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美利堅之帝國崛起》第87章無奈
倒不是亨利願意看到華夏遭到重大的損失,而是華夏如果不是面臨亡國的危險,就不會團結,只有足夠的壓力和損失,才能讓華夏各方能夠坐下來好好說話。

看一看歷史事實吧。我們知道全面抗戰的爆發是1937年7月7日,那麽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是哪一天呢?8月22日接到國民政府改編命令;8月25日,紅軍開始改編;9月11日再次改編為地十八集團軍。

八路軍或者說十八集團軍出兵日期即為8月25日。

這一天距離7.7事變已經過去一個半月了,可見民黨是如何對待國內各地方武裝的。

況且,民黨常凱申心裡一直存在著削弱各地方軍隊的心思,如果不遭到嚴重的損失,你敢指望常先生把精力都放在抗日身上嗎?如果一開始民黨軍隊就強過各個地方軍隊,未來的民主就更沒有機會了,而只會是常先生一個人的獨裁天下了。

再說了,以常先生的戰略、戰術指揮能力,再多的精銳部隊都會被他輕易地葬送,就以第二次淞滬會戰當中,他出動的幾個經過德國顧問訓練和裝備的所謂精銳師88、87、36師還有教導總隊和稅警總團,不就是被常先生的指揮給生生地打殘了嗎?這裡面固然有戰術問題,但常先生忽進忽退的戰略指揮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如果不是死頂硬拚之下,讓這些精銳部隊損失慘重,也不會有自己薄弱的側翼被日軍在金山衛和杭州灣登陸,造成淞滬前線的部隊倉皇后撤,結果幾乎全軍崩潰的局面出現吧?

所以,亨利只有先改編華夏軍隊具體的戰術指揮能力一條路,而不是全面加強華夏軍隊的裝備,不然有再多的裝備,也受不了常凱申慷慨的大放送啊。

正因為如此,亨利打算的是加強民國軍隊的後續力量,也就是將大西南的滇桂川黔四省的地方部隊武裝訓練出來,以這四省距離中原戰場的距離,應該是民國政府投入戰場的第二批次的部隊,讓他們起到穩定戰局的作用,而不是一開始就被日本海軍的艦炮完虐一番。

而且,在這四省建設的後備役,更是重中之重,代表了華夏還可以有持續的受過訓練的部隊可以進行補充。那麽堅持四年的時間,對於華夏來說,就不是問題了。

相對武器裝備來說,華夏軍隊欠缺的更多的方向還應該是軍隊的夥食。華夏軍隊的士兵都是好士兵,但過於簡陋和貧乏的糧食供應,導致華夏士兵的身體素質往往適應不了高烈度的戰事,這同樣也是華夏軍隊戰鬥力不足的一個原因。

從亨利的角度來說,是不願意讓華夏軍隊的實力損失過大的,因為那都是未來美軍反攻日本的絕對助力,但美國社會的風氣就是如此,盛行的孤立主義,讓亨利無法以國家的方式給華夏提供大量的援助,可以進行的只有民間渠道,就像是陳納德的飛虎隊,也只是敢打著民間志願飛行隊的名義進行,亨利也是如此,能做的就是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再將自己建設在攀枝花的工業轉產軍火裝備,不過那也需要時間來形成產能。

至於去年開始擴建的石井兵工廠,最終形成的產能也不可能有太高,不然即使沒有外國的干涉,難道就不擔心民黨政府自己懷疑亨利的用心嗎?民黨政府裡一樣會有人來覬覦這份產業的。

況且,亨利還可以在國內推動提前對日本展開製裁,掐斷日本的石油來源,迫使日本提前發動太平洋戰爭,還是那句話,敵人準備的越充分,我方的損失就會越大,敵方準備的越不充分,我方的損失就會越少。

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是1941年的6月,那麽迫使日軍行動就沒必要等到1941年年底,美國完全可以在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後就開始對日製裁,切斷他的石油和鋼鐵來源的。

日本是一個善於投機的民族,只要英法被德國擊敗,就可以讓日本開始覬覦南洋的石油,因為經過張古峰和諾門罕戰役後,日軍已經喪失了對蘇聯作戰的勇氣,而英國的虛弱就成了日軍對東南亞地區行動的目標。

