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天命水滸》第340章:歷史潮流
  天啟十年(1128年)七月二十六日

  達曼城和巴林島毀滅後,搜刮的金銀珠寶又搜集了幾十箱。

  這次環半島巡遊,主打的是一個快速行軍,武裝威懾。因為無需後勤,所以速度很快,行軍速度甚至達到了每天150裡,預計在三個月內巡遊一圈。

  但劫掠後的金銀珠寶現在已經多達八十萬兩黃金,珍珠、玉石、首飾等多達數百箱,反而成了拖累行軍速度的主要障礙。

  幸好碰到海軍,乾脆將財物裝船,由船隻運回國內。

  因為晁蓋這次是沿著海岸線行動,為了方便之後的財物處理,便讓一隊戰船也一並沿海隨行。

  騎兵速度雖快,還一人三騎,但人馬總會累,總需要停下休息。海船卻可以二十四小時一直不停航行。所以海軍的速度反而比騎兵還要迅速。

  有了海軍配合,海陸並進,一路之上,卡塔爾、沙迦、馬斯喀特、阿曼、塞姆德等十五個城邦紛紛出城獻降。又有一百五十萬兩黃金裝船,晁蓋照例給他們一記天降神碑作為標記。

  “碑在,則城在。碑毀,則城屠。”

  這句話已經開始廣泛傳播。

  八月十五日。

  大軍抵達亞丁灣與紅海的交界處,曼德海峽。

  這裡地勢險要,海峽最窄處只有四十余裡,如此戰略要地,不能掌握在他人手中。於是,晁蓋命令李俊率領海軍在海峽西側的吉布提海灣登陸,修築城牆,打造堡壘,建立海軍基地。

  吉布提乾旱、貧瘠,終年炎熱少雨。這裡黑人與阿拉比人混居,都過著貧窮的遊牧生活。正好可以抓來作為勞工。

  吉布提境內90%的地域是沙漠,只有少量的稀疏草原可供放牧,貧瘠之地讓商人們也望而卻步。但這裡卻隱藏著一項巨大的財富。在距離海岸西南部,有一座方圓10多平方公裡的阿薩爾湖,是世界上最鹹的水體,含鹽濃度是34.8%,是世界海洋鹽濃度的10倍多,這是一個天然的大鹽田,含有的鉀鹽總儲量達到20億噸,這在世界上極為罕見。

  在中冬、歐洲和非洲,因為沒有曬鹽技術,製鹽需要用熬煮,耗費巨大,價格很高。食鹽是等同於貨幣的硬通貨。因此,這座可以隨時用鏟子挖取的鹽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聚寶盆。

  等吉布提港口建設好,有了武裝守護後,就可以好好開發這座鹽湖,產生的效益供養整個遠洋軍團都綽綽有余了。

  九月初一。

  大軍從薩那城沿著紅海北上,一路經過吉讚、比殊,渡過代瓦西爾乾河,穿過炎熱的大沙漠,經過巴爾胡拉什,終於再次遇到抵抗。

  阿拉比人作為大食最初的創建者,覺得華夏擊敗的那些突厥、庫爾德、阿曼、也門人都太懦弱。他們阿拉比人才是沙漠遊牧民中戰力最強者。

  只能說,交通的不便,讓華夏的威名傳播的還不夠遠,總有不信邪的戰幫想要挑戰一下。

  然後

  巴爾胡拉什戰幫毀滅。

  九月初十

  利斯部落逃到聖城麥加,帶去了華夏毀滅巴爾胡拉什,進軍聖城的消息。

  在古代華夏記錄中,麥加被稱為摩迦,又稱為天方。

  但其實,這裡並不易守,也不難攻,還經常被人攻破與毀滅。它的名聲更多是因為這裡是綠先知的出生地。還有《天方夜譚》故事的加成。

  而且,因為它坐落在阿拉比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裡,四面環山,地勢低、氣溫高,飲水困難。這也就注定了,一旦有人選擇圍攻,封閉上游水源,這座城就成了絕地。

