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霓裳鐵衣曲》第44章 東國
“照我看,朝廷這麽做是前門驅虎,後門進狼!”王文佐道。

 “哦,這怎麽說?”

 “高句麗人遷走了,騰出來的地方也不會空著,四周的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會填充過來,這些人一個處置不好,也是後患無窮。還有新羅,他們對於平壤那塊覬覦已久,當初英國公沒有趁著大軍雲集的時候將其一鼓作氣滅了,一旦朝廷有事於西,新羅人肯定會重新起事的!”

 “是呀!”高侃歎了口氣:“現在看來還是你說的是對的,高句麗沒了之後,的確朝廷的注意力轉到西邊吐蕃人那邊了,精兵強將都在往隴右、安西那邊調,劍南西川松州那邊也在增兵,我們這邊要是有事也只能靠自己了!”

 “高都護你覺得和吐蕃人要動手?”王文佐問道。

 “遲早的事!”高侃的語氣極為肯定:“龍朔三年吐蕃人滅了吐谷渾之後,大唐與吐蕃就必有一戰。你要知道吐谷渾可汗可是咱們大唐的女婿,他的正妻是先帝的女兒,今上的妹妹,這種事情大唐豈能不管?”說到這裡,他捋了下胡須:“要不是當時你們正在百濟打仗,抽不出手來,和吐蕃人幾年前就打起來了。現在吐蕃人佔著青海,安西和隴右都不得安寧,隴右不安,那關中就更不必說了,你說這仗要不要打?”

 “是呀!”王文佐吐出一口長氣:“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這仗確實遲早要打!”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妙,三郎你這個比方打得好!”高侃拊掌笑道:“不錯,關中是床榻,那隴右就是床沿,確實容不得吐蕃人在青海酣睡!”

 “那高都護覺得我大唐有幾分勝算呢?”

 “幾分勝算?”高侃笑了起來,臉上滿是傲然之色:“突厥、薛延陀、鐵勒、高句麗如今何在?三郎何出此問?”

 身為穿越者,王文佐當然知道高侃對吐蕃的傲慢是錯誤的,吐蕃與大唐這兩國可謂是相愛相殺,同始同終。即便是王文佐自己,也拿不出解決唐吐戰爭的方略來。穿越前王文佐曾經乘汽車去過一次九寨溝,沿途的險峻地形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無法想象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如何才能發起一次從低海拔地區進入高原腹地的遠征,補給和距離這兩個魔鬼會讓任何軍事行動變得極其困難。

 西方人一直把漢尼拔和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奇襲意大利當成軍事史上的奇跡,並用無數文學和繪畫加以歌頌,但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也才海拔4810米,拿破侖翻越的大聖伯納德山口海拔更不過海拔2466米,漢尼拔翻越的小聖伯納德山口海拔更低一點,不過2185米。九寨溝景區的最低處就有海拔1900米,從成都平原進入九寨溝所在阿壩州(即唐代的重鎮松州,清代大小金川也在這一帶)的公路翻越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口,路途更遠、海拔更高、氣候更寒冷。

 更恐怖的是,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時候,只需面對山區部落的襲擊,代價就是損失了大部分戰象和接近三分之二的軍隊;而唐軍面對的是一個強大統一的高原國家,由於當時氣候比現代濕潤溫暖,高原農牧業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高宗時候的吐蕃國家人口已經超過了400萬,與這樣的國家進行戰爭,難度可想而知。

 王文佐一直認為,一個將軍最不可或缺的才能不是勇氣,也不是智謀,這些都可以用部下的才略彌補,而是判斷力,尤其是對戰爭計劃可行性的判斷,這個是無法被旁人替代的。戰爭一旦開啟,那就要投入無法計數的財富,億萬人的生命,偏偏開始一場戰爭很容易,但結束卻很難。身為將領,對戰爭能否取勝的判斷能力是再怎麽強調也不為過的。

 “怎麽了,三郎你覺得吐蕃人不好打?”見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高侃便問道。

 “不是好不好打的事情,說實話,高句麗和百濟也不好打,但是可以打贏的,無非是代價多少的事情,而且打下來後,只要遼地平靖,河北山東就沒有外患,百姓無轉輸之苦,通商貿易更是利在百代。而吐蕃人就不同了,首先其根本之地在苦寒之地,即便能取勝一兩次,也無法將其根本鏟除;其次,我方是仰攻,越走越高,著實不容易打!”

