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第4卷 場景、劇情及歷史出處 上
  (提前發個預告,不少兄弟反映更的少,讀得不過癮。那明天也就是7月13日周六兩更兩章)

  第一節黃巾之亂結束後董卓的發家史

  無論演義還是正史,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董卓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因為作戰不利而被貶為庶人。但他又東山再起了,這並不怪漢靈帝劉宏,主要是因為西涼地區羌人對漢朝的威脅。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為了營造出董卓、曹操不得人心的環境,特別把馬騰、韓遂的形象寫得較為正面。實際上此二人都屬於胡化的漢人,同董卓一樣與西羌的許多部落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

  東漢末期西羌對漢朝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嚴重的時候就連三輔地區,也就是長安周邊都不太平。就在黃巾之亂結束後,西涼邊章、韓遂所部十余萬人作亂,殺掉了金城太守陳懿、以誅殺宦官為名,趁機向長安地區發兵。作為應對,漢靈帝劉宏派遣能征善戰的皇甫嵩討伐,結果無功而返,西涼地區的叛亂更加嚴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宏命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帶兵解決西涼的羌人作亂。那麽熟悉西涼環境,有善於在西涼作戰的董卓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

  在小說當中,沒有詳細描寫這段歷史主要是因為文字少了交代不清楚,寫多了就要從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講起,這樣會嚴重偏離主線。所以就以孫堅和部下的對話,簡要介紹了董卓再度發家的過程。

  歷史出處《後漢書董卓傳》:(中平元年)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明年春,將數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托誅宦官為名。詔以卓為中郎將,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征之。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朝廷複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並諸郡兵步騎合十余萬,屯美陽,以衛園陵。章、遂亦進兵美陽。溫、卓與戰,輒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余丈,照章、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千級。章、遂敗走榆中,溫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之。溫參軍事孫堅說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後,賊必困乏而不敢戰。若走入羌中,並力討之,則涼州可定也。”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狹,反斷慎運道。慎懼,乃棄車重而退。溫時亦使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卓於望垣北。為羌胡所圍,糧食乏絕,進退逼急。乃於所度水中偽立{阝焉},以為捕魚,而潛從{阝焉}下過軍。比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度。時眾軍敗退,唯卓全師而還,屯於扶風,封斄鄉侯,邑千戶。

  第二節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考證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成為陳宮與曹操分道揚鑣的關鍵所在。但在正史當中,在中牟釋放曹操的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官。曹操見到陳宮的時候已經是在陳留與張邈匯合之後的事情了。至於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確有其事,因此也引發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格言。

  這段歷史撲朔迷離,在王璨寫的《英雄記》這也是魏書采用的部分,是這樣記載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經過的:曹操來到呂伯奢家,

但是他不在家,呂伯奢的兒子與賓客想打劫曹操,因此雙發爆發了衝突。結果是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後迅速逃亡,但沒有交代呂伯奢怎麽樣了。但從後來曹操功成名就後去祭奠呂伯奢大致可以推測出,曹操為以防萬一還是殺呂伯奢滅口的。這也是曹操的人生黑點之一,王璨並沒有在《英雄記》中寫下來。考慮到王璨所擔任的職位——丞相掾,這相當於曹操的秘書,應該比較清楚的聽曹操講過這一段舊事。曹操也沒有必要為自己遮掩,畢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如果自己不說也沒人知道。  至於《三國演義》中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經過,則是結合《世說新語》與《孫盛雜記》中的說法,經過藝術加工寫出來的一段故事。

  歷史出處,《魏書》(選用《英雄記》的說法)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裡。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說新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淒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第三節董卓在洛陽的所作所為

  公元一八九年是東漢名存實亡的元年,這一年董卓廢漢少帝而立漢獻帝,這樣一來漢朝的權力格局被徹底打破。董卓在洛陽的統治並不穩固,為此他必須要拉攏世家門閥。比如任命反對自己廢立的袁紹為渤海太守,拉攏太傅袁隗一起擁立新君。

  董卓的所作所為還不足以使群雄冒著被殺的風險起兵,袁紹在渤海郡也處於被監視的狀態。可是董卓在洛陽的所作所為直接使他站到了所有世家的對立面,洛陽對董卓的西涼軍來說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他放縱手下燒殺搶掠。在造成了巨大的人員以及財產傷亡後,群雄決定站在袁紹這邊起兵反對董卓,但從後面他們大部分的表現來看,這場戰爭還是被看作袁家與西涼軍閥的戰爭,搖旗呐喊的人居多,真正出力的人卻非常少。

  歷史出處,《資治通鑒卷五十九》,董卓性殘忍,一旦專政,據有國家甲兵、珍寶,威震天下,所願無極,語賓客曰:“我相,貴無上也!“侍禦史擾龍宗詣卓白事,不解劍,立撾殺之。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家家充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剽虜資物,妻略婦女,不避貴賤。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卓購求袁紹急,周毖、伍瓊說卓曰:“夫廢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卓以為然,乃即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又以袁術為後將軍,曹操為驍騎校尉。

  袁紹在勃海,冀州牧韓馥遣數部從事守之,不得動搖。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馥得移,請諸從事問曰:“今當助袁氏邪,助董氏邪?“

  第四節曹操的滎陽汴水之敗

  諸侯聯軍的實力是遠在董卓之上的,這點從孫堅後來的表現就能看出。孫堅僅以很少的兵力就能令董卓焦頭爛額,這說明董卓所部戰鬥力非常有限。一者軍隊組成雜亂無章,許多支軍隊的組合。再者,董卓本人又格外偏心西涼兵,導致其他部屬與西涼部矛盾逐步升級,軍心不穩。

  進軍洛陽的關鍵是拿下滎陽,這是皇城洛陽東邊的門戶,還有一個很大的糧倉——敖倉。拿下滎陽等於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這中間有一個問題:董卓被消滅後,權力就會重新分配。那個時候誰手上的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因為討伐董卓的戰功是一體的,等到具體封賞的時候,靠得就是各自手上軍隊的數量。因為外戚何家已經倒台,新登基的漢獻帝劉協並沒有強力的外家支持,誰都想成為董卓第二。

  在諸侯這樣的心態下,曹操的失敗就是一種必然,他的遊說再有道理,也不可能打動諸侯。也是經歷了滎陽卞水的失敗後,曹操本人也變得現實起來。

  歷史出處,《三國志武帝紀》,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製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