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天命水滸》第329章:天啟8年
  時間飛速,一晃兩年過去,華夏大地每天都在發生著新變化。

  天啟八年六月。

  隨著南北大江大河上橋梁的全部建成,整個國家聯系的越發緊密,南北貨物溝通越發便利。

  新發現的美洲大陸進一步證實了《山海經》中所記錄的《大荒東經》內容。

  晁蓋也吩咐新聞局進一步加強華夏文明起源的神話傳說。

  世界各地都有關於開天辟地和人類起源的傳說,北歐人、希臘人、猶大人、印度人、扶桑人說法各有不同,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說明自己種族的獨特與偉大。

  晁蓋大力宣揚華夏盤古開天辟地、女媧不周山捏土造人,共工怒觸不周山,不周山倒塌後形成昆侖虛。人類走向四面八方,發展出各類文明。

  這種說法本質和北歐的母牛創世、希臘的烏拉諾斯和蓋婭分裂天地、猶大的上帝造人沒有區別,都是為了強化本民族的特性,並為征服其他民族做輿論準備既然我們都有同一祖先,重歸統一有何不可?

  但總有洋奴覺得外面說的都是對的,本族說的都是假的,還強行給華夏去世界上找祖宗,一會兒說夏朝是埃及,一會兒說商朝是白皮,一會兒說盤古開天是參考北歐,一會兒說女媧人頭蛇身來自印度......

  但凡說一下華夏是人類始祖,就大罵惡心。我靠,怎麽就惡心了!隻準你推崇白皮偽史,不許我正本清源?

  如果穿越古代,還對西方頂禮膜拜,那我不白穿越了麽?

  言歸正傳,這兩年來,晁蓋一直在為西征做準備,如今突厥、波斯、大食和十字軍在中東打成了一鍋粥。歷史上耶律大石在遼國滅亡後跑到西域,建立了西遼,很快就抄了波斯和突厥人的後花園,迫使這兩股力量回撤東方,客觀上為十字軍侵略者解了圍。

  西遼號稱中國,但周邊的印度和突厥、波斯卻稱呼他們為“契丹”,傳著傳著就變成了“震旦”。

  至於說“拆那”這個詞還沒被廣泛應用,因為無論是印度還是中東諸國,對中國的正式稱呼都是“大唐”!

  “拆那”這個英文詞句,要等昂撒人在清朝打通中國商路,並在世界取得霸權之後才廣泛傳開。

  誰會用“瓷器”來尊稱一個國家呢?就跟我們稱呼對方為“卷毛狒狒”一樣,對方應該也絲毫感受不到尊重吧。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卻是自己丟的。這怨不得別人。

  大宋百年,在西域的存在感薄弱,連一個青塘都過不去,更遑論回鶻、巴爾什坦和花刺子模。

  如今,華夏要衝出高山阻隔,重新加入這個世界博弈的戰場。

  讓他們知道,大唐,回來了。

  如今虎賁、神機、鷹揚、神策、武威、千牛、射聲七支軍團二十五萬人在西域征戰。

  西域貧瘠,農業產出不足,很多後勤都要靠周邊遊牧供應,歸順的回鶻、吐蕃、羌族、蒙古部落大部分的牛羊肉都供應了征西大軍仍顯不足。

  這樣的隱患很嚴重。

  讓晁蓋想起了大唐鼎盛時期的恆羅斯之戰。當時大唐在安西都護府只有五萬精銳,為了供給自身,對周邊諸國、諸部大肆掠奪,引起了諸部不滿,後來面對大食二十萬大軍進攻,這些西域國家和部族選擇了背叛,切斷了唐軍補給,造成了安西軍一退再退。

  由此可見,將糧食安全寄托在周邊遊牧部族身上,是多麽危險的一件事。

  當年大唐五萬精銳就已經出現物資供應困難的情況,如今華夏二十五主力軍團開拓西域,其中困難,可想而知。

  李綱坐鎮長安,每天最苦惱的就是又得調撥糧食和軍械物資給三千裡外的西征軍送去!幸好華夏整體富足,川蜀、漢中的錢糧都直接運送到長安,加上這兩年開始,關中、延綏、寧夏的賦稅也開始繳納,以千萬人口繳納的賦稅供應二十五萬西征軍的物資,還是足夠的。

  難的是在運輸上。

  為了給西域運送物資,這條三千裡的道路上,多達五十余萬的輔兵在做後勤工作。輔兵也需要吃喝,那物資消耗相當於增加了兩倍。當年大秦與趙國打長平之戰時,也不過如此吧!

