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子,這個你要不要?”那邊林婉秋已經在翻看瓷器了,發現其中有一件窯變釉的小口瓶子,將之拎了出來。
這件器物形如一個大蘋果,短頸,小口,圓肚。
從器型來講,叫做“蘋果尊”。
如果蘋果尊的蘋果部分,再做幾條瓦槽和棱瓣,那蘋果尊就變成“石榴尊”了。
周至的藏品裡,有一件地攤撿漏來的康熙朝豇豆窯變紅石榴尊,這件東西如果到代的話,倒是能夠和石榴尊配成一對兒。
《清波雜記》裡邊曾經提到過:“饒州景德,大觀間有窯變,色紅如朱砂。物反常為妖,窯戶亟碎之。”
窯變,其實就是爐窯內部燒造溫度和還原環境的偶然變化,造成瓷器表面釉色發生不確定變化形成的自然色彩。
這種色彩當然分作好壞,絕大部分都會變得醬黑醜陋,那些玩意兒叫做“窯病”,只有極少的部分五彩繽紛鮮豔奪目,可以稱作“窯寶”。
在窯寶沒有形成審美流行的時候,一件窯寶的出現,也敵不過一窯廢瓷的巨大損失,因此窯工對窯變深惡痛絕。
等到後來,隨著對瓷器燒造藝術的不懈追求,人們逐漸掌握了窯變的秘密,開始有能力降低窯變的失敗率後,窯變釉瓷器以其繽紛自然的色彩變化,和獨特審美情趣,才開始得到了人們的青睞。
其實窯變釉瓷器和鈞窯窯變瓷器頗有共通之處,雖然釉料和胎土各有不同,但是色彩的形成原理和色彩的表現形式,都是大體相近的。
康熙雍正兩朝對於宋代名窯瓷器一直在努力仿造,窯變釉瓷器就成了仿鈞窯窯變瓷器的主力軍。
甚至在此的基礎上走到了極致,把窯爐內的爐溫控制和還原環境控制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燒造出了雖然是窯變瓷,但是色彩卻能夠均一純淨的瓷種——豇豆紅,祭紅,直到最後的郎紅。
是的,色彩純淨到極致的郎紅,竟然是用窯變釉的工藝燒造出來的,這需要將變化多端的窯內環境,控制到極度平穩恆定的地步。
在沒有電爐,沒有爐溫、氧氣濃度等監測儀器的年代,這樣的操作堪稱在鋼絲上跳舞。
一次添柴,一次開窗觀察,都有可能改變窯內環境,輕微的閃失,都可能把一窯郎紅燒成花裡胡哨的殘次品。
相比之下,窯變釉要好得多,它鼓勵這樣的環境變化,因為環境變化會帶來色彩的變化,而窯變釉和郎紅的區別,就是郎紅主抓的是“恆定”,而窯變釉主抓的是“變化”。
一件事物的兩端。
這樣的工藝,到清代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可控了。
現在林婉秋手裡的這蘋果尊就是典型,從上到下,分別是尊口的淡綠色,短頸部的黃綠色,過渡到橙色,再到肚腹處的紅色,下腹再過渡成一圈紫色,底部開始出現流釉,流釉和底彩卻融合成了寶藍色。
從窯變的色彩層次上來講,這個蘋果尊囊括了從暖色到冷色的完整過渡,色彩比周至已有的綠黃紅三色石榴尊,還要豐富得多。
將蘋果尊來回翻看了一陣,將小罐子放回桌面上,周至感到很滿意:“這件算是真正的好東西了,乾隆官窯窯變釉蘋果尊。”
張誠立刻伸手拿了起來,翻過來看底款,上面明明是四字方正的兩行篆書款“雍正年製”。
“又是寄托款?”張誠看得有點蒙,他是民間野路子出來的,最擅長鑒定的是青花和釉裡紅鬥彩粉彩琺琅彩等景德窯最常見的瓷種,對於官窯瓷器當中的單色瓷也頗有研究,但是對於一些特殊品種如豇豆紅,郎紅,窯變釉,茶葉末釉之類,在見識上就不如周至了。
不過款識和胎底的精細程度來看,這是件官窯的東西,即便張誠不知道是不是寄托款,也能斷出是清三代。
因為這件器物大開門的氣質還是非常顯眼的,不然也不會給林婉秋瞄一眼就給指了出來。
這都不是在掏宅子了,今天情況本來就特殊,所以大家也沒啥藏著掖著的,乾脆開起了鑒定交流會。
“肘子,雍正窯變釉和乾隆窯變釉,有什麽具體區別?”林婉秋翻來覆去看了一遍,也將罐子放回到桌上,留給費觀上手。
“清代窯變釉為督陶官唐英恢復出來的,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雍正對宋代鈞窯窯變瓷器的審美追求。”
“新燒造出來的瓷器,基本達到了宋代鈞窯瓷器‘雲亂水光浮紫翠’的藝術效果,同時還創燒出‘火焰青’,‘火焰紅’,‘新紫’三種新色特征。”
“所謂的火焰青和火焰紅,就是窯變色彩和非窯變色彩的交匯部分,呈現出一種火焰形態的絲狀結構,這種結構表現為從下到上,相比原始的鈞瓷從上到下的流淌紋,造就出一種更加美妙的藝術特點。”
“而新紫則是因為釉料更加純淨後變現出來的一種窯變色,這種紫色比宋鈞的紫色要偏粉嫩,也更加明豔,因此大家用‘新’來形容。”
“可惜這工藝在唐英之後失傳了,乾隆朝的窯變釉退化為了色斑,缺少了火焰絲的細膩表現,過渡色的部分特別是紫色和橙紅色的地方,成片狀分布,無論是相對宋鈞的流煙紋還是雍正窯變釉的火焰紋,都顯得偏於呆板。”
“這三個特征成了區分雍正朝前後窯變釉的特點,因此這個蘋果尊不是雍正朝的,而是乾隆中早期的寄托款。”
“那又為何不是乾隆後期甚至後朝的呢?”費觀的鑒定水平是眾人裡邊最差的,提出了這個問題。
“因為胎足。 ”周至說道:“剛剛說了,窯變釉是為了模仿鈞窯而生產的瓷種,而鈞窯所用的瓷胎是宋代的,那個時候沒有普遍使用高嶺土,宋鈞的瓷胎是類似陶器的黑胎和紅褐胎。”
“而景德瓷器用的是高齡土,因此為了模仿出宋胎鈞窯,窯工們會可以給瓷胎底部刷上一層醬色釉,用來模擬宋鈞的黑褐胎。”
“雍正窯變釉模仿得非常精細,還會故意在底釉上製造出濃淡分布,讓它更加的仿古。”
“乾隆朝的窯變釉就要粗糙得多,這可能和乾隆雍正兩人審美情趣不一樣導致的。”
“乾隆對窯變釉的喜好不如雍正,窯工們也就樂得偷懶,不論是修底還是上釉,都不如雍正朝精細,最後乾脆取消了底胎醬油,換成乾隆喜歡的松石綠釉刷底,加上青花款識。”
“這個蘋果尊的底胎雖然也刷了醬釉底,但是修胎不如雍正精細,用土不如雍正細膩,落款不如雍正精致,底釉反倒是比雍正均勻,這些都是乾隆朝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