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天命水滸》第219章:東京城外
  晁蓋進入開封城,標志著梁山勢力發展到了新階段。

  從地方軍閥,開始向封建王朝轉化。

  這時候處理問題的方式跟以前要有所不同。比如,處理鄭居中這種人。

  如果還是地方軍閥時期,晁蓋對付這種投機份子的手段要嚴酷的多。

  但現在要建立封建王朝,就得“留一線”了。

  如果鄭居中這次投誠,結果下場淒慘。那下次再碰上這事,原本的懦弱文人,可能也要魚死網破。

  政治上一定要有退出機制,有人不想玩了,得讓他相信自己能安穩退場,讓他解甲歸田、安然歸隱。

  如果他覺得自己一旦讓步就會被清算,身死族滅,那他肯定會選擇權力還在的時候拚一把,反正結局不會再壞了。

  ........

  總而言之,從進入開封城開始,晁蓋就要考慮將來宋庭大批官員的去留問題了,可以殺,可以關,可以用,但最重要的還是可以退!

  這次鄭居中在賭,他後背的一群跟隨者同樣在觀望。

  他後背的主要勢力便是開封的坐地虎鄭家和王家。

  鄭家發跡於宋初的太尉鄭戩,當下家主鄭紳是太子少師知開封府儀同三司,女兒顯肅皇后鄭氏剛被封後,但因為兒子趙檉早夭,基本失去了未來。

  王家發跡於五代,榮國公王永,魏國公王摯,漢國公王凖,一直到郇國公王珪娶鄭戩之女,從此鄭、王兩家聯姻,結成同盟。

  王珪在擔任宰相的十六年中,與蔡京、蔡確兄弟結下了仇怨。王珪下台後,蔡京瘋狂報復打壓王家,王珪的長女嫁給了李恪非,蔡京就把李恪非一家趕出了京城。王珪的三女嫁給了鄭居中,蔡京就以鄭居中是外戚為由閑置。

  直到1111年,鄭氏被封為皇后,蔡京才不得不消停下來。

  鄭居中是鄭紳的親侄子,是當今皇后的堂兄,是王珪的女婿。也就成了鄭、王兩家的紐帶和代言人。可能是鄭、王兩家在開封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尾大不掉,所以才沒跟隨徽宗西遷。甚至不惜冒險獻城,以求兩家富貴。

  品德可恥,但行為可嘉。否則誰還這麽積極的開城投降呢?

  只是可惜了張所、李綱這兩個愣頭青,一臉蒙蔽的被關進監牢,現在都沒反過味兒來。

  晁蓋在一眾文臣武將、精銳兵馬擁護下,進行了一場浩大的入城儀式,京城十幾萬百姓湧上街頭圍觀,瞻仰晁蓋的英姿,觀看梁山兵馬的雄壯,在聽到晁蓋許諾免除京城百姓兩年一切賦稅之後,更是爆發了衝天的歡呼聲。

  一場入城儀式,讓晁蓋又增加了十萬天命值。

  入城儀式結束,晁蓋讓吳用等人搬進蔡京的太師府作為丞相府辦公駐地。

  “獻城者有賞,頑抗者當殺,搗亂者勞改,歡迎者安撫,貧困者救濟”

  晁蓋給吳用說了五點要求,然後就任由他去處置,就當做是吳用成立丞相府的一大考驗吧。這次打草驚蛇,從西遷隊伍中獲得騾馬兩萬余,錢財600萬貫,一並交給吳用調度。

  “遵命!”

  吳用鬥志滿滿的準備大乾一場。獨龍崗太小,登州太偏,只有像東京汴梁城這樣的天下中心才夠施展自己的才華啊!

  之後,晁蓋站在開封皇宮之前躊躇了一會兒,轉身離開。

  “回城外軍營。”

  晁蓋調轉馬頭便走。

  “啊?天王,為何不去皇宮安歇啊?”

  扈三娘詫異道。

  劉慧娘在身後若有所思,魯達、劉唐這樣的武將不以為意,花榮、張清對望一眼,似乎明白了什麽。

  “我未稱帝,住什麽皇宮,走吧,回軍營,再去城外視察一下開封周邊受災情況。”

  晁蓋來時輝煌,去時匆匆。

  他注重實乾,不在乎什麽虛名,但也不想留下什麽惡名,如果自己真的入住皇宮,恐怕用不了多久,自己“夜宿皇宮,夜夜新郎,上到六十歲老婦,下到十四歲少女,皆不放過”的傳言就要滿天飛了。

  不要高看京城閑人的無聊程度啊。

  而且,晁蓋確實很擔心城外的情況。

  大水淹開封,周邊數縣顆粒無收,又耽誤了補種的農時,可以想見,明年秋收之前,京畿道的上百萬百姓都將陷入饑荒之中。

  尤其是看到一群群災民衣衫單薄,面黃肌瘦的擁簇在城外殘喘求生,晁蓋更沒有心思去住什麽皇宮了。

  “設粥棚,救濟百姓!”

