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成了仁宗之子》第582章 原來如此
讓趙曦感到欣慰的是,富弼同意了朝會和議政中的武將比例,就是政事堂的其他幾位,也並沒有針對這一點有異議。

 這一次,趙曦安排韓琦和文彥博處理禁軍安置事宜,是真沒有想到會導致他倆在三級決策製上閉嘴。

 因為趙曦不可能預料到他倆會玩小心思,會搬石頭砸自己腳。

 雁門之戰以前,趙曦已經初步拿出了三級決策製的概要讓相公們看了,那時候很多都還是概念,框架都沒有成型。

 而韓琦和文彥博在放任禁軍在河東路遊蕩之前,趙曦已經把初稿擬定。

 可是他真沒想到韓琦和文彥博會把把柄送到手裡來……

 朝臣可不這樣認為,就是富弼也不這樣認為。

 王安石本來就傾心於改變國朝現狀,自然不會反對。而韓絳和呂公弼歷來以官家為主。

 在政事堂裡,真正有可能反對官家三級決策製中武將問題的,唯有韓琦和文彥博。

 偏偏他倆因為雲應四州武將利益問題,在處理禁軍上出了昏招。雖然心知肚明的過去了,可韓琦和文彥博確實是官家抬手了,否則他倆不可能聯名乾一個什麽《論邊州製衡疏》。

 這是自知理虧的表現,也就導致他倆不可能在三級決策製上去唱反調。

 朝臣中,夠資歷任內閣的很多……

 在富弼看法裡,這一切都在官家的預料之中,就是韓絳和呂公弼也是這樣認為的,估計整個朝堂有多數臣工都這樣認為了。

 所以,出現了趙曦認為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居然沒有朝臣針對朝會和參政比例之事上奏,真是奇了怪了。

 趙曦突然有點看不明白了。

 不管是朝會,還是議政,很明顯,這將是國朝權利的體現,地位的體現,文臣團體居然就這樣認可了?

 畢竟在三級決策製的章程中,趙曦明確了,一旦經過三級決策製而確定的國策,任何人不得隨意改變,必須遵照執行。

 “官家,如今的朝會也是文武列班,可曾見有武將在朝議時發言?”

 富弼這樣解釋現狀。

 或許是這樣吧。可三級決策製有明確的條款,不管是議政還是朝會,不論文武,都是有任期的,並且,若不能勝任職責,即便是任期內,也有可能被罷免。

 只要進入朝會和議政,就必須有參政議政的能力和作為……之所以加這種強製性條款,趙曦就是不想讓武將繼續弱勢,想讓他們在三級決策製中充分發揮作用。

 難道文臣們看不到?這一點,武將就是為保住在國朝核心權利階層的地位,也不會繼續像當下這般,帶著耳朵上朝。

 “富相,一旦三級決策製推行,與如今的朝會會有很大不同,框架中已然充分說明。”

 趙曦總覺得這事不那麽簡單,就是皇城司那邊也沒有特別是奏報。

 考慮到富弼的配合程度,他覺得需要開誠布公的談一談。

 “官家,其實在這一點上,老臣也很疑惑。朝會和議政的武將比沒超過如今朝堂文武列班是一個原因。”

 “在老臣看來,新軍、講武堂、工坊城,自己監察衙門的執行官,都有武將職銜。很有可能臣工們會認為這些部門的武將職銜入朝會和議政不可逆轉。”

 “另外就是,國朝的武勳世家,不管是開朝時的高家、使家、曹家,還是後來居上的向家、折家、種家等等,在朝會和議政中擁有席位也屬於正常。”

 “還有一個可能。國朝在事實上,文武的界限並非如表面那樣明顯。這需要在確定具體名額時才有所表現。”

 或許這樣能說的過去。就連富弼也不敢肯定。

 官家似乎認同了。

 確實,趙曦認同了。本來趙曦也不會單純的以為國朝的文武就是全然割裂的。

 韓琦敢殺焦用,那是因為狄青這個主帥就是草根,焦用更是如此。但韓琦對於那些武勳世家的子弟卻是另外一種態度。

 別說見了曹利會恭稱太尉,就是見了向家的向鳴中,也一樣客氣。至於種家和折家,那怕是看不上眼,也沒有當面落面子的事。

 大多數文臣,多多少少都跟武將是有勾連的。關鍵在是不是成了氣候。

 就即便現在安置處理的這些廢物禁軍,不一樣能在朝堂找到跟腳嗎?

 想來都以為這三成的席位,是留給武勳世家和有跟腳的吧。

 然而,直到趙曦看到了朝臣集中上奏,要求盡快推動監察衙門辦公時,趙曦才恍然明白:原來如此。

 真正的原因卻是從這一次禁軍北上安置引起的,是因為朝臣們的恐懼導致的。

 因為韓琦和文彥博放逐那些廢物禁軍,用強令逼迫他們北上轉民。

 他倆的目的,是讓這些禁軍在一定范圍內能有一些騷亂,不管是騷擾州城,還是阻攔軌道運輸,亦或是落草為寇,都能激起趙曦對武將的防范,從而對雲應四州的利益分配調整。

 只不過趙曦在第一時間杜絕了所有的空檔,讓新軍和軌道兵嚴陣以待,堵上了他倆做法的漏洞。

 當時趙曦是為了避免朝臣們嚷嚷,才把皇城司拿到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情報,通過內參明發了。

 也正是這一點,讓朝臣害怕了。

 前朝武後的梅花內衛,偵辦了多少臣工,作為朝臣幾乎沒人不知道。

 國朝自開朝,將武德司改為皇城司,由官家直接統領,擔負著宮衛和密諜之責。

 官家自即位以來,兩次利用皇城司的奏報處置朝臣,這不是好兆頭。

 偏偏這兩次,都讓朝臣無從反駁。 叛國投敵和文武勾連,都是忌諱。

 但是,作為朝臣,誰也不想時時處於監視中,更不希望以內監為主的皇城司插手朝廷事務。

 不僅僅是不希望如此,更對這樣的行為擔心,甚至到恐懼的地步。

 從先帝的仁慈,直接轉變成今上的強勢,很難適應的。

 朝臣們還是希望,屬於朝臣的事,應該由朝臣解決,而不是密諜和官家。

 這時候,官家推行的監察體系就成了將密諜擯棄在朝廷之外的利器。

 因為監察章程的綱領中有一條,處置朝臣,必須經由監察官調查,並取得真憑實據後,依據監察條例,對照處置。

 雖然官家有赦免權,卻沒有任意加罪的權利,同時,那怕是官家,也不得推翻監察衙門查驗後的定論。

 朝臣們之所以不再武將比例上糾纏的原因,是他們在擔心皇城司……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