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場景、劇情及歷史出處 下
  第六節袁紹與何進的關系
  有讀者在小說留言,他問“何進又不久居深宮,怎麽會不知道袁紹下的命令?”在這違背常理的後面恐怕會有一個驚天大陰謀,那就是袁家在整個誅除宦官過程中的動作。
  中宮宦官鋌而走險,決定與何進魚死網破,是因為他們得知回到故鄉後,會被就地正法。這中間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BUG,宦官都知道的事情,為什麽何進會被蒙在鼓裡?
  通過歷史記載我們能夠知道這樣幾件事:其一,出身屠戶的何進在地方上幾乎沒有任何自己的勢力。其二,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其三,黨錮之禍,袁家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牽連。而在袁紹訓練殺手準備刺殺中宮宦官的過程中,中常侍趙忠竟然收到消息,然後通過袁隗去警告袁紹,不要胡來。
  這中間就很有問題,當宦官們得知袁紹有不軌的舉動後,竟然不將其告知劉宏,反而要通過袁隗去約束袁紹。另外,如此隱秘的事情宦官們是如何得知的。綜合來看,在袁家與宦官之間,一定有不為人知的聯系。這種聯系還關系的彼此的利益。否則根本無法解釋袁紹能夠瞞著何進去誅殺宦官,同時還讓宦官誤以為是何進要斬草除根。
  相關事件出處,《後漢書何進傳》: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後漢書袁紹傳》: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裴松之引《英雄記》在《三國志袁紹傳》做注:(袁)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遭母喪,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塚廬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紹叔父隗聞之,責數紹曰:“汝且破我家!“紹於是乃起應大將軍之命。
  第七節何進被殺袁家的動作
  在歷史記載當中,何進被殺的那一刻,袁紹的叔父袁隗以高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從歷史的記載來看,何進被殺,激怒了長安城內的漢軍,憤怒的士兵攻入皇宮,殺死了大量的宦官。
  但是這一切全部都是由袁家人在主導,何進被害,何進的部下群龍無首。袁術立即與何進的部曲吳匡開始攻擊宮門。袁隗與袁紹又立即矯詔殺掉了與宦官親近的樊陵、許相。緊接著袁紹又與何苗合兵一處,屯兵朱雀門下,捕殺了趙忠。接下來,更離譜的一幕出現了,袁紹叔侄開始宣稱“害死何進的是何苗”,何苗接著被殺。接管了何苗軍隊的袁紹隨即控制了整個皇城以及各級官署。
  如果說袁家臨危不亂,當機立斷。在何進被殺後作出了最正確的抉擇,那麽在董卓進京時的表現,又顯得優柔寡斷。這前後的反差未免過於巨大,我們有理由相信,何進之死本就是袁隗在幕後策劃的結果。袁家能夠如此從容的解決宦官,控制皇城,都是提前計劃好的。所以當董卓這個突發情況出現後,袁家徹底亂了陣腳。
  相關事件出處《後漢書何進傳》:英雄記曰:進部曲將吳匡、張璋,素所親幸,在外聞進被害,欲將兵入宮,宮合閉。袁術與匡共斫攻之,中黃門持兵守合。會日暮,術因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欲以脅出讓等。讓等入白太后,言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闥,因將太后、天子及陳留王,又劫省內官屬,從複道走北宮。複音福。尚書盧植執戈於閣道窗下,仰數段圭。段圭等懼,乃釋太后。太后投閣得免。
  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苗、紹乃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同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士吏能為報仇乎?”進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紹因進兵排宮,或上端門屋,以攻省內。
  第八節宦官集團與士大夫集團的恩怨
  黨錮之禍使得宦官集團與士大夫集團結下了解不開的仇恨。一方得勢必然會對另一方趕盡殺絕,皇權的交接必然會引發權力的變動。