  李綱已經多次上書,向晁蓋講述西征的困難,請求陛下想辦法,長此下去,關中經濟難以承受。

  晁蓋對此早有預料,並想到了應對之策,那就是開墾西域農田和提升交通速度兩策並舉。

  策略一、開墾西域農田,做到糧食自給自足,能有效緩解運輸壓力。

  後世的西域開拓兵團,駐扎西域後,不僅大規模開荒造田,還興修水利。兵團沿著西域數十條河流,修建起大小水庫105座,開掘渠道4470多條,開墾土地150萬畝,極大的緩解了當地駐軍的糧食問題。

  這150萬畝耕地如果開發出來,可以養兵多少呢?簡單計算一下。

  大宋時期,五谷產量:

  水稻畝產270斤,約是4.5石,

  小麥畝產120斤,約是2石,

  粟米畝產240斤,約是4石,

  大豆畝產300斤,約是5石,

  高梁畝產300斤,約是5石。

  大宋頂峰期擁有耕地6.8億畝,巔峰期每年可征收農稅4600萬石糧食。

  經過八年發展,如今五谷中水稻和小麥產量有了巨大提高。

  隨著交趾臣服,佔城納貢,佔城稻被引入華夏之後,水稻產量提升到了畝產400斤,而且在江南可以一年兩熟,嶺南則可做到一年三熟。是華夏不折不扣的第一主糧。

  小麥作為五谷中產量最低的一個,卻又是北方最不可或缺的一種作物,原因就在於它可以秋季播種,夏初收獲,是唯一可越冬的農作物。而且小麥粉口感極佳,即便產量低也不願放棄。這八年來,經過系統選育良種,挖掘水渠灌溉,圈養家豬收集糞便,推廣新型深耕農具,小麥的產量從120斤畝產,提升到了240斤,翻了一倍。即便距離後世動不動畝產一千的良種還有很大差距,卻也讓百姓高呼天道庇佑了。

  而粟米、大豆、高梁的產量則難有大的提升。且面臨嚴重的挑戰。

  新引進的玉米、土豆、紅薯,等經過系統兌換出來的種子,自帶改良效果,雖未達到後世那種畝產高度,但是產量也非常高。

  玉米畝產800斤,約是13石。

  土豆畝產1200斤,約是20石。

  紅薯畝產2000斤,約是33石。

  這種碾壓性的產量,讓三種作物推廣迅速。玉米莖葉粗大,還可以作為畜牧飼料,因此在蒙古草原、東北平原地帶廣泛種植;而土豆和紅薯可以在山坡、河套、黃土高原等半沙化地帶種植,不用佔用平原良田。

  作為西域來說,那裡的地域特性,比較適合種植玉米和小麥,實現兩年三熟。還有土豆和紅薯,在半荒地也可種植。還可以間種大豆、棉花。

  玉米畝產13石,150萬畝的產量就足夠養兵150萬人。但是玉米面的口感不佳,冬小麥畝產2石,150萬畝也能產300萬石,和玉米面摻和著吃,又能養兵30萬。

  土豆和紅薯更是人畜皆可食。

  而大豆和棉花種植,一是可以恢復土地肥力,二是可以轉化食用油。大豆和棉花籽都是榨油的良品,豆餅還可以用來喂馬喂牛,非常適合西域這種遊牧農耕交集的地方。

  策略二,就是繼續提升交通速度。

  長安通向西域天山和塔裡木,有勞工們修建的土質直道,直道每隔五十裡有一座驛站提供飲水和食物,可供駱駝商隊和運輸車隊通行。但使用的依然是畜力運輸。

  晁蓋想要提升交通速度,指的是打造一條讓蒸汽機車通行的鐵路!

  比如,此時,此刻。

  晁蓋和湯隆、杜千、宋萬,正坐在一條鄆城通往汴梁的火車上。

  這條從鄆城縣抵達汴梁城的鐵路,是研發部湯隆、工業部杜千、橋梁基建部宋萬聯合研發試驗的新型交通方式,全程200千米。碎石鋪設地基,鋼鐵軌道,蒸汽機動力火車頭,拉著五節車廂,以每小時10千米的速度前進。預計20個小時之後,就可抵達汴梁。

  這比坐馬車快了三倍。

  路邊的百姓看到這冒著大黑煙的機器,在沒有馬拉的情況下自己“狂吃狂吃”的動起來時,感覺非常新奇,但華夏這幾年新鮮的東西越來越多,他們也見怪不怪了,總歸是好東西就行。

  陷陣營李逵、鮑旭和一百精銳坐在後面第二節車廂裡,感受著下面晃蕩晃蕩的跑動,又打開窗戶,看向外面,有點埋怨,這速度還沒他們騎馬快呢。但是隨著火車跑出兩個時辰不帶停歇,陷陣營將士的臉色不一樣了。再好的戰馬也會累,跑出十幾裡就要歇一歇,可沒這大鐵家夥的耐力這麽好,一直跑,不帶停的。

  湯隆、杜千、宋萬陪著晁蓋坐在第一節顧客車廂的座位上,神情有些忐忑,這蒸汽火車研發出來之後,雖然在實驗軌道上跑過,也實驗過,但這機器,他們實在說不準,生怕出點事故給翻車了。他們倒是不打緊,可車上還有陛下呢。

  陛下如此信任他們,親自登車試行,萬一有個好歹,磕著碰著,他們將羞愧的無地自容啊。

  所幸這一路倒也平穩,沒有出什麽大事。

  當火車嗚嗚嗚,拉著響笛進入汴梁城外火車站時,周圍早已圍滿了人,吳用等朝臣前來接車。

  眾人看著那鋼鐵巨獸,如同匍匐的巨龍,吞雲吐霧間停到月台,都嘖嘖稱奇。見到晁蓋在眾人擁簇下下車,都歡呼起來。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陛下在,那一切的不可思議似乎又都合情合理了。

  吳用、公孫勝、宗澤連忙迎上,嘴裡卻在規勸,陛下不該如此冒險等等。新聞局人員也快速將火車及陛下下車的場景進行速描,準備作為本期《華夏新聞》的頭版頭條。標題就寫:陛下乘鐵龍東來,引領帝國奔赴何方?怎樣?

