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美利堅之帝國崛起》第98章
司徒雷登不愧是生在華夏、長在華夏的半個華夏人,盡管有些事情他也是從一個美國人的角度看問題,但並不影響他對華夏的認識,至少在史迪威這個“偽華夏通”面前,他才是真正的大佬。就連其他在華夏的傳教士或者社會人士,都不如司徒雷登,對華夏了解或者說看得清楚,因為大家出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司徒雷登是從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可以接觸華夏上層社會的角度看問題,再加上他幼年時和華夏底層社會的接觸,才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而其他傳教士或者社會人士,就缺乏司徒雷登那樣的全面了。

當然,也是因為這種全面的看法,才讓司徒雷登在未來華夏紅黨席卷江南的時候,還一度違背美國國務院的要求,停留在已經被紅黨軍隊攻克的上海好幾個月不走,希望能等待美國國內外交政策的轉向,但事有不協,那時的美國已經陷入丘吉爾營造的冷戰環境裡而被帶歪了,司徒雷登的努力付之東流。

回到美國後,司徒雷登又被美國國務院要求封口,長期的抑鬱,讓這個對華夏懷有深厚感情的教育家、外交家鬱鬱而終。而毛偉人一篇《別了,司徒雷登》的大作,也同樣讓這位老人深受傷害,盡管那並不是針對他本人的。

終司徒雷登的一生,除了自1949年8月返回美國到1962年去世為止的十三年時間,以及會美國讀書、生活的十七年,其余的五十多年的時間都在華夏,對於教育來說,他是一位盡心盡力的可敬可愛的老人,對於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從事外交工作來說,他一樣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受害者。

所以,能向這樣一位精通、了解華夏的學者型人物學習、了解華夏的社會結構,不管是對馬歇爾還是史迪威來說,無疑都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

不提馬歇爾和史迪威在北京向司徒雷登請教關於華夏的話題,現在,先把時間倒回1925年初的夏威夷。

雖然這個時代最好的遠程客機的航程不過1200公裡,水上飛機的航程也不過1500公裡,想要從夏威夷飛到距離最近的美國西海岸城市聖迭戈也有五千多公裡,但這並不影響維克斯和潘興在亨利的陪同下,進行一次遠程飛行——只要越好時間和地點進行中途接力就好了。

這種中途利用環境艦艇進行接力的方式,雖然很麻煩,但不失為一種檢驗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戰鬥力的好辦法。此時的美國海軍已經在太平洋地區配備了三艘航母,進行這種安排,並不困難。

首先要先派出由航母起飛的戰鬥機進行偵查,在預測從夏威夷方向飛來的航線上尋找維克斯、潘興以及亨利乘坐的水上飛機,然後伴隨他們飛向航母降落,然後再有另一艘航母同樣再進行一次同樣的程序。

由於航母上起飛的戰鬥機航程有限,所以,在維克斯的飛機飛行的前一段航程上是沒有航母戰鬥機的,只有到了航程的後半程才有可能和航母艦載機相遇,所以,這非常考驗航母艦載機的戰鬥力:搜索、發現、攻擊、返航的全部戰鬥過程,並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麽容易。

這會兒的美國艦載機就算是使用了最好的發動機,也不過是以雙翼機為主,航程一般不超過1000公裡,按作戰半徑計算,也就是500公裡,考慮到艦載機需要保留的作戰時間,實際作戰半徑也就是300公裡。

而航母作戰,一直以來的重點,就是如何發現敵人。大海是如此之遼闊,還有各種不測的氣候變化,要想輕易發現敵人的位置,

是非常困難的——不如此,美國海軍如何能在中途島利用航母伏擊日軍的航母艦隊呢。也正是因為在茫茫大海上發現敵人的困難,所以亨利才會在電子工業進行大量的投資,目的就是為了早日研究出質量過硬的雷達。有了雷達作為艦隊的眼睛,就可以擴大偵查的范圍——尤其是小型大功率雷達,如果安裝到水上飛機上,就可以安全地在視距外發現敵人的艦隊,保全自己的同時,提前發起進攻。

而特斯拉實驗室也沒有辜負亨利的投資,最原始的型號已經在一戰之後成功的研究出來,現在進行的是將晶體管運用到雷達上,縮小體積,延長工作時間和無故障時間。

與原時空美國雷達的研究歷史相比,這個時空有了亨利的金手指,美國的研究進展很快,但關鍵問題還是出在雷達探測結果的顯示,以及雷達探測距離方面。

不過,信號顯示的問題,被俄裔美國人斯福羅金的電子掃描式顯像管解決了(1923年),後來還有英國人貝爾德發明的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器解決了雷達信號接收問題,所以,困擾雷達發展的一大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

剩下的就是不斷提高雷達探測距離一個問題了。當然,關系到探測距離的技術節點並不止一個,不過現在還是1925年,時間還有的是。

而原時空是在1930年來奧·楊和勞倫斯·海蘭德在做無線電聚焦波束引導飛機起降實驗才發現雷達的原理,雖然得到了海軍研究所的認可,但也不過是僅僅有了一個海軍認可的名分,並沒有得到海軍的正式撥款。