  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在無法掌控局勢的時候,宦官集團與士大夫集團必然會再次爆發激烈的衝突。張讓等人最後的結局恰恰是這種衝突的表現。
  相關事件出處《後漢書何進傳》:張讓、段圭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谷門,奔小平津。谷門,洛城北當中門也。公卿並出平樂觀,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夜馳河上,王允遣河南中部掾閔貢隨植後。貢至,手劍斬數人,余皆投河而死。明日,公卿百官乃奉迎天子還宮,以貢為郎中,封都亭侯。
  《資治通鑒卷五十九》:張讓、段珪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谷門,夜,至小平津,六璽不自隨,公卿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至河上。貢厲聲質責讓等,且曰:“今不速死,吾將殺汝!“因手劍斬數人。讓等惶怖,叉手再拜,叩頭向帝辭曰:“臣等死,陛下自愛!“遂投河而死。
  第九節董卓掌控局勢的關鍵
  董卓進入洛陽的時候只有區區三千人,他能夠掌控局勢主要在於上來就鎮住了洛陽的公卿王侯。然後又吞並了何進、何苗的軍隊,最後通過呂布殺掉了丁原,把丁原的並州軍納入麾下。整個洛陽再也沒人能對抗董卓了。
  相關事件出處《後漢書董卓傳》:(董)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複至,洛中無知者。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並其眾,卓兵士大盛。
  第十節丁原的並州軍
  董卓在得到丁原的部眾後能夠壓製在洛陽經營多年的老袁家動彈不得。這是因為涼州軍事集團與並州軍事集團是當時漢朝兩支戰鬥力最強的軍隊。
  方詩銘先生在《論三國人物》是這樣描述並州軍事集團的:並州與涼州的士兵勇敢善戰,當時被稱為“並涼勁兵”。由於並、涼倆州邊鄰匈奴、西羌地蠻族,處常戰之地,民多悍鬥,甚至連婦女也能夠上馬揮刀。當時在人們看來,並、涼士兵屬於“天下之權勇”,為百姓所畏服。(《三國志魏志鄭渾傳》注引張璠《漢紀》)並州是產生“武勇”之士的地區,也是“武勇之士”能夠發揮他們才力的地區。在丁原的並州軍中,屬於呂布這樣類型的剽俠人物也不止一個,如張遼、張揚、徐晃等,他們都以類似的經歷和武力過人的能力得到丁原的賞識和提拔。這不但加強了並州軍的戰鬥力量,並為此後以呂布為中心組成的並州軍事集團創造了條件。
  第十一節呂布其人與艱難的奮鬥史
  董卓與呂布是開啟東漢末年三國亂世的罪魁禍首。但是呂布的前半生卻記載的很少。關於呂布勇猛與反覆無常的性格,方詩銘先生在《論三國人物》是這樣論述的:盡管《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呂布的列傳,其他列傳中提到呂布的地方也不少,一般說來,都詳於他的後半生,很少涉及他的早年生涯。《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說:“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並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後漢書?呂布傳》僅將“驍武”改作“弓馬驍武”,基本相同。呂布在得到丁原賞識以前,即他在並州的早年生涯,對人們說來,是一個謎。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說:“司徒王允以(呂)布州裡壯健,厚接納之。”據同《傳》陳宮對陳留太守張邈的說詞,“呂布壯士,善戰無前”,“壯健”當即’‘壯士’。《後漢書,王允傳》又說:“(王允)素輕(呂)布,以劍客遇之。”王允是並州太原郡祁縣人,“世仕郡為冠蓋”。說明在大姓豪族代表人物王允的心目中,呂布不過是並州同鄉中的一名“壯健”或“劍客”,而他之所以厚加接納,目的僅是在於實現他的政治圖謀,即利用呂布以刺殺董卓。這就為人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麽呂布遭到大姓士族和大官僚們如此輕視,以致呂布殺死董卓有功,被東漢政府任為奮武將軍、進封溫侯之後,王允還繼續將他看作“劍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