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成了仁宗之子》第581章
趙曦對於現在的政事堂組合還是相對滿意的。

 富弼有大局觀,也懂得變通,並且具備相當的政事智慧,把握大勢的能力突出,朝臣基礎扎實,協調能力無人可比。

 韓琦和文彥博,雖然在私德上有些瑕疵,執著於文武之別,重私利,甚至有時候會出昏招。但基本上還在可容忍范圍,沒有太過分的行為。

 鑒於他倆的辦事能力,趙曦也不去求全責備了。畢竟當下的朝臣多是這樣。

 趙曦也沒指望滿朝文武都有為大宋江山奉獻終身的理想信念。能在特定限制內不越軌,並且一定程度上做好份內事,趙曦就滿意。

 看看滿朝堂多數臣工耽於嘻樂,疏於理政,重言辭而輕實乾的實際情況,韓琦和文彥博的瑕疵在可控范圍,趙曦不去介意。

 而韓絳和呂公弼,或許是因為跟自己的關聯太深,反倒是看不到他倆在政事上鮮明的立場了。

 但是,從政務處理來看,呂公弼保守且棱角分明,而韓絳相對要圓潤。

 至於王安石……唉,怎麽說呢。這應該是個有家國情懷的重臣,也是個有執政才能的臣工。

 相對於韓琦和文彥博,他王安石品性上更勝一籌,相比司馬光和歐陽修,王安石又在理政上強出幾分。

 唯一讓趙曦擔心的是,因為前幾項變革,自己借了王安石的名,讓王安石擔了風險,做了槍頭,從而冷了他王安石的心。

 從這些日子來看,王安石也確實有些消極了,不再出頭,只是用心做好份內事……這讓趙曦很無奈。

 “王介甫家裡出什麽事了?”

 趙曦手裡拿著王安石的請假條,算是請假條吧。

 “回官家,王相兒子在王相隨官家北上塞外期間發病了。聽說這一次發病很凶險,幾乎沒了性命。”

 “發病?”

 “是的。王相公的長子王雱,聽說是癆病……”

 王中正回話時很平淡,可好像有點幸災樂禍的情緒在裡面。

 怨不得王中正這樣。別說是王安石,就是王雱也從來沒給過他王中正好臉色,很看不上他們這些閹人。

 怎麽說他王中正也是官家的親近人,王大參給臉色還說的過去,你王雱一個舍人,有什麽資格甩臉子?

 王雱那人……唉!好像天下人就他和他爹算個人物。

 趙曦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反正據皇城司探知奏報,這王雱私下曾直呼他趙曦的名諱。

 趙曦倒不會計較這些,只是覺得這孩子有點太輕狂了……想想他爹,也能理解。

 “遣禦醫去看看吧!順便讓內苑備一些滋養的物品,一並送過去。”

 趙曦雖然不懂醫,也對癆病有些了解。知道這是結核,就是後世也是可以要命的病。

 王雱算個有才的,不過因為他的性子,趙曦並不看好。相比章惇、蘇轍之流,他王雱還差點,有點偏執。

 還不夠讓趙曦親自去看望的資格,表示一下,也是因為王安石的緣故。

 三級決策製的框架在朝臣中已經開始初步探討了。也開始了接近於刺刀見紅的紛爭。

 趙曦只是拋出去個框架,比如說,他擬定朝會實行每年一次,而參加朝會的臣工,將不再全部是京官或者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員,也不單純論品級,而是根據品級、職銜、職能、行業等等,來確定參加參加朝會的臣工。

 也就是說,很可能你只是個六品,還是地方官,也有可能參加一年一度的朝會。還有可能,你三品大員,由於職能的原因,你將失去參加朝會的機會。

 再說議政一級,趙曦初步擬定不超過五十人的議政階層。這將是整個大宋朝堂真正的權利階層,同樣不論是不是京官,不論品級高低。

 之所以擬定不超過五十人,是因為考慮到國朝的現狀。一個是行政區劃的劃分,一個是管理體制是不條例,還有就是國朝如今疊床架屋的官製,最為關鍵的是,國朝有太多資歷老,能力強,卻因各種原因不在重要崗位的官員。

 這將是真正有議政權利的一級,可以說是有權利決定大宋政策走向的一級。

 最後才是內閣一級,這一點跟政事堂倒是有些類似,是整個國朝的決策層。

 趙曦的考慮,內閣實行分工製,借鑒後世,以及大明的內閣製,實行首相和相公分工製。

 總體的框架,趙曦算是照搬了後世的整個體制,甚至這三級決策製中的官員確定,趙曦也是照搬了,在特定范圍內推舉。

 趙曦還不至於真的讓從下而上,逐步推舉。基本上還是由他跟政事堂圈定范圍,然後從中遴選。

 這個三級決策製,最終的歸攏點,還是集中在他趙曦這,也就是君王,是最終的裁決者。

 一旦三級決策製成行,朝會一級是參政,議政一級是論政,內閣一級是決策,君王裁定。

 而不在整個三級決策製中的官員,隻負責執行。

 朝廷將規定各種奏請的方式和途徑,不會像現在的朝會那樣,一遇事就爭吵個沒完。

 其實真正傷筋動骨的是,一旦三級決策製完成,朝廷將重新厘定官製。

 朝會一級、議政一級,包括內閣,將實現貼職的待遇統一,將清理各項補貼,隻保留職級和貼職兩項。

 趙曦在框架中同時提出了文武同等待遇的想法,提出了文武轉任和職銜變更的設想,提出了地方州府多部門相互製衡的架構,著重了權利收歸朝廷的體制建設。

 這些都還無所謂,畢竟屬於文臣之間的爭端,是京官和地方官之間的爭端。

 文臣的論資排輩是陳例,所謂爭端,也是同一層級的因一個名額的爭端,或者說有些幸進之臣的爭端。

 趙曦真正擔心的是,他在討論稿中提出,朝會武將的比例要在三成以上,而議政一級武將的比例也不低於兩成……這才是趙曦擔心會遭到激烈反對的條款。

 就目前國朝的現狀,武將在朝政上基本可以忽略,那怕是那些勳貴,那些世家,也不曾有針砭朝政的,根本沒什麽話語權。

 盡管這些年趙曦致力於武將的地位提高,可接受他那一套理念的武將,在目前還都屬於中生代,沒資歷跟文臣抗衡。

 所以,趙曦只能定為討論稿,因為是討論稿,趙曦也會同政事堂,規定了朝臣補充和完善三級決策製的方式方法。

 規定每位朝臣,均可以針對討論稿的設定予以評判,但必須得理由充分,杜絕空話套話大話那種純粹因反對而反對的奏折。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