如果日軍提前進攻中南半島,那麽在緬甸作戰期間就會是發生在緬甸的雨季,而雨季作戰對於防禦方的華夏來說是更為有利的,最重要的是不至於讓華夏軍隊迅速被日軍擊敗!道路的難行,會讓日軍的快速穿插喪失應有的速度,給華夏軍隊即使補充缺口的時間——修築好的滇緬鐵路和公路會方便華夏軍隊的輸送,而不利於日軍在荒野上的行軍。

前邊說過亨利在臘戍和興威的布置,亨利的布置就建立在防禦上,只要防住日軍穿插,緬甸戰局就會進入僵持,這就達到了戰略目的。亨利或者說這時候的美國就可以從容布置,調動軍隊和裝備——要從遙遠的北美大陸運輸人員和裝備到印度次大陸是有好幾萬裡路的。

戰爭,是自有其內在規律的,這不因人而改變。

即使以亨利這種了解未來的人來規劃,也是要遵從戰爭自有的規律,也輕易不敢改編原有的歷史軌跡,那將會使重生者喪失對時間進程的把握!

亨利能有現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來源於對原時空歷史的熟悉,這才讓亨利看起來總是那麽富有前瞻性。但後來敢脫離歷史進程,肆意地篡改嗎?不敢!萬一出錯,有可能得到一個完全迴異的結局的!

就拿給華夏軍隊裝備更多的火炮來說,以華夏軍隊的篩子程度,日本人會不了解?要知道,那時候日本人連民黨軍隊的一個小營長的資料都掌握了的!

真是悲哀啊。

時間會掩蓋亨利在緬甸和菲律賓所作出的一切準備,相信到時候,日軍在進攻臘戍時遇到那些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時,肯定會是一副見了鬼的嘴臉。而這些工事會一直掌握在亨利的亞歷山大公司手裡,不到關鍵時刻,不會派上用場。最關鍵的還是未來會派往華夏戰區的那位參謀長史迪威。

這位綽號“酸性子喬”的著名將領,是亨利的同學,盡管史迪威性格堅韌,嘴頭子尖酸刻薄,但在四年的西點學習中,和亨利的友情還是很深厚的,其中的關鍵就是亨利為人比較厚道,願意開導史迪威——史迪威是1883年出生的,比亨利和麥克阿瑟小三歲,在亨利面前,史迪威就是一個小弟弟。而面對兩個年齡比他大的大哥,史迪威就是在減損刻薄,也是不敢炸刺的。

亨利知道史迪威是看不起華夏大多數高級將領的,然為他們不會打仗,但是其實他自己也是一樣的。史迪威在美軍中一直從事的都是情報工作,沒有實際指揮部隊的經驗,也缺乏戰略、戰術眼光,這與他的經歷是有關系的。再加上他這個人情商比較差,容易相信和他地位相似的人的蠱惑,所以也是非常容易被誤導,並因此犯下巨大的錯誤。而這種錯誤,也將是他的悲劇的來源。

所以,亨利準備做的,就是給史迪威一個改變的機會,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戰術、戰略指揮、部署,學會從實際出發來制定具體的戰術目標,而不是在情況不明的時候,盲目地一廂情願地下達作戰任務。

因為未來給史迪威的職務是華夏戰區的參謀長,而不是司令官,所以說道最後,史迪威的位置應該是在重慶,協助常凱申協調美軍與民黨軍的行動和後勤、補給,而不是衝到一線做具體的戰術指揮!

