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天命水滸》第290章:改土歸流
  要想富,先修路。道盡了交通的重要性。

  想要政通人和,同樣需要良好的交通條件。

  秦漢唐宋以來,對嶺南的交通建設,從未停止。

  始皇帝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8-前214年),開鑿了靈渠,水渠穿越五嶺地區,與秦朝的軍事中心相聯系,極大的緩解嶺南各部族相對分離的問題,並通過良好的交通路線向各區域進行滲透。

  兩漢時,開辟出桂陽至匯水、豫章至橫浦、零陵至蒼梧、夜郎牂柯江至番禺,四條路上大道。又開辟出西江、北江六條水上通道。

  唐朝時,又進一步拓寬贛江和湘江、珠江水系,共有漳州至潮州道、虔州至韶州道、郴州至連州道、永州至連州道、永州至賀州道、永州至桂州道、廣州至邕州道、邕州至安南道、安南至雲南道等九條水系,遍布整個嶺南。

  宋朝時,不但興修廣韶間水陸交通,還對與交通相涉的橋梁、大庾嶺道、梅關古道等都進行了新的整修。而且海運也更加發達,對漕運進行了有效補充。

  晁蓋雖然哀歎大宋對外的懦弱,但對內建設,大宋卻遠超漢唐。也為晁蓋的華夏帝國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

  天啟三年,四月十七。

  晁蓋帶著十萬越人俘虜返回邕州(南寧),石寶率領南離軍和經過半年訓練的4萬南方新兵陸續抵達。

  晁蓋首先將李俊的水軍從15000人,擴編為37500人,船隻將盡快從廣州船廠和福建船廠調撥。並重新命名為南海水軍。

  之後將解煩衛擴編為15000人,雲夢衛擴編為7500人。

  正好將帶來的南方新兵分配完畢。

  邕州整編之後,這座不算太大的城池,聚集的兵力過多,已經有些影響當地農耕。如果不是因為晁蓋可以從系統兌換大量糧食來平衡物價,邕州城的糧價早就飛上天。

  “南海水軍駐扎地為欽州、防城、北海三港口,盡快完成擴建。巡防區域為交趾沿海、瓊州、廣州一線。對存在的海盜務必剿滅。”

  欽州、防城、北海三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港口條件優渥,周圍大山中參天巨木眾多,而且還有大量煤礦、鐵礦和石油儲藏,從商業地位來說不及廣州、泉州等地,但從軍事方面來說,卻非常適合。而且,在這裡屯駐海軍,更加方便出海對東南亞諸國進行威懾。

  “領命!”

  混江龍李俊志得意滿,自己終於也成為了滿編軍團的主將。聞人世崇、劉黑虎、祖虯也很滿意,自己那些內河裡的小帆船,換成這種兩千石的大船,威風了無數倍啊。

  “南離軍駐扎廣州城,鎮守廣南東路,剿滅周邊山賊土匪,並組織百姓清理河道、拓寬道路。優先打通與廣南西路的交通,天柱軍駐扎在廣南西路,威懾大理國。若有戰事,盡快支援。”

  晁蓋開始分兵,部隊總駐扎在一處,就如同綿羊老啃同一塊草地,遲早把當地吃窮了。

  “得令!”

  石寶躬身道。

  “解煩軍帶領五萬越軍俘虜,負責拓寬建造從邕州至衡陽長沙一線的道路。並對沿線山賊土匪進行剿滅。”

  之前急於南下,對那些山溝裡的匪徒們並沒有理會,現在騰出手來,絕不能再允許這些家夥危害路上行人的安全。

  “得令!”

  王寅現在手中兵力多了,未來也有盼頭了,精氣神也上來了。

  “雲夢衛帶領五萬越軍俘虜,

配合李俊南海水軍,建設欽州、防城、北海三處海港,並建設一條欽州-廣寧-下龍-海防的陸地道路,欽州城建設水泥和火藥工坊,炸石開山,遇水搭橋,務必要在兩年內將這條陸地通道打通,這樣麒麟軍才能與漢境完全連成一塊,徹底站穩腳跟。”  只靠海運,總歸有些不靠譜,不利於將來移民的遷徙。

  “神策、武威、千牛、射聲四軍暫時休整。”

  這四支部隊立功甚多,早就該滿編修整了。但擴充的兵源,還需稍等。

  “得令!”

