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天命水滸》第289章:3步攻越
  自漢唐以來,大一統天朝經常吸納周邊藩外國家為自己的藩屬國,建立了一套成型的朝貢體系。

  但其實卵用沒有。

  當你強大的時候,周邊的藩屬國趴在你身上吸血;當你衰落的時候,他們的笑臉立刻消失,從腰間抽出彎刀。

  簡而言之,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擴展出去的影響力,開拓出來的藩屬國,原本是大好的材料原產地,和商品傾銷地。但天朝卻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無非是執行嚴格與寬松的區別,重農抑商的國策從未改變。

  無論陸地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漢商都被嚴格控制,走出去的機會,遠小於胡商抵達天朝的機會。

  這也就造成了天朝盛世時萬國來朝的虛假繁榮,實際上藩屬國作用有限。

  就比如大宋,名義上的藩屬國有三個,一是高麗,二是西夏,三是交趾。高麗就不說了,跟大宋根本不接壤,還認遼國為父,妥妥的二五仔;西夏同樣,跟大宋打了上百年,還年年向大宋索要歲幣;交趾也是如此,侵佔邊境不說,打輸了還能得到大宋割讓的領土。

  但,封建時代的天朝就是如此,除了內部戰爭是爭奪利益之外,對外戰爭,往往就是為了面子之爭,打輸了割讓領土,打贏了讓對方口頭認個錯就好。

  可晁蓋不願這樣慣著對方。

  東南半島目前形勢是五國爭霸,大理(雲南)、交趾(北越)、佔婆(南越)、高棉(柬埔寨)、蒲甘(緬甸)。

  目前最強大的國家是高棉,也被稱為真臘或吳哥王國,後世的泰國、老撾目前還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交趾,目前是李朝當政,已經改名叫大越國。

  因為交趾,是自漢唐以來,中華的固有直轄領土稱呼。但目前的大越卻想與中華做一個切割,獨立而出,隻願做名義上的藩屬國。

  目前的大越國主正是1075年發動三路征宋的李乾德,號為仁宗。

  對於大越,李乾德是開疆擴土的英雄。對於中華,則是帶有二十萬血債的叛逆。

  按照歷史記載,他當了五十五年皇帝,目前還有八年壽命。大宋能容他,晁蓋卻無法容他繼續逍遙,更不會讓他得個“孝慈聖神文武皇帝”的諡號壽終正寢。

  但要討伐大越國,卻不能怒而興兵,要先做好許多準備工作。

  歷史上鼎盛時期的元朝、明朝、清朝都曾試圖收復交趾這片中華故土,卻都是先勝而後敗,最後只能保持一個名義上的藩屬關系,原因就在於交趾這裡獨特的地理環境對北方軍隊太不友好。

  先是交趾北部的叢山峻嶺,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將北方大陸的軍隊阻擋在山外,不便的交通,更是會造成後勤補給嚴重困難。

  大越國內的民眾,除了一小部分華族,大都是越族,這些人多住在高山、丘陵、高原之上,善於遊擊。一旦拉長戰線,就很容易被他們截斷後勤。

  而且交趾濕熱多雨,瘴氣叢生,讓不適應氣候的北方軍隊很容易感染瘟疫。

  這也就是為什麽前期很容易打勝仗,但是拖延時間一長,後勤出現問題,士兵又得瘟疫,就要打敗仗的原因。

  元朝、明朝、清朝向世人展現了從北方陸地進攻交趾的失敗案例,但後世的法國殖民者卻向世人展現了從南方海上攻入並殖民交趾的成功案例。

  法國在1858年-1883年,通過三次侵略戰爭,最終殖民成功。

  第一次入侵,先通過堅船利炮,在沿岸平原地帶佔據一些地盤,建立大量碉堡據點。逼迫大越割地賠款,慢慢放血。同時通過傳教,培養大量越奸。

  第二次入侵,將大越攔腰截斷,並逐漸吞並被截斷的南越。

  第三次入侵,內外勾結,一舉吞並剩下的一半大越領土,完成全面殖民。

  法國在萬裡之外,都可以通過這三步,將大越完全拿下。晁蓋如今有七千萬人口,領土接壤,這麽大的優勢,照葫蘆畫瓢總能成吧?