按照原時空的歷史來看,史迪威確實不適合做一個戰役的指揮官,這也與他缺乏實際指揮部隊作戰的經歷有關,在他的同學和學長、學弟們在一戰中獲得了實際一下指揮的經歷的時候,他是在遠征軍的司令部從事情報工作,雖然亨利想通過情報工作開拓史迪威的視野,但顯然史迪威沒有在這方面引起重視,他並沒有進行對戰局的自我判斷,而只是做到了一個盡職的情報軍官的職責。

所以,這就是史迪威戰後回到美國,沒有得以晉升一級軍銜,依舊背著上尉的原因,即使他獲得了優秀服役勳章也是如此。並且在之後的和平歲月裡,一直在部隊和軍校之間來回調動。不過有亨利的關照,馬歇爾的幫助,軍銜的晉升倒是符合美軍的晉升條例,讓史迪威可以在美國準備參戰時,晉升到了少將,並在後來的戰爭中順利晉升上將軍銜。

之所以,史迪威後來被小羅斯福放棄的原因,就是來源於他的情商比較低。不管是他對常凱申政府腐敗的不滿,還是對民黨高級將領的無能,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他即使在華夏生活多年,也沒有搞明白華夏的政治體系和美國的不同。

美國經過兩百年的建設,軍隊國家化是非常完整的,就連現役軍人都沒有投票權,退役軍人只要還保留他享有的軍銜待遇,也是不可以參加行政選舉的,而華夏並不是如此。

華夏經過清末的軍閥混戰,軍隊的掌握是任何一個政治家都非常重視的。因為沒有軍隊就沒有權力,這也就是為什麽抗戰初期、中期、後期,大量的地方部隊(民黨方面的原西北和山西部隊)不夠盡力的原因之一。而常凱申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比史迪威要更清楚,所以即使史迪威只是從一個純粹的軍人的角度出發,希望統一指揮民黨軍隊——尤其是常凱申麾下的嫡系部隊的時候,會遇到常凱申強烈反彈的原因。

所以,如果簡單地建議,讓常凱申的嫡系部隊擁有適當的前線自主指揮權,還比較簡單,反正那些常凱申的學生們對他還是足夠的忠誠的,但如果想替代他的指揮權,那就呵呵呵了。

沒辦法,這就是華夏的現實。也是常凱申被認為是華夏抗日戰爭的絕對領袖的原因,因為沒有人能在常凱申之外,順暢的指揮他建立的黃埔軍校體系之下的部隊!

在民黨內部,唯一有實力和常凱申掰掰腕子的就是桂系的李德鄰,不過李德鄰沒有在民黨中央獨當一面的資歷,加上桂系一直是偏安一隅,沒有形成足夠面積的影響力,所以,是不能指望的。

而紅黨,處於美國國家的特點,以及現在和抗戰期間的形式, 美國也無法直接給予補給,最多就是通過蘇蒙邊境進行,但還要考慮蘇聯的因素。

等蘇德戰爭爆發,美國就是還想利用蘇蒙邊境補給也做不到了——蘇聯就像一個黑洞,會把美國提供的所有援助都使用到蘇德戰場的,而不是還給華夏留一部分。

這也是現實。

亨利最多可以做到的就是當紅黨長征到了川滇邊境的時候,將一部分攀枝花的技術工人支援過去,讓紅黨可以形成自己的軍工力量,補充一些裝備而已。

至於在陝西建設兵工廠,至少現在還不是機會,未來還有沒有機會,也不知道——沒有理由去西北發展啊!那裡沒有亨利可以使用的借口的。

難道開啟白雲鄂博的鋼鐵生產嗎?以未來西北和山西的實力,那只會給日軍的進一步進軍西北提供機會。如果真的日軍加大了他所謂的蒙疆駐屯軍,那麽華夏還能抵抗得住嗎?萬一要是真的形成當年蒙古人入侵南宋的格局,那麽華夏可就會連大西南也岌岌可危了!

換句話說,決不能刺激日軍在蒙古一帶投入更多的兵力,而應該讓日軍陷入華夏南方的丘陵地帶,才好進一步地消耗其軍事儲備!

所以,必須要佩服蔣百裡先生,他提出的在淞滬發動對日軍的作戰,將日軍吸引到江南的丘陵地帶真是一個真知灼見!他避免了日軍經西北倒卷華夏的機會,讓華夏得以堅持了八年的抗戰,死死拖住了日軍的絕對數量的軍隊,為盟國的反攻創造力條件。

可以說,當日軍選擇在淞滬增兵的那一刻,日本就輸掉了這場戰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