  曲端、吳玠、劉法、王進躬身領命。

  在晁蓋整備各軍時,大越國被華夏攻破,割地賠款的消息傳遍周邊幾國,引起了他們的震動。

  佔婆、高棉、大越三個國家經常互相攻伐,但他們都名義上都向大宋進行過上貢稱臣。佔婆和高棉聽聞華夏以“大宋屬國乃我仇敵”的理由入侵,立刻反應過來,如今大宋這條船已經破了,得重新找艘新船搭上。

  於是,兩國紛紛派遣使者到邕州前來朝貢。

  晁蓋倒也來者不拒,貢品收下,口頭勉勵一番,就將他們趕走了。這倒讓佔婆和高棉使者面面相覷,不應該回饋我們大量金銀、絲綢、瓷器麽?

  “沒有回禮的國度,可是會被梵天神王詛咒的!”

  佔婆和高棉都是梵語國度,沒佔到便宜,怏怏不樂。

  晁蓋對這些國度並不感冒,遲早都是被征服的地方,有什麽好在意的。而且,花錢買面子的事情他也懶得做。

  之後趕來的是大理國使者。

  大理是儒家漢語國度,全國人口三百多萬,兵力十萬余。但曾被大宋在1017年和1086年兩次攻破大理國都,其實都是大理主動退讓,均未發生過激烈戰鬥。而大理國也用這種以柔克剛,遁入大山的策略,保存了實力,保護了國祚。一直到1247年,才被蒙古徹底攻滅。

  大理國秉持著不與大國相爭的策略,後來成為了大宋重要的貿易夥伴。大理產滇馬,是大宋重要的戰馬來源地。大理國蘊含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銅、鐵成為了北宋大量進行收購的重要特產品。大理國的冶鐵製造業也很發達,非常善於打造質地精良、異常鋒利的刀劍等武器,這些也成為了北宋方面大量采購的產品。

  可以說,與大宋接壤的大理國,是大宋南方最重要的藩屬國。但大理國心裡也很糾結,大宋強大了,他們害怕大宋入侵。大宋衰弱了,害怕大宋保護不了他們。

  尤其是杜壆的天柱軍駐扎在大理國邊境之後,大理國主段和譽立刻向大宋發出求助文書,但卻如石沉大海。

  苦苦等了四個月,沒有等到大宋援軍,卻等到了華夏軍團南下攻破大越國都,讓其割地賠款的消息。這可讓大理國上下又不淡定了。

  大理和大越即是鄰居,也是對手,雙方實力半斤八兩。大越如此乾脆的跪了,他們大理能好到哪裡去?難道華夏攻來之後,依然棄城而逃,進入十萬大山中躲避麽?

  經過大理群臣一番討論,既然大宋靠不住,乾脆改投華夏吧。這才有了大理使者前來納貢的一幕。

  晁蓋目前尚無滅亡大理的計劃,因為現在南方人口太少,地廣人稀,諾大的廣南西路,卻只有120萬人口;夔州路只有人口124萬;廣南東路也只有290萬人口。其中漢人不足一半,這便是戰爭潛力和經濟發展潛力不足。

  再加上已經拿下交趾數州作為南方移民和軍功授田的封地。攻破大理的需求不大,而且佔領之後又要與吐蕃、高棉、蒲甘王國接壤,邊境線增加,戍守部隊又要增加。

  倒不如先留著大理國作為一個緩衝區。

  所以,晁蓋欣然接納了大理國的朝貢,並建議在邊境重開榷場,繼續開展貿易。滇馬雖然矮小,但是耐力好,適合南方丘陵地區翻山越嶺。而且大理國的銅、鐵、糧食,華夏也很需要。

  確定好一些細節之後,大理使者滿載而歸。

  之後,原本向大宋上貢的各羈縻州南蠻首領,也開始改弦易幟,紛紛前來拜見上貢。當年大宋派狄青和郭逵兩次南下,讓各南蠻首領見識到大宋的強大,老實了許多年。現在華夏拿大越國開刀,再次展現武力,讓諸蠻意識到,大宋沒了,華夏依然強盛。