  當年羅馬人建立行省、綠先知收復家鄉、塞爾柱人攻克城池、埃及攻佔此處,都選擇的這個策略。

  當麥加以無匹的勇氣,集合周邊利斯、塔依夫、吉達、圖爾巴、胡爾馬、朱姆穆姆等眾多戰幫和朝覲者,多達二十余萬人,高呼著保衛聖城的口號在城內集合時,戰鬥結果就已經注定。

  華夏大軍封閉谷口後,本來就缺水的山谷,因為大量人員湧入缺水更加嚴重,酷熱的天氣,即便是習慣了炎熱的阿拉比人也難以忍受。

  在晁蓋降下天火,將谷內原本不多的植被點燃,酷熱與缺水雙重夾擊之下,不用大軍進攻,城內諸多戰幫便選擇了投降。

  九月十五日。

  麥加投降,晁蓋對破壞這些古跡沒有興趣,但對城內眾人索要了高達五十萬兩黃金的贖身費。

  並割讓臨近紅海的吉達港周邊二十裡作為賠償。

  此時的吉達港,只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偶爾有商船經過,並在此停靠獲取淡水。這裡的淡水主要來自法蒂瑪河和索勒塔納泉,在沙漠地帶也算是一處難得之地。

  晁蓋也將此處改名為天方港,作為軍事和商業港口。

  而那二十萬人在贖金未繳納之前,就作為勞工好好建設港口吧。

  李俊讓祖虯率領一直艦隊在這裡監工。

  九月二十日。

  大軍繼續前行,進入漢志山脈,一路跋涉六百裡,就抵達了另外一座聖城麥地那。

  如果說麥加的聖來自於出生,麥地那的聖便來自於終結。麥加是阿爾法,麥地那就是歐米伽。

  但都得繳納貢品。

  有了麥加的前車之鑒,麥地那沒有做無謂的抵抗。反正在一百年的時間裡,他們已經先後被塞爾柱、埃及人攻破後稱臣。這就是小城邦的悲哀,躲在深山裡也不得清淨。

  之後,大軍繼續向北行軍,翻山越嶺,經過海拜爾,轉向紅海岸邊的沃季,繼續北上杜巴,靠近西奈半島。這裡的部落也已聽聞華夏擊敗聖地保衛軍的消息,乖乖的準備好黃金,簽訂了朝貢國條約。

  十月八日。

  為了不饒遠路,晁蓋在紅海與西奈半島之間最窄處,一抬手,搭設出一道長達40裡的跨海浮橋,進入西奈半島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

  天塹頓時變通途!

  這座號稱“白色之城”的沙姆沙伊赫居民目瞪口呆的看著跨海長橋形成,一支騎兵大軍洶湧而來。

  “白旗,白旗,我們是熱愛和平的人,喜歡白色!”

  作為如今風頭正盛的大事件,沙姆沙伊赫城主也聽聞過神奇的華夏大軍武裝巡遊的事情,他以為自己地處偏僻,陸地上的軍隊就算到達西奈半島也應該會衝向更加繁華的埃及,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自己才對。

  但事情就是這麽出人意料!

  伴隨騎兵而來的,還有海上的洶湧艦隊,沙姆沙伊赫城主更是不敢反抗,乖乖的交稅免禍。小心的保護天降神碑。

  十月十日。

  大軍稍事休整之後,繼續跨越蘇伊士灣,進入埃及境內。

  一路禮送大軍離去的本地人,見到跨海大橋憑空生成,猶如摩西劈開大海一般的神跡,都跪地禱告不已。

  十月十二日

  華夏大軍跨海之後,順著海岸線北上,經過加裡卜角,在紅海山脈的缺口折向西邊,進入尼羅河流域的基達城。

  尼羅河是非洲第一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豐沛的水流滋潤著河流兩岸,尤其是在埃及三角洲區域,形成了最適宜農耕的一大片區域,也由此創造出了埃及文明。

  有農耕的地方就容易定居,定居才能創造出文明。遊牧卻大多是受到啟迪之後產生的次生文明。就如黃河長江流域產生華夏文明、兩河流域產生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產生埃及文明、印度河恆河流域產生印度文明一般。

