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季漢大司馬》第二百一十六章人均帶路黨
及魯肅入京口,傳達劉備之令。諸葛亮又收到劉備、霍峻的書信,隨即起程趕赴吳縣。

 吳縣,州刺史府。

 劉琦高坐榻上,望著曹操送來的書信,臉色異常凝重。

 曹操於信中言語,即:“孤近承帝命,奉詔伐罪,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二路南下,飲馬江水。旄麾南指,劉琮納降,劉備敗走。江漢之民,望風歸順。”

 “將軍為劉氏子弟,劉車騎之嗣,及入朝堂,可繼先君之位,侍奉天子。何不卸甲歸降,獻土歸附,同享太平安樂,以免生靈之塗炭。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除了曹操的書信,還要那二弟劉琮、三弟劉修送來書信。劉琮向劉琦懺悔自己的罪過,又講述往昔之手足之情,勸劉琦歸降曹操;三弟劉修文采出眾,向劉琦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其歸降,兄弟三人同興山陽劉氏門楣。

 劉琦從案旁拿過劉備的書信,蓋上在這三封書信上,問道:“今豫州屯居夏口,請我揚州兵馬救之,共禦曹操大軍,諸位以為何如?”

 不待眾人發言,張昭起身出列,拱手說道:“啟稟使君,昔我江左,得賴荊楚,同抵禦曹公於江北。今荊楚已失,我與曹公共用大江之險,其順向東,江左安能敵也?”

 “以昭之見使君不如迎之,舉揚州七郡之地歸降曹公,此為萬安之策。且曹公,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使君為臣,怎能以臣逆君也!”

 劉琦臉色不悅,說道:“張公所言,恐是讓孤背信棄義邪?”

 “豫州與我江左盟約,同行進退,今若背棄,孤安有顏面去見豫州。且豫州為孤爭荊,反被逼困夏口,此時不救,孤心難安!”

 劉琦治理揚州久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讓人生畏,也漸漸學會了稱孤道寡。

 張昭搖了搖頭,說道:“使君所言不無道理,然此一時彼一時。今曹公勢大,威加海內,地有六七,無人能敵,兵馬有百萬之眾。而觀我江左,兵馬不過七八萬,民寡而兵少,今安能敵之?”

 “使君待昭厚恩,昭不願背離,願以誠心告之,免受戰敗流離之苦。”

 劉琦沉默下來,心中多有動搖。

 繼而,劉琦又看向王粲,問道:“仲宣以為何如?”

 王粲微低著頭,猶豫半響,說道:“公子,粲不識軍事,不敢妄言。”

 說完,王粲下意識往袖子裡摸了摸好友士孫萌的書信,心中略有羞愧。

 他與士孫萌在董卓之亂時,他們一起逃往荊州,在異鄉同居生活,關系莫逆。後孫萌因其父士孫瑞有功於漢帝,被封為澹津亭侯。

 士孫萌也奉命從荊州前往許昌,成為曹操帳下官員。臨別時,王粲曾作《贈士孫文始詩》以為送別之禮。

 有了摯友的勸慰投降,加上曹操陳兵百萬,威加江東,王粲已是動搖。今選擇不發表意見,已是看在霍峻的面子上。

 對於霍峻,王粲頗是信任,他選擇為劉琦做事,大半也是因為霍峻。否則他早在荊州,恭迎曹操南下荊楚了。

 王粲不發表意見,讓劉琦很是被動。

 陸績趁機進言,說道:“天下合分有數,昔管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存於世。今曹公相天子,南征北伐,平息戰亂,名流史冊。今使君歸降,順服天理,亦能恩澤百姓。”

 “且古來以弱勝強者少,

以強勝弱者眾。曹公善用兵如孫、吳,出神入化,鬼神莫測。官渡勝袁紹,下邳擒呂布,白狼斬蹋頓,皆乃其兵略,世人難以比及。” “觀之豫州,征袁術喪徐州,征呂布棄小沛,討曹操失汝南。安能及曹公否?故以豫州禦曹公,恐遭徐州之敗,汝南之失,小沛之亡也。”

 “故績以為使君當降土歸曹也,以免兵戈入吳,悔之晚矣!”