  對於國內這些羈縻州,晁蓋則要高冷的多,並沒有親自接見,只是賞賜了不少財物。先穩住他們,再徐徐圖之。

  所謂的羈縻州,就是承認某些南蠻部落對該州的統治權,而該部落付出的,僅僅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進貢和口頭臣服。

  羈縻州策略,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方面是可以用非常小的代價和管理成本,快速實現對外擴張。最著名的例子,北熊從一個小小公國,不到三百多年時間,竟然成為橫跨歐亞的世界第一大國,用的就是羈縻之策,甚至至今仍在使用。

  弊端就是,羈縻州自主性太強,既無法提供賦稅,也無法提供兵源,如果無法同化,還會成為埋在自己體內的巨大隱患。

  就拿目前西南的三百羈縻州來說,一百五十余萬不交稅,不參軍,不服勞役,自主性還很強的南蠻諸部,對晁蓋穩固南方的策略非常不利。

  封建時代,如何處理這些隱藏在群山之中的南蠻部落,一直沒有一個好的策略。

  唐宋實行羈縻之策,但南蠻叛亂從未停止過。

  蒙元實行土司制度,任命南蠻為主官,世襲罔替,以壓製該境內的漢人。土司們日子過得很逍遙,但漢人很苦逼。

  明朝同樣實行土司制度,不但世襲罔替,還給土司發俸祿,任命正經官職,以為給他們一張任命文書,就可以讓這些土司欣然跟隨。但當這些土司做大之後,仍然叛亂不休。永樂大帝試著推行改土歸流,可推行困難,半途而廢。

  清朝在康熙四十年繼續實行改土歸流,不再讓部落頭人世襲罔替,而是由官府流官治理,並鼓勵部落百姓下山耕種,這才算是慢慢趨於穩定。但後來的大小金川之戰,則讓改土歸流名存實亡,一直到清朝國滅,封建時代結束,地方頭人們的勢力依然非常強大。

  總的來說,改土歸流是一條明路,這也是晁蓋準備采用的策略。而這種關系到國家發展方向,甚至一個操作不好就會導致叛亂四起的決策,吳用還擔當不起,只能由晁蓋來提出,並強力推動。

  天啟三年,五月初一。

  經過多方揣摩,制定了詳細計劃,並從開封抽調大量官員南下。晁蓋準備實行改土歸流的改革。

  第一步:招兵。

  晁蓋向羈縻州各南蠻部落下達征兵令,總計征調新兵十萬。

  每名蠻族新兵的家屬可以預先獲得500斤糧食、10貫銅錢的獎勵,還有50畝土地的租賃權,十年內不收租金。由官府統一組織,劃定土地,集中安置耕種。

  蠻族新兵立功後獲得戰功,另有封地賞賜。

  這則招兵令很快以正式公文的形式通傳各羈縻州,引起了各南蠻部落首領的不滿,因為這些首領把部落成員都當成了自家的私有財產,以“蠻不出境、漢不入峒”來約束部落成員的流動性。

  整個南方羈縻州300多個,南蠻諸部人口不過才150余萬。一下抽調十萬青壯去從軍,這幾乎把南蠻諸部的青壯力量抽調一空啊。

  所以消息傳開之後,部落首領不同意,甚至各種阻撓。

  但那些普通部落成員卻很意動。只要參軍,就能預先獲得500斤糧食、10貫銅錢的獎勵。竟然還有這種好事?

  500斤糧食,省點吃可以讓一家吃半年了,還有10貫錢,許多部落家庭一輩子未必能攢10貫銅錢,有錢也得貢獻給部落首領。

  現在的南蠻部落,不是原始社會平均分配的部落,而是殘酷的奴隸製部落。普通部眾,過的悲慘,與首領的奴隸們沒有太大區別,無非稍微有點自由罷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部落民眾知道農耕的重要性,單靠漁獵已經很難填飽肚子。如果有50畝土地,十年內不收租金,那以後天天吃飽的日子不就來了嗎?

  但是首領們卻開始互相串聯,上貢稱臣可以,讓我的部眾去給你當兵,不行!