  但埃及文明顯然不夠強,因為他的國土范圍內適宜耕種,卻缺少礦產,連發展出青銅文明的銅礦都需要去西奈半島與亞述人爭奪。

  這也就導致埃及和印度一樣,一直被其他民族征服、殖民。

  先是被亞述人殖民,之後被希臘人托勒密殖民,又被羅馬人殖民,大食崛起後又被大食殖民,後世還會繼續被法、英殖民,老慘了。

  這也就導致如今的埃及原住民不足兩成,官方語言是阿拉比語。

  至於埃及原本的語言和文字,已經消散在歷史煙雲之中。

  至於後世怎麽復活已經滅亡幾千年的古埃及語言文字,還從中解讀出詳到每一年、每一代、每一朝發生的國家大事,那就是個很神奇的操作了。

  堪比1830年巴伐利亞王子奧托做了希臘國王后集合國內精英創造了希臘文字,然後古希臘三聖賢用希臘文字撰寫百萬著作一般神奇。

  難道希臘之前沒有語言文字嗎?

  有語言,但沒有文字。

  因為語言張口就來,文字卻需要一個穩固的統一國家才能發展出來,並將其強製推行向全國,形成統一的標準。

  就拿華夏來說,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甚至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國與六國的文字也有差別。只有統一的集權國家才有可能將統一的文字標準推行全國。

  就如同羅馬人創造了拉丁文,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將文字擴展到了蠻荒時代的歐洲。

  阿拉比人建立了大食帝國之後,創造了阿拉比文字,覆蓋了自己疆域內的所有國度。

  因為中文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即便說話不同音,也不影響閱讀。所以推行最為順暢,可以批量的產生讀書人。

  而拉丁文和阿拉比文是表音文字,如果口音不同,連文字都不會讀,推行難度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麽二者語言大都掌握在神職人員和學者等少數人手中,其他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原因。

  十字軍東征時,歐洲和中冬許多國王和部落領袖都滿嘴髒話,互相問候對方親屬時口若懸河,但讓他們寫一封信,卻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因為拉丁文和阿拉比文不是他們那種口音,而適合他們口音的表音文字又不存在。

  所以,許多強大統一的國王都想要發明適合自己口音的文字,於是,最先完成統一的法國文字產生於公元900年;趕走了白衣大食收服國土的西班牙文字產生於1096年;英國在確立海上霸權後文字產生於1719年;德國在完成德意志統一後, www.uukanshu.net 文字產生於1864年。

  希臘之前也是如此,在1453年之前被東羅馬帝國統治,用的是拉丁文字;1830年之前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用的是阿拉比文字。直到1830年獨立之後,才創造出了自己的文字。

  而最著名的古希臘三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在十字軍東征時代,無論是拜佔庭帝國,還是大食帝國時期,卻從未有人談起過這三個名字,他們創作出的多達百萬字的著作也從未有人提起。

  反而是在奧斯曼土耳其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之後,三個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文藝複興時期的拉丁文著作中。

  到了現代,考古發掘的各項古希臘遺跡中,甚至發現了三聖賢用希臘文書寫的上古著作!

  這簡直比“吉姆在這裡”還要離譜啊。

  回說埃及,一個孱弱的農耕國度,即便產生了文字雛形,後來也像印度一般,在不斷被征服中,斷了傳承。

  如今統治埃及的是綠衣大食法蒂瑪王朝,擁有人口七百多萬,是徐利亞、讚吉、大馬士革的宗主國,是抗擊十字軍的主力。

  但綠衣大食和黑衣大食一樣,王朝已經走向末期,地方軍閥割據,摩洛哥、突尼斯、西奈半島各行其事,遊牧部落戰幫不聽調遣,徐利亞、讚吉、大馬士革這些附屬國謀求獨立,真正能為他所用的,只剩下三角洲地帶的這些農耕城池。

  而此時,晁蓋率領七萬騎兵正順著尼羅河一路向開羅城趕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