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成了仁宗之子》第521章 揣度
馮京現在是翰林學士製旨誥,有一項職能是參與並記錄相公們和官家集議時的內容。

 官家在陳述監察衙門事宜時,他能看清政事堂每一個相公的表情。

 要問馮京相公們表情最明顯的是什麽,馮京毫不猶豫會說:是震撼。

 馮京也震撼。

 官家成長於內苑,是假婦人之手養大。雖然也進學,也有太師太傅之流,更是有資善堂宗學,甚至到後來開府建衙,有了護衛營。

 這所有的一切,都跟國朝的衙門運行無關。

 官家接受的除了皇家禮儀,帝王之術,剩下的就該是聖賢道義,頂大了官家因為領軍打戰,懂得軍伍方面的事務。

 可現在官家倡議的監察衙門,是一個相公才能窺其端倪,並具備超人智慧才能有這般認知和應對。

 一個監察職能,道盡了所有衙門的貓膩。

 官家說了,這只是框架,但馮京能感覺到,官家是留給朝臣們自己去充實監察職能,而不是官家不清楚。

 馮京也想起了嶽丈曾說過的話:一個才智超人的君王,對於臣工到底是好是壞?

 “陛下,這是微臣整理的集議文稿,可需要明發抵報?”

 馮京第一次用這樣謹慎的態度向官家問。

 以往也問,或許口氣上一樣,但馮京知道,這一次的謹慎是由衷的。

 “原則上我同意明發抵報,你跑一趟政事堂吧,看相公們怎麽說。”

 “這不是小事,在朝堂上會引起怎樣的亂子,臣工們會怎樣考慮,都是未知呀!”

 官家這不是跟自己說的,是在感慨。馮京也覺得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趙曦並沒有把所謂的監察機構全盤托出。只是在跟相公們陳述時有所提及,那就是收攏所有軍伍中的內監監軍。

 這群人,趙曦準備以皇城司為基本,組建隻屬於自己的諜報和糾察衙門。

 這幫人是內監,可以視作內務事宜。

 當然,趙曦清楚官宦乾政的弊端,就跟官宦參與軍伍一樣,有害無利。

 從軍伍中撤出監軍,他相信文臣們能想出無數辦法,利用監察衙門的職能來限制將領的權力。

 同樣,對於防止官宦乾政,趙曦也有無數的辦法來限制。

 國朝在這點上做的很好,就比如皇城司,只有探知權,沒有處置權。就這一點,就已經足夠了。

 趙曦腦子裡胡亂的飛,一會想皇城司的走向,一會兒想監察衙門的職能……挺亂。

 這是趙曦首次明確的提出自己的革新想法,沒有借王安石變法的皮。

 他倒沒有擔心整個朝臣會衝他來。一是以往的彈章都打臉打回去了,還有就是,監察衙門是一個以文製文的做法。

 蠅營狗苟的官員肯定有,同樣朝堂上也有那些秉公任直之臣,更是有像老包拯類似的官員,比如司馬光,比如范純仁,就連富弼、王安石那也是在品行上很少有瑕疵的存在。

 這類人多數可能對革新沒有好感,但對於糾察官員絕對會讚同。

 更不用說那些著急著一鳴驚人的禦史言官了。

 見天喊著要正風氣,這樣的監察機構正是一展抱負的好去處……想多了,從這些年趙曦積攢的所有彈章來看,純粹的禦史真的很少了。

 但有監察官那風光無限的糾察權,想必對底層官員的吸引力小不了。

 “子華,寶臣,你二人可曾與官家說過衙門俗事?”

 韓琦也對官家所謂的監察疑問,他覺得官家不可能無中生有,沒有經歷官的資歷,不可能窺見衙門的貓膩。

 在政事堂,或者說放眼朝堂,跟官家關系密切的也就韓家、呂家、王家屬於文官世家。

 “稚圭兄,別說我等二人,就是跟官家接觸過密的誨叔、玉汝也不曾與官家談及這些。”

 韓琦喊表字,也就是說這不是正式的對話,是放在一個閑聊的氛圍下扯鹹淡的。

 韓絳也就順著這意思來了。

 在政事堂,韓絳跟呂公弼有點例外。本質上他倆並不屬於潛邸舊臣,但勾連上又能跟潛邸勾連過深。

 很多情況下,他倆在政事堂都是隨眾的。當然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見解,不過在表達上要含蓄和委婉,不會去事事爭先。

 同樣,一旦政事堂與官家有衝突,他倆會毫不猶豫的站隊。

 “稚圭,別想多了。官家可能就屬於天授那類人,自官家還是少年時,我就接觸很多,官家有時候隨意說出來的話,就是我,也需要深思而方有所得。”

 “諸公,如此這般的君王,又有如此這般的中興跡象,我等又何必糾結於此?只要看到這是百年不遇之大趨勢,我等附於尾翼又如何?”

 韓稚圭能力是有,可惜就是有些格局不大。無論是文武之別,還是君臣製衡,韓稚圭看的太重了,並且有點不分時宜。

 在富弼看來,不管是文武之別,還是君臣製衡,這都是在特定情況下需要發揮作用的制度,不可一概而論。

 文強還是武強,首先看國朝需要什麽,最迫切的是什麽。

 君臣製衡也同樣如此,賢君順之,常君輔之,昏君製之,暴君抗之,這並不是常態。

 馮京文稿並沒有問題,完全是以君臣奏對的形式撰寫的,並且在格式上充分體現了君臣問答奏對。

 說起來政事堂相公不應該承官家的這份功勞……

 “官家以為如何?”

 “回相公, 官家以為善。”

 馮京脫口而出是這句話,可他感覺官家的心思就是這樣。

 多少次了,官家總是在提點朝臣,總希望朝臣能把他心中所想說出來,好避免事事都是官家在主導……這就是馮京的揣度。

 “那就明發抵報吧!”

 要說馮京真有這份認識,就不至於現在還只是個掛了翰林學士名的製旨誥,而呂惠卿就要獨單一面,做一個衙門的主官了。

 論起步,馮京要比呂惠卿高很多。

 馮京之所以這樣去揣度官家,都是他嶽丈不停教誨的作用。

 那怕馮京對政事愚鈍,被嶽丈反覆的提點,也不由的要向那個方向想。

 嶽丈說過,不管是青苗法還是市易法,其實官家應該是早已有了定論,借王安石的口,把新法置於朝堂,並一點一點的引導朝臣向官家需要的方向推進,然後官家再借眾臣之意而決……

 馮京仔細想過,真要是按嶽丈的推論,所有事就都合情合理了,比實際發生的過程還合理。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