 劉琦張了張嘴,卻也不知道說什麽。在他的認知中,陸績這番話邏輯上幾乎沒什麽問題。否則怎麽能說明曹操領土越打越多,劉備反而被趕到江左了。

 今下的他已有猶豫之色,心中真有歸降曹操之念,能支撐他沒松口的原因在於劉備、霍峻、劉琮身上。

 首先劉備受他之請,屯兵江夏,進謀荊州。在劉表病故之際,逆取襄樊不成,又轉撤夏口,被曹軍所擊。今時劉備請他發兵救援,他於情而言應當出兵。

 其次,霍峻曾來信,言他在思索破曹之策,請劉琦不要著急決定;最後,劉琦心中恨著劉琮上位,拿了他的荊州牧,導致吳楚禦曹的方針被破壞掉,心裡疙瘩難解。

 隨著形勢發展,且眾人苦心規勸,劉琮書信致歉,以上的三者理由漸漸被動搖。當然劉琦真打算降了,估摸也會和劉備商量下,以他的性情還做不到背刺+賣人。

 劉琦被文武詰難,卻又不願馬上決斷,在那無措之時。忽然,一陣涼風吹過,劉琦心了主意,咳嗽幾聲,說道:“秋冬風寒,令孤戰栗,且入屋內加衣。”

 說完,劉琦快步出堂,轉入側堂。

 堂內文士見狀,紛紛呼喊‘使君’。唯有潘浚遲疑少許,跟隨而上。

 “使君!”

 劉琦見潘浚跟上,略有驚訝說道:“承明?”

 “莫非承明亦是勸孤歸降?”

 潘浚趨步於後,搖頭說道:“浚不勸使君降曹,亦不勸使君出戰。而願為使君,言明利弊。”

 見自家主上如此,往昔也待自己厚恩。潘浚也不想劉琦不知局勢變化,最終弄得不明不白。

 “哦!”

 劉琦尋了偏屋而坐,說道:“請承明細言?”

 潘浚坐在榻上,問道:“使君可有稱王稱霸之念?”

 劉琦面露茫然,遲疑答道:“並無稱霸之念,僅有自保州郡,以安民生。今與曹戰之,乃形勢所逼,非我願爾!”

 劉琦走到今天也是稀裡糊塗,感覺就像一支無形的手把他推到揚州牧的位置,進而又與曹操對抗上。

 潘峻沉吟少許,說道:“使君既無行稱霸之念,為何不降曹操?”

 劉琦沉思良久,說道:“荊州乃我君之基業,今被劉琮獻於曹操,心中甚是不忿,欲奪回荊楚基業,以告先君之靈。且劉豫州因我之故,困守夏口,若不救之,心甚不安。”

 潘浚為劉琦分析,說道:“使君降曹,可得人臣之榮,位可有侯爵。 然基業會失,失義於豫州。若與曹操戰之,勝則進取荊州,複先君之業;敗則受亡屈辱,恐遭囚禁。且使君且思,今戰之後,公與豫州何去何從?”

 潘俊言語雖短,但說得透徹。不僅將降曹能得到什麽說了出來,也將劉琦勝利後,可能會與劉備爆發的矛盾點了出來。

 劉琦微微皺眉,說道:“孤與豫州何去何從,是為何意?”

 潘浚進一步解釋,說道:“曹操為虎狼,豫州亦是虎狼。昔豫州借使君之勢,坐大疆土。但因劉車騎之故,不敢進噬使君。今若得勝曹操,敢問豫州是否會借機進吞吳楚。”

 劉琦抓著胡須,糾結說道:“我與豫州親如叔侄,又與雲長結有親家,安會進吞吳楚?且昔日之時,我與豫州有約,待我取荊州之時,揚州將讓與他。”

 潘浚微微張大嘴巴,他怎麽也沒想到劉琦曾經與劉備弄過這種盟約。

 出於為劉琦考慮,潘浚依舊說道:“得隴望蜀,人心不足,實乃天性。豫州、曹公皆求助於使君,使君歸曹,則天下一統;使君助豫州,則後事難知。”

 “浚受使君大恩,故以言明利弊。今望使君早日思量定奪,思慮其中利弊,早定大計,以免誤事。”

 他與王粲、霍峻相同,也收到了師傅宋忠的書信。但他屬於是典型的漢代士人,吃誰的飯,替誰考慮。心雖意動曹操,但他卻也不願賣了劉琦,還是想為劉琦分析一番,讓他自我決定。

 劉琦點頭說道:“孤當深思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