  不過需要多點耐心罷了。

  而這其中一個關鍵的點,就是水軍。

  天啟三年,二月二十日。

  早已得到軍令的混江龍李俊,副將聞人世崇、劉黑虎、祖虯率領金陵水軍南下,抵達廣州。

  而一直鎮守梁山水泊的水軍統領劉夢龍則率領船隊回到金陵,巡防長江口岸和福建沿海一帶,打擊海盜。

  二月二十五日。

  李俊率領一萬五千水軍,兩百艘兩千石大船抵達欽州,這邊有欽州、北海、防城三座良港,正好可以讓李俊的水軍駐扎修整。

  三月初三。歌圩節。

  晁蓋在邕州(南寧)誓師,南下討伐大越。

  兵分兩路:

  一路走陸路,由晁蓋親自統領神策、武威兩軍和解煩、雲夢兩營三萬多人,過北部大山,經涼山、右隴、北寧,進攻河內。

  一路走水路,由盧俊義統領,率領麒麟、千牛、射聲三部六萬余人,進攻大越沿海的海防城,建立據點。

  三月初七。

  兩百艘兩千石大船,可以一次性運送三萬兵馬和相關物資。盧俊義率領麒麟軍率先抵達海防城,低矮的小城,破舊的碼頭,迷茫的大越百姓還沒搞清楚狀況,麒麟軍便從大船上丟下小船,快速登岸。

  等城內守衛和官員反應過來時,麒麟軍先鋒已經抵達城下,曹成、牛皋領兵殺入城內,不到半日,就將這座沿海小城完全控制。

  “從船上卸下物資。並組織百姓擴建碼頭,修補、加高城牆,準備長期駐守。”

  盧俊義進入城內,大聲下令。

  按照晁蓋的計劃,這座城池需要作為一個橋頭堡,牢牢的釘在這裡,緊緊吸引住大越國的目光。同樣,可能也將面臨大越國舉國征伐。盧俊義就需要以逸待勞,吸引,並消滅前來的越國兵力。

  而李俊的水軍則是繼續往返欽州與海防城之間,繼續運送千牛、射聲兩軍與其他物資前來。

  至於大越的水軍,不提也罷,一些只能在內陸河流內行駛的小舢板罷了,根本對李俊的水軍構不成威脅,更不可能封鎖住海防城的港口。

  如此一來,可以源源不斷獲得物資的盧俊義,就能從容應對大越國圍攻,消耗他們的有生力量。

  大越國都,升龍城。

  大越國內有四分之三的土地是山川、高原、丘陵,只有四分之一是平地,而且非常分散、零碎。唯有北方的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溝渠縱橫,灌溉發達,是大越北方難得的平原地帶,整體面積約有1.5萬平方公裡。

  有平原,才能有農耕,才能形成大量人員聚集,才能形成市鎮。而升龍城,也就是後世的河內城,便是在這處河口三角洲中發展而來。

  升龍城距離海防城只有兩百多裡,在快馬加急的通傳之下,第二天,仁宗李乾德就得知了海防城丟失的消息,於是立刻召集眾臣前來議事。

  大越國雖然千方百計的自立,但政治制度卻是效仿唐宋。文字用的還是漢文。官員大都會說漢話。

  “可惡,難道是佔婆人渡海而來?”

  尚書張伯玉怒道。

  “非也。據信上所言,敵方乘巨大樓船而來,遮蔽海面,飄揚旗幟一面是白色麒麟,一面是鬥大的盧字。佔婆人絕無此等水師。而且,佔婆將領多為刹帝利,姓名用梵語書寫,未曾聽聞有盧姓大將。”

  都統劉慶覃搖頭不解道。

  “佔婆人之前多次乘船出海,向大宋納貢,莫非得了宋人相助?”