  招兵令發出去半個月,應征人員寥寥,來應征的連三百人都不到。

  晁蓋卻哈哈一笑,都在預料之中。

  這第一步招兵的目的,就是要把南蠻部落與漢民的矛盾,轉化為部落首領與普通部眾的階級矛盾。

  部落首領是奴隸主,他們想要把所有部眾都控制在自己手中;而普通部眾是平民甚至是奴隸,他們想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雙方利益發生衝突,矛盾也就產生了。

  晁蓋需要做的就是挑起火星,再添把柴。

  既然只有三百人來應征,那就先給這三百人兌現承諾。糧食、銅錢、田地都準備好,大方的奉送,高調的宣傳。並向部落索要這些三百新兵的家屬。

  這其中,並非一番風順。有些新兵回部落去接家人,卻被首領扣留。有的糧食、銅錢被搶奪,毆打。

  如果沒有晁蓋的介入,首領們自然可以輕易鎮壓部眾的反抗。

  但恰好,晁蓋手中握有強大的軍團。

  “既然拿了我的錢糧,便是我華夏士兵。膽敢扣留、搶奪、毆打我華夏士兵,便是對我華夏挑釁。當誅!神策、武威、千牛、射聲四軍,分散進攻,將冒犯我軍的罪人誅殺,提他們首領腦袋來見我!”

  晁蓋派兵譴將,就是要殺雞儆猴。

  不到半個月,各軍紛紛報捷,十幾個部落首領的首級用生石灰醃製,送到邕州行宮。

  被攻破的部落青壯參軍意願大增,參軍人數擴張到三千余人。晁蓋也不小氣,繼續錢、糧、土地向外分撥。一座座集體農莊建設出來,采用漢六蠻四的格局進行組建,由漢民教導蠻民耕種。

  華夏軍團的殺戮,讓許多羈縻州的首領心生忌憚,不敢再去阻撓。但在偏遠之地,仍有一些首領仗著地利不肯就范。

  神策、武威、千牛、射聲四軍不斷吸納蠻兵進入隊伍,以老帶新,越打越強,部隊人數越來越多,對不聽王命的部落狠下殺手。部隊中大量的蠻兵熟悉西南山地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歷經三個月,到八月初五,征兵十萬的目標已經達成,四大軍團各個滿編,積累了大量山地作戰經驗。

  原本300羈縻州,如今只剩下232個。被攻滅的羈縻州,直接按照正州模式由官府進行管理。

  之後,進行羈縻州改革第二步:授官。

  原本大宋的羈縻州,大宋並不直接管轄,只是給予祿米,偶爾也會授予表現出色的部落首領一些官職,卻不是常態。

  晁蓋卻準備給這些部落首領統統授予官職。

  百人部落首領,授予百戶之職,每月俸祿5貫、米5石。

  千人部落首領,授予千戶之職,每月俸祿10貫,米10石。

  五千人部落首領,授予巡檢之職,每月俸祿20貫, 米20石。

  羈縻州設置文官府衙,設宣慰使一人,官職五品;通判一人,官居六品;遊擊一人,官居七品,統兵五百。協調各部落之間糾紛。

  各部落百戶、千戶、巡檢之職不可世襲,需能者上位,三年一更換,由各部眾投壺選舉產生。非選舉年首領亡故者,由宣慰使直接任命。

  剩下的232個羈縻州聽聞有俸祿可拿,還滿心歡喜。但聽到不能世襲,還得三年一換,立刻不滿起來。

  但礙於之前神策、武威、千牛、射聲四大軍團攻城破寨的殺戮,一下子滅了68個羈縻州,他們也不敢很明顯的表現出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手腕的首領,就開始琢磨如何讓自己能夠連任,並有意識的消滅、壓製競爭對手。

  而野心之輩,則盯住了“非選舉年首領亡故者,由宣慰使直接任命”之條規則,既然我選舉爭不過你,但可以在非選舉年讓你喪命!只要跟宣慰使打好關系,自己依然可以上位。

  而這也是晁蓋第二步策略的內涵所在:你可能會賺,但我決不會輸。只要還在我制定的規則裡玩,這些部落就會陷入內鬥,而把希望看向文官府衙的調停。

  再加上各羈縻州五百軍力威懾,羈縻州的文官府衙就能站穩腳跟。

  一旦文官府衙站穩腳跟,就可以實行第三步:教學。

  漢家先進的文化體系,是南蠻各部絕對難以匹敵的。先進文化的傳播,代表著文明進步與美好生活。經過十五年教化,一代人的時間,羈縻州就可以放心進行正州管理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