  晁蓋和眾人回到議事廳,總結起了這次坐車的體驗。

  優點是:火車行駛平穩,不眠不休,載貨量大。

  缺點是:每行駛80公裡就要加水,行駛200公裡就要加煤,五個車廂裡兩個車廂裡拉著煤剛夠燒。

  總結就是,蒸汽車頭需繼續改進。但通往西域的鐵路,可以優先開建了。

  湯隆連忙稱是,表示會繼續改進,加快速度,減少煤耗。

  但吳用卻提出了規勸,晁蓋花了一年時間修建了鄆城到汴梁的鐵路,這一點他沒有反對,因為這可以加快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交流,也方便他們以後去覲見陛下。

  但為了修建這四百裡的道路,發動了幾十萬奴工打地基,鋪設碎石子。為了鋪設鐵軌,幾乎把山東省一年的鋼鐵產量都耗盡了。

  如果再修建從汴梁至西域鐵路,全長四千裡,恐怕沒有十年難以修建完成。這代價有點太大了。

  如今建設學校、發展醫療、修建橋梁、向外移民各個方面都需要錢糧和鋼鐵,將這些都投入到鐵路上面,會不會代價太大了?

  “陛下,如今帝國公路、水路、海路交通比起前朝便利數倍,難道這還不夠嗎?”

  吳用規勸道。

  “還不夠快!從中樞發兵抵達邊疆,應該保持在半個月時間以內。如今的西域太遠了,必須用更快的交通工具拉近彼此的距離。”

  晁蓋耐心的解釋了一句。

  “可是......”

  “執行吧。先組織奴工修路隊夯實地基,鋪設石子,人員不夠就組織百姓勞役,隨後的鐵軌我來想辦法。”

  “遵命!”

  臣子可以向陛下提建議,但既然陛下心意已決,作為臣子只能全力配合,這才是為臣之道。

  待眾人領命準備離開,晁蓋卻把湯隆叫住,說道:“剛才我的話,你聽明白了?”

  “明白,陛下放心,臣一定加快蒸汽機車的改進,車輛越快,帝國的兵鋒走的越遠!這就是陛下對我們研發部的期望。”

  湯隆躬身說道。

  “很好。這次研發的獎金領回去發給大家。”

  “多謝陛下恩典!”

  “蒸汽機既然可以用在火車上,那為什麽不能用在輪船上呢?帝國的海疆也需要更快的船隻啊。”

  晁蓋再次提點道。

  “對啊,幸虧陛下提點。以前輪船的輪子是靠人員推動或騾馬轉動。當然也可以用蒸汽動力驅動。我回去之後就組織人研究。”

  湯隆喜道。每一次研發成功,都是一筆獎勵和功勳,他一介工匠,www.uukanshu.net 如今已經做到正二品的高度,何其榮耀!

  “如此便好。另外,改進研發的經費我會提高一倍。”

  讓晁蓋自己去搞研究,他沒這個專業知識,也沒這個時間。但華夏人才太多了,給他們一個思路,就會有無數的人去探索。

  天啟八年七月

  自汴梁到長安的鐵路開始修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百姓通行,還得挖地下涵洞。一條長達千裡的鐵路,幾乎是一邊測量,一邊打著基地,鋪設碎石向前延伸。每路過一座城市,還要建設一座停靠站台,方便貨物運輸和火車加煤、加水。

  而晁蓋則是根據鄆城到汴梁的鐵路數據,在系統裡兌換了大量枕木和鐵軌,瞬間在碎石上鋪設整齊。兩套並行的鐵路雛形出現。

  匠人們則立刻上前,開始加固作業。

  一公裡的枕木和鐵軌,大約需要消耗兩萬點天命值,現在晁蓋每月一千萬的天命值收入,花起來絲毫不心疼。

  天啟八年十月

  耗時三個月,發動奴工五十萬,服役百姓百萬,終於將汴梁至長安的鐵路地基打好。而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延伸的枕木與鐵軌,建設速度之快讓人稱奇。

  天啟八年十一月

  花費了晁蓋整整兩千萬天命值的雙向並行鐵路建設完成,一輛蒸汽機火車以12千米/小時的速度,嗚嗚嗚響著,拉著八節車廂駛進了長安站。

  “明年天暖後,繼續向西鋪設,我要讓火車直通帝國邊疆!”

  晁蓋站在長安城頭,看向西方,那裡才是自己最向往征服的目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