君,在位不足一個月的蕭方智則被立為皇太子。

此事一出,可謂是令群眾嘩然。雖然說如今的南梁已經是日薄西山、日漸衰落,但如此公然的褻瀆君位,將莊重的國家統嗣繼承搞成一場鬧劇,尤其是屈從北齊的壓力,迎回一個之前便喪師辱國的宗室敗類奉為新君,更是令人所不齒。

當這消息傳到襄陽的時候,許多襄陽士民也都羞憤有加。盡管他們早在數年前便成為西魏的附庸,但心裡對於南梁多多少少還有幾分認同與懷緬,如今故國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一時間也都讓人無法接受,各種公私場合裡都充斥著對於王僧辯這個喪權辱國之人的怒罵聲。

李泰在得知此事後也是感慨不已,王僧辯終究還是沒能免於走上這一條宿命之路。

其人或可自辯承受的壓力實在太大,除此之外沒有更高的辦法。而周圍指責者只是事不關己、袖手旁觀的說著風涼話,實際上他們更加沒有擔當。

但是,王僧辯既然待在那個位置上,這就是他必須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而屬於自己的責任沒有做好,這是無論如何都無從辯解的。如果因為壓力大就妥協,找頭豬、找條狗,找個屎拉褲襠的老年癡呆待在這個位置上就好了,他王僧辯的價值和作用又從何處體現?

當然,李泰作為一個敵對勢力的頭目,尤其不久前還是他親自率兵攻破南梁都畿江陵,無論從哪種角度而言也沒有給王僧辯指點迷津的理由,而對於南梁接下來將要發生的紛爭也不過只是靜觀其變罷了。有上手瓜分利益的機會那就上手,如果沒有那就看戲。

況且他就算給王僧辯一定的提醒,對方相不相信自己還是兩說,畢竟眼下李泰的存在也正是王僧辯眼中逼迫得他不得不對外做出讓步妥協的壓力之一。

很多人迷信所謂的精英論調,總是感覺有的人既然佔據高位、掌握大量資源,那就必然是有著過人之處,無論方方面面都會遠遠超出普通人。

但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狗屎運,總會有人抓住了時代的風口,被大浪推湧到與其能力不相匹配的位置上去,在真正考驗來臨時,將會帶領整個群體和追隨者們付出慘痛的代價。

王僧辯當然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隻憑著平定侯景之亂這一場江南浩劫一事,便足以令其青史留名。但當高光逐漸褪去,暴露出來的卻盡是短板。

南北朝後期局勢變幻莫測,哪怕是再怎麽天賦異稟的人,能夠抓住的機會窗口都很短暫,沒有人能夠長期活躍在這混亂至極又將定未定的歷史舞台上擔任主角。

相對於之前陸續崛起的高歡、宇文泰,王僧辯之前所面對的局面雖然也壓力不小,但其實也並不比這兩人更差,甚至還要更好一些。

高歡憑著六鎮殘兵一舉戰勝爾朱氏,又分別平定諸方,將幾乎已經快被玩散架了的北方又重新彌合大半。而宇文泰更是悲慘的老巢都被強大的對手給團團包圍,近乎垂死掙扎一般奇跡般的扭轉局面,贏得了生存的機會。

王僧辯骨子裡終究欠缺一份堅韌,又或者是被蕭老七馴化的喪失了頑強的鬥志。他放棄的不只是他所親手扶立的新君,也是他興亡繼絕、挽救梁祚的最後一個希望。

哪怕沒有陳霸先的出手,未來他的行為和思想也只會隨著一次次的妥協越發變形,距離初衷越走越遠,通過自己的履歷給南梁政權畫上一個更加醜陋的句號。

李泰暫時倒是沒有插手長江下遊亂局的想法,眼下的戰果才剛剛開始消化,江陵、湘州等地的統治仍然需要進一步的鞏固。即便是有進一步

的計劃,也只是向寧州、嶺南等偏遠地區進行人事滲透與羈縻籠絡。

而且關中方面也不允許他再繼續向江南地區開拓,一旦向江南地區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基本盤必然會變得空虛不穩,到時候兩頭不著更加難受。得隴望蜀那也得是在後顧無憂的情況下,貪得無厭最終則只會過猶不及、亢龍有悔。

就在相關的訊息進一步向關中地區傳播的同時,來自關中中外府的一道指令也抵達襄陽,內容無他,只是向李泰催討其他仍然滯留江漢之間的關中人馬,隨同而來還有一樁調令那就是召仍然留在夏口的楊忠返回關中,並且北去擔任朔州刺史。

去年的那一場變故中,中外府前前後後向著江漢之間派遣了六萬多人馬,雖然李泰一直在表態絕不會將這些人馬扣留在江漢,一定會盡數遣返關中。

但是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年多,前前後後返回關中的人馬也不過堪堪才達到兩萬而已,仍有四萬人馬滯留境中。