 “三郎說的不錯,但吐蕃人若是在青海站穩了,那隴右就不安,這個朝廷是絕對無法容忍的!”

 “是呀!”王文佐歎了口氣:“那可否與其議和?讓其往另一個方向發展呢?”

 “什麽意思?”

 “據我所知,吐蕃人的東面和北面、南面都與我大唐接壤,但西面卻是和身毒國接壤!為何不讓其往身毒國擴張呢?”

 “三郎你這個想法倒是挺有意思的!”高侃笑了起來:“不過吐蕃人若是向西掠土成功,豈不是更強了?那時他若再掉過頭來,怎麽辦?”

 “那倒也未必!”王文佐笑道:“吐蕃人的根本之地是在高原,無論是向哪個方向,新佔據的土地都比原有的故土富庶。據我所知,吐蕃人每佔據一塊新土地,都會把立有軍功的貴族分封在那兒,一來可以酬功,二來也可以加強對新領地的控制。但這樣一來,佔據新土地的貴族就會比留在故土的老人更富裕、擁有更多的人口,也就更加強大,你說時間一久,會有什麽後果?”

 “時間一久?”高侃皺起了眉頭,片刻後用不那麽確定的語氣問道:“尾大不掉?”

 “不錯,這樣時間一久,新舊貴族之間的實力對比就會改變,要麽中樞強乾弱枝,要麽邊土反叛,反撲中樞,到了那個時候,吐蕃人自相殘殺還來不及,也就沒有余力向外了!”

 “這倒是!”高侃笑道:“不過這應該也不是一兩代人的事情吧?”

 “不錯,至少也是兩代人以後的事情!”

 “那我們也看不到了!”高侃笑道:“這也未免太遠了吧?三郎你說這些又有什麽意思?”

 “我們看不到,不等於後人看不到,再說你方才不是說如果吐蕃人向西擴張,就會變得更強嗎?我的意思就是未必,說不定吐蕃人會因為新擴張的土地出現內部問題,最後自取滅亡!”

 “三郎你也知道這是說不定,如果吐蕃出現一代雄主,能夠將混一新舊,讓國勢更上一層樓呢?”高侃問道:“更不要說吐蕃人恐怕未必會接受你的條件,向西而不是向東、西、南三面擴張,說到底這也不過是你的一廂情願而已!”

 面對高侃有力的反駁,王文佐不由得語塞,他捫心自問,其實自己方才說的那些話都不過是言不由衷的托辭罷了。之所以王文佐對於唐吐蕃戰爭表現的如此消極的原因其實只有一個——以一個穿越者的眼光看來,這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在公元七世紀的唐人和吐蕃人看來,他們爭奪的是溝通東西偉大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發源於長安,經過西域、中亞、西亞抵達地中海,最後抵達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然後再通過這兩個商貿中心連接大半個歐洲和部分北亞,這條商路在阿富汗折向南,連接印度次大陸諸多古國。這條古老的偉大商路幾乎覆蓋了整個歐亞大陸的大部分文明區域,其觸角甚至抵達北非地中海沿岸,誰控制了這條商路,不但可以獲得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還能通過商路交流,不斷獲取最新的技術和知識。

 但在王文佐看來,隨著中亞地區的日益乾旱以及頻繁的戰爭對道路和灌溉網絡的破壞,這條古老商路的前景正在愈發變得暗淡,而且由於地理上的優勢,新興的阿拉伯人比唐帝國更容易獲得陸上絲綢之路的主導權,從而吃到最大的一塊蛋糕。更重要的是,唐帝國自身的經濟重心也在不斷向東南轉移,從長遠來看,即便沒有爆發安史之亂,唐帝國在西北方向維持軍事存在的代價也會愈來愈大——就連位於關中平原的長安都要依靠江淮河北的糧食過活,又拿的出多少錢糧來維持隴右、安西的大軍呢?