  晁蓋從備用的15萬天命值中再拿出10萬點,兌換了20萬石粗糧,先開粥棚再談其他。

  以工代賑,也得讓大家吃兩頓飽飯之後再說。

  吳用有了糧食支持,迅速開始賑濟災民。

  “天王開粥棚啦!”

  “謝天謝地,終於讓我們等到了天王前來!”

  “救苦救難的天道之子啊,請接受您虔誠信徒的跪拜吧!”

  “我早就發現了,晁天王的容貌跟兩年前的仙師一頁書一模一樣,這說明什麽?說明天道也給過趙官家機會,派了化身下凡點撥於他。奈何趙官家反手把佛寶獻給了大遼,自然就失去了天道青睞,隻專寵晁天王啦!”

  ........

  粥棚一開,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天命值蹭蹭上漲。

  在崇道氛圍濃厚的中原,梁山宣傳的“天道教”傳播的異常順利。感覺就像是徽宗和林靈素動用全國之力宣傳道教,建設了眾多道宮,結果被晁蓋鳩佔鵲巢,無縫銜接的給繼承了過來。

  晁蓋天道之子的名聲也成了眾望所歸。

  “謝謝老爺,您真是個大好人。”

  施粥現場,有個小孩拉著弟弟,兩人捧著破碗領到稠粥之後,用小木棍扒拉著吃,看到晁蓋等人騎馬過來,急忙放下飯碗,拉著弟弟向晁蓋等人磕頭。

  其他災民見狀也都磕頭謝恩。

  “嗯!”

  晁蓋眼睛一掃,先看了看他們的碗,見裡面的粥都還算粘稠,這才點了點頭。

  但看到災民住的地方,有的住在窩棚裡,有的住在被衝毀的殘垣斷壁間,汙水橫流,臭氣熏天。已經入冬,但還是有許多人衣衫單薄,還有一些小孩光著屁股在街上亂跑。

  “這麽下去,疾病與寒冬就能要了他們一半人的命!”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在後世乃是常識,但在這個大宋,即便有識之士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因為人微言輕,無能為力。

  “傳令京東東路、西路108座紡織廠趕工50萬件冬衣。”

  “傳令石灰廠盡快調撥3000噸石灰抵京。”

  “傳令醫藥部主持滅疫事物。所需資金、物品優先調撥。”

  “傳令梁山書院抽調1000學子,趕來支援。”

  晁蓋說完,劉慧娘奮筆疾書,將命令形成文字,經晁蓋過目後,傳給吳用實行。

  “一場天災人禍,出現了這麽多孤兒,即便他們熬過了冬天,以後怎麽辦呢?”

  扈三娘也動了惻隱之心。

  “天王不如效仿漢武帝,重組羽林軍?”

  劉慧娘小聲建議道。

  “羽林軍嗎?

  晁蓋當然知道這個典故,當年,漢武帝將戰爭孤兒和百姓遺孤編入建章營騎,從小教授五兵,這些孤兒從小在軍中長大,經過多年嚴格而刻苦的軍事訓練,最終成為大漢忠心耿耿的戰士,成為鎮壓天下、征服四夷的威武雄師!

  “為國羽翼,其盛如林”,建章營騎也因此更名為羽林騎軍。

  “可以,這也是一種出路。”

  宋朝有為貧窮困苦的病人免費看病的安濟坊;有為救濟孤兒的慈幼局。

  但問題是,他們就像某十字一樣,很多人知道有這個機構, 但真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就是找不到他。

  歸根結底還是不作為。貪官汙吏們連打仗的軍需都敢貪,何況安濟坊和慈幼局的經費呢?

  “巾幗營負責召集孤兒,統一送往梁山安置,減輕這裡人口壓力。等羽林軍組建之後再從中挑選孤兒。”

  之所以將羽林軍建在梁山,一是要減少東京人數,減少城市壓力;二是關系到以後梁山的定位。

  梁山水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無法作為首都。所以晁蓋給它的定位就是精神聖地,以後的新兵訓練必須要在梁山洗禮才行,人不能忘本啊。

  新組建的羽林軍相當於一個少年軍校,不能作為即戰力,所以晁蓋琢磨一番之後決定邀請天字第一號教師周侗擔任主將,再給他配一些梁山文員的學子教授孩子們學問,再配一些受傷退伍的將校傳授五兵。這框架不就建起來了麽?

  “我這就去做!”

  扈三娘得了新任務,興衝衝的去召集自己巾幗營的手下們開會商議。

  看著她離去,晁蓋欣慰一笑,扈三娘雖然有時候莽撞、蠻乾,又有點二,但是真做起事來,卻是雷厲風行,一絲不苟。孤兒的事交給他不會有錯。

  “慧娘,替我給周侗老爺子寫封信,述說我建立羽林軍的想法,邀請他來擔任主將。哦,對了,讓他把自己那幾個小徒弟也都帶上,那小嶽飛可是個好苗子,先到羽林軍培養幾年吧。”

  有了劉慧娘這個秘書官,晁蓋是越來越懶的動手了,隨口吩咐道。

  “是。”

  劉慧娘手中的羽毛筆奮筆疾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