  殿帥楊英珥試問道。

  “很有可能。數十年前,宋人入侵,便是佔婆與宋人勾結,背後攻打我大越,這才讓我首尾難顧,吃了敗仗。”

  仁宗李乾德點頭道:“無論敵人是誰,佔我城池,殺我子民,天理不容。我必出兵剿滅之!即刻出動禁軍五萬,地方兵馬十萬,前往海防城,拿下敵人頭顱來見我!”

  “遵命!”

  眾臣領命。

  三月二十日。

  李乾德正在宮內與自己的弟弟李崇賢敘談。

  李乾德七歲即位,當年侵宋之戰被郭逵打敗,富良江之戰受傷後得了隱疾,現在已經五十三歲,卻沒有子嗣。所以他想要過繼弟弟家的一個兒子給自己,作為太子來培養。

  兩人正在商談間,突然有人前來稟報,都統劉慶覃求見。

  李乾德忍下不悅,宣劉慶覃進來。

  劉慶覃剛一進門就跪地大哭道:“陛下,我五萬禁軍,十萬地方兵馬圍攻海防城,卻不料城內衝出二十萬大軍,我方措手不及,損兵折將,如今已敗退興安城矣。”

  盧俊義哪兒來的二十萬大軍。但劉慶覃為了掩蓋自己的失敗,只能拚命擴大敵人的數量了。

  “什麽?二十萬大軍?!”

  李乾德真是被嚇住了。目前整個大越才四百萬人口,也只有六萬禁軍,還有十余萬民兵性質的地方兵馬。自己這次東征,可以說舉全國之力了,竟然還遭到了如此失敗。

  而且,二十萬大軍,這絕不是一般勢力可以拿出來的數量,難道大宋真的參戰了?

  “可是大宋參戰了?”

  皇弟李崇賢也不禁驚慌道。四十多年前的富良江之戰,讓他印象深刻。

  “以微臣觀察,那些人正是宋人。鐵甲、強弩、數不清的鋼槍、像山一樣的戰艦,都是宋人的象征。”

  劉慶覃信誓旦旦道。

  “豈有此理。之前聽聞大宋內亂,我還有心北上派兵相助,現在宋人卻無故征伐我國,簡直有違聖賢之道。”

  李乾德又驚又怒的罵道。越人尊崇儒家,立孔廟,行科舉,處處以禮儀標榜。

  但宋軍參加由不得他不驚慌,大宋可是號稱有八十萬禁軍的強大國家,若是真的打過來,實在難以抵擋。

  “皇兄,宋人船堅刀利,我們正面對敵難以取勝。不如利用山川河流,層層阻敵!並派使者前去責問,為我軍布防拖延時間。而且宋人二十萬大軍南下,所需後勤物資必巨,拖延時間越長,其損耗越大,對我方有利。”

  李崇賢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妙計!”

  李乾德在位這麽多年,經歷過諸多大事,度過最初的慌亂之後,很快鎮定下來。一方面改變作戰策略,利用三角洲平原地帶河溝縱橫的條件,層層布防。一方面向海防城派出使者。

  三月二十五日。

  派出的使者還沒回來,卻從北方傳來消息,又有一支宋軍一路翻山越嶺,攻城破寨,向升龍城而來。

  李乾德手中兵力幾乎都派去東面防備海防城,哪兒還有兵力去堵截北方山中衝出來的宋軍。

  三月二十七日。

  晁蓋率領神策、武威、解煩、雲夢四部衝破阻礙,抵達了升龍城下。

  僅有一萬禁軍守衛城池,讓李乾德很沒有安全感。頻頻下令在東方布防的兵馬回援京師。

  晁蓋也不急於攻城,利用圍點打援的方法,逐一消滅來援的越軍。

  越軍之所以難纏,就在於他們可以利用山川地形打遊擊,歷史上元朝、明朝、清朝幾次征越,都是被越軍的遊擊戰術所拖垮。

  正所謂,攻敵必救,守株待兔。晁蓋現在不用費力去主動尋找敵人,只要圍住升龍城,待敵人自投羅網即可。

  海防城內的盧俊義也得到傳信,留李俊防守海防,自己率領六萬大軍加強攻擊,一路平推,向升龍城而來,速度不快,反而是不斷將俘虜士兵和沿路居民遷移到海防城內,作為勞動力參與城池擴建。