雖然說府兵已經是經過了多年整編,但關中人口多少也是有數的,整編出來的府兵數量就那麽多。如今還滯留在江漢之間四萬人馬,這換了誰當老大都不能踏實。說句不好聽的,南邊武關如果突然湧入大批人馬,都不知道是征師歸國還是清君側來了。

所以這件事當然也是越快解決越好,之前李泰的理由是湘州還待征服,需要征師配合。但現在湘州問題算是解決了,北齊與南梁卻又產生了奇妙的互動,估計中外府看這架勢也是覺得南邊人事糾紛可能就要沒完沒了,可不能再任由李伯山繼續糊弄下去!

正好宇文泰也打起了一個誓師伐齊的旗號,借著這股由頭趕緊將人馬催討回關中才是正事。

幾天后,同樣收到調令的楊忠便抵達了襄陽,入府向李泰告別。

見面之後,李泰自是免不了對楊忠一番寒暄道謝,感謝他這段時間以來的配合與幫助。

照理來說,大家都有官爵在身、共獎王室,倒也輪不到李泰私人向楊忠表達感謝。只不過楊忠面對的情況有點尷尬和微妙,他本是受中外府派遣南來,在江陵之戰中也有輔助側翼之功,因其並非隸屬台府的大將,李泰也只能將其功績記錄奏報朝廷,但朝廷對此卻沒有做任何的表示。

兩姑之間難為婦,也絕對是楊忠自己的深刻體會。其人因為與獨孤信的關系,在大統初年便頗遭冷落,許多同時代的人都已經功勳累累的時候,他卻並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一直到了後半段才得以開始挑大梁,算是撐起了北周的場子。

這一次中外府將之調任朔州刺史,也有幾分輕蔑的味道。須知就連李泰麾下諸將都開始獨當一面,擔任總管,楊忠堂堂一個首發陣容的大將軍,外任邊州居然還只是一個刺史。

但楊忠既然沒有表態站定行台立場,李泰對此也就不必多說什麽。官爵名位上面他倒是給不了楊忠什麽提拔,但在其人即將歸國之際,還是以私人的名義饋贈了許多的禮貨。

饒是楊忠城府素深、喜怒不形於色,當見到李泰所贈送的豐厚禮貨的時候,也忍不住開口表示道:「大王贈送實在是太過豐厚了,末將於事並無殊功可獻,實在是受之有愧啊!」

「我與安陸公之前的情義,又豈是為事可言?相見時短,分別情長,行途勞頓,憑物寄意而已。」

李泰擺手笑語說道,他向來不是一個吝嗇的人,而楊忠也並不是什麽視錢財如糞土的清高之士,拿錢帛來維系一份交情不算什麽。

尤其他現在本身又闊得很,自己暫時也沒有機會親自回到關中炫富,當然要通過楊忠這些回到關中之人體現一下跟著自己做事的好處。反正到最後兜兜轉轉,天下都得是老子的,也不必細分暫時先把誰家當倉庫。

當然,楊忠拿了他

的錢,也得幫他帶上幾句話。首先說私事,就是獨孤信那裡,李泰通過楊忠之口再次轉告獨孤信,要他小心留意關中的人事變故,只要不是對自身存亡危及太深的事情,盡量還是穩重為主,以不變應萬變。

就算歷史上的事情再重演一遍,許多關鍵的因素也都發生了改變,諸如沒了於謹的強力支持,宇文護還能不能那麽強勢的上位?別的不說,李泰相信只要獨孤信自己能穩得住,平安渡過這一個節點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楊忠聽李泰說的比較嚴肅,便也鄭重其事的點頭表示一定將話給獨孤信帶到。

講完私事那就到公事了,雖然說中外府一道道的書令催促很急,但南梁和北齊那邊的情勢變化也很複雜且重要,山南道當然也需要留備足夠的力量應變。別的不說,就你黑獺光喊叫不出兵,人家北齊完全不搭理你,直接大軍南下扶立傀儡,你還讓我趕緊把軍隊送回去,我都替你臊得慌!

所以李泰請楊忠歸奏中外府,關中這些人馬暫時還得留給他壓壓場子,大不了等到宇文泰大軍抵達河洛之後,他再讓這些人馬直接前往河洛會師,到時候糧草甲械都由山南道負責,也能分擔一部分中外府的壓力。

楊忠聽完李泰的表述後,下意識便想拒絕這一個注定不討喜的帶話,可一想到李泰贈送的那些財貨,估計到他孫子娶媳婦都不用愁了,最終還是勉為其難的答應下來。當然如今他也不知道,他孫子本來應該是多麽牛逼的好漢。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

最新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