 所以答案就顯而易見了,與其在隴右和吐蕃人為了枯藤上的葡萄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還不如拿出一點資源來打通海上通道,無論是向南前往東南亞、印度、埃及,還是向北控制日本、遠東、前往北美洲,都是更明智的選擇。

 但這些理由是無法公之於眾的,無論是新大陸的存在、新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以及氣候的變化等,王文佐都只能將其隱藏在心中,至少在擁有足夠力量之前必須如此。沒有掌握足夠力量的先知如果不能學會閉嘴,多半會落得個淒慘的下場,王文佐可不想自己這個下場。

 高侃見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還以為自己方才那番話有些重了,便笑道:“其實三郎說的也有道理,也不是不可以嘗試一番,不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我現在畢竟是在安東都護府!”

 “高都護說的是!”王文佐哪裡聽不出高侃的意思:“我等還是先把自家的事情管好的好!”

 “嗯,第一件事就是築城!”高侃笑道:“襄平還是新城?三郎你覺得哪個更好些?”

 “若是讓我選的話,就算這裡!”王文佐走到地圖旁,伸出手指在某個地方點了點。

 “平郭?你選這裡?”高侃皺起了眉頭:“我記得這裡只有一座荒廢了上百年的廢城吧?說說看,你選這裡的原因?”

 “這裡是遼水的入海口!在這裡築城,既可以通過海路聯絡熊津都督府、倭國、山東、河北諸地,又可以逆流而上,與襄平等城連通,若是允許開埠興商,不出十年,便可成為遼東重鎮,富甲一方!”

 “富甲一方?”高侃笑了起來:“聽三郎你這麽說我還真有些心動了,只可惜都護府之責是‘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罰過’的,若是依照你選的地方,那等於是把腹心之地都丟給別人了!”

 “那就選新城吧,城郭府庫都是現成的,旁邊又有鐵礦,甲仗軍器不會缺!”

 “新城?”高侃有些驚訝的看著王文佐:“我還以為你會選襄平呢!我記得你以前不是說高句麗人居山城而不守平地是鼠輩嗎?”

 “因為仗還沒打完!”王文佐道:“襄平可以等將來局勢都平靖了再遷過去,但是現在須得先佔據新城,那兒才是用武之地!”

 “三郎你覺得還會打仗?”高侃的神色變得凝重起來。

 “不錯,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應該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

 “理由!”

 “很簡單,這次征服高句麗我們贏得太輕松了,沒有打幾仗平壤就開城投降了,遼人尚未心服,不過是迫於形勢暫時俯首罷了,現在大軍已經撤走,只要稍有變故,他們就可能會重新起兵作亂!”

 “高句麗的王室豪傑多被遷走,哪來的禍首呢?”

 “當初秦滅六國,也將豪傑王室遷往鹹陽,可是首倡之人卻是陳勝吳廣兩個匹夫;蘇大將軍滅百濟後,也將泗沘城內的豪傑王室萬余人盡數遷走,後來發生了什麽我們都知道的。草莽之中自有俊傑, 哪有這麽簡單的事情!”

 “你這麽說也有道理!”高侃歎了口氣:“說實話,我也有要打仗的預感,只是說不出你這麽多理由來。那三郎你有什麽對策?”

 “對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罷了,又有什麽好怕的!”王文佐笑道:“只要這次將其打垮,至少就有二十年太平了。其實就算有亂起,其兵馬也肯定不如先前高句麗人強悍,只需防備與外援勾結便是。然後就是平定亂事後要誅其賊首,寬赦余黨,這些也用不著我多說了!”

 言談間高侃也被王文佐的輕松和鎮定感染了,不由得笑了起來:“三郎說的是,我等能夠將滅其國,自然能將再起的亂事平定,到底是經歷過百戰之人,你我搭檔,定然能將這東國之地處置好!”

 昨晚一點多才到家,這一章是昨天的,今天的晚上發。

 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兼職寫書真累呀!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