  四月初八。

  晁蓋和盧俊義在升龍城下會師。

  此時,大越國的有生兵力已經損耗殆盡,十幾萬青壯丟失,讓他們至少十年內緩不過勁兒來。

  之後就要給這次征越做一個結尾了。

  大軍攻城,不到兩日,城池殘破,最後一支萬人禁軍被消滅,華夏大軍入城。

  大越國眾人這才明白,與自己作戰的,乃是替代大宋的華夏帝國。

  “天啟陛下,我大越乃是華夏藩屬,華夏乃禮儀之邦,為何無故討伐我大越?”

  被俘跪在地上的李乾德抗辯道。

  晁蓋笑道:“你臣服的乃是大宋,大宋與我乃是仇敵。我討伐仇敵的藩屬,有何不可?”

  “我大越亦可臣服華夏,請陛下開恩。”

  “晚了。”

  晁蓋擺了擺手,李乾德欠下二十萬血債,只有以死抵帳。

  但要想全面佔領大越,卻急不得。華夏兵團入越以來,已經一個月,雖然有晁蓋後勤補給,但仍有許多士兵因為水土不服、感染瘟疫等原因出現病症。隨著天氣越發炎熱,繼續呆在這裡,士兵戰力將繼續下降。所以需要盡快抽身而去。

  斬殺李乾德之後,晁蓋重新任命皇弟李崇賢的小兒子,年僅三歲的李陽煥為大越國王。李崇賢為攝政。

  正所謂君少國疑,歷史上大越國正是從年少的李陽煥繼位,李崇賢成為太上皇開始,朝綱混亂,地方軍閥四起,開始走向下坡路的。

  晁蓋不過是順勢推上一把。

  之後,李陽煥代表大越國向華夏稱臣,簽定《升龍條約》。

  一、大越為子,華夏為父,大越年年進貢歲幣白銀十萬兩、稻米十萬石。

  二、大越割讓海防城、下龍城、廣寧城給華夏。

  三、大越賠償華夏出征軍費一百萬兩白銀、稻米三十萬石。

  四、大越允許華夏天道教在全境傳播,不得有任何阻撓。

  五、華夏對大越負有安全責任,有義務出兵鎮壓大越國內叛亂及外敵入侵,相關軍費由大越國負責。

  六、以上解釋權歸華夏所有。

  條約簽定,這才代表著攻越三步中的第一步落下帷幕:扎下釘子、消耗其國力、培養越奸,靜待數年後再進行第二步。

  此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戰略定力。

  “俊義,你的功勳已經足夠封賞列侯。我給你兩個選擇,一是安南侯,封地在海防城外。二是鎮北侯,封地在蒙古漠北之地。你選哪一個?”

  班師回朝之前,例行封賞眾臣,晁蓋向盧俊義提供了這兩個選擇。

  作為林衝之後,第二位裂土封疆的大將,盧俊義不禁也思考了一下。

  封地選在安南的好處是,這裡地處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種植稻米一年三熟都不成問題。不好的一點是,他身為北方人,不太適應南方氣候;

  封地選在漠北的好處是,那裡有廣闊的漠北草原,適合北方漢子騎馬馳騁的性格。不好的一點是,那裡有些貧瘠,除了放牧,收入很有限。

  最後琢磨一番之後,盧俊義還是選擇了安南侯的封號。自從妻子背叛,盧俊義一直沒有再婚,處於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在哪兒安家都一樣。既然有了封地,正好可以娶親,開枝散葉。

  計議已定,盧俊義便率領麒麟軍繼續在海防城駐守,晁蓋則帶著滿滿的收獲,返回漢土。

  既然在交趾打下了一塊地盤,南方土地改革時,長江以南的漢民,就可以向交趾遷徙,不必再前往東北關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