直到1934年,這項利用業余時間的研究才得以在國會海軍委員會面前正式露面,到了1935年這項研究才得以提升其優先級,獲得了正式的撥款——10萬美元。

當然,10萬美元相對那個時代來說,也絕對算得上是一筆巨款了,但與亨利在這個時空的投入來說,簡直就是不值一提。這同樣也是為什麽現在美國的雷達技術水平比原時空高出很多的原因——那是亨利生生拿錢砸出來的。

1936年,美國海軍的雷達開始了第一次實驗,探測距離是27.2公裡。到了年底,探測距離提高到40公裡;次年,達到了60到80公裡;同時還開展了雷達上艦的實驗,將雷達波長壓縮到1.5米。在1936年7月,美國海軍的研究人員還成功地研究出了雙工天線(一部天線即負責發射信號,也負責接收信號),以及將頻率提高到200兆赫。

而在亨利投資下的特斯拉實驗室的電子專家在1925年就已經將頻率提高到了500兆赫,探測距離達到了100公裡。現在正在實驗換裝了晶體管的裝置,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雷達的探測距離有望達到150公裡以上。馬上就可以進入實用階段了。順便還要提一句,經過亨利的提醒,現在的雷達已經具備了旋轉天線,也就是說,可以確定探測目標的方位了。

對於亨利來說,他是期盼著雷達的探測距離可以達到300公裡以上的,同時還要能顯示探測目標的高度、數量、速度和方位,探測的越清楚,對美軍來說就會越有利,有利於派出合理的攔截力量,有利於美軍得到充足的準備時間,也有利於美軍在不利於自己的環境下提前進行規避,同樣也有利於美軍先敵發起攻擊。

不過按照現在的研究成果,亨利已經可以向美國海軍展示了,要知道,美國海軍一樣被在大海上尋找敵人感到困難——雖然沒有參加過一戰時期英國和德國之間的大規模海戰,但對於海上交戰前的搜索,美軍也是深有體會的。

美國雖然比原時空更早地派遣軍隊到達歐洲,但還是沒有趕上英德之間最大規模的那場海戰——日德蘭大海戰,而美國海軍卻一樣地遭受了橫渡大洋時的惡劣天氣,與原時空類似的一場暴風雨!雖然美國海軍沒有像原時空一樣連艦隊都被暴風雨打散,但一樣落得個灰頭土臉。

如果不是因為艦隊還負有保護遠征軍運輸艦的責任,導致美國海軍戰列艦的航速都比較慢的話,還真有可能發生某些戰艦失散的情況發生。不過就算是這樣,但也造成了美國海軍和遠征軍航程的延誤。

但如果有了艦載雷達,那麽艦隊即使再分散,也會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伴,及時地匯合到一起。想一想,二戰後期,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規模,數以千計的大小艦船,那是要鋪灑數百平方公裡的海面上的,如果沒有雷達,沒有大功率無線電聯系,那麽大規模的艦隊就成了一團散沙了。

與原時空不同,亨利更多的要求進行晶體管的開發研究,而不是使用電子管。雖然必須承認電子管的抗干擾能力比較強,但電子管的使用壽命和難以提高的功率,是它的致命傷。包括無線電台上使用的電子管和真空管一樣,如果換裝了晶體管,不僅可以提高電台的功率,還可以將電台縮小的更多,直到可以讓一個並不強壯的士兵單兵負載為止。

二戰期間,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可以手持的無線電單兵電台,就已經是那個時代最尖端的水平了,但它的重量一樣可是不低,那同樣是需要一個士兵負載,但這個士兵也同樣失去了攜帶其他武器裝備的能力了,最多只能攜帶自衛武器。而且,即使是這部單兵電台,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通訊距離很短!只有一千米到四千八百米左右不等的距離!

但這並不是亨利希望的。亨利希望美軍可以裝備的單兵電台或者步話機,最短的通訊距離可以達到五千米以上,便於前線步兵可以直接呼叫戰線後方的炮兵火力打擊。這種方式才是亨利想要的方式。

不管我的對手是什麽人,有多麽精妙的戰術技巧,我就用絕對的兵力、絕對的火力,碾壓你、打爆你!這就是所謂的“堂堂之陣”,是無法抵抗的陽謀!

亨利不否認在戰爭中需要戰術,也不否認一個名將的能力會打出非常經典的戰役,但是有一點,我如果能夠在全領域形成碾壓的態勢,不管中間有多少波折,最後的勝利者只會是我,而不是你。

因為戰爭,歸根結底打的是一個國家的國力,尤其是要以人為“本”(本錢的本),如果在不斷的兌子當中,一方失去了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士兵,而另一方還有余力,那麽戰爭的結果就自然可知了。

比如日本,比如德國,就是在不斷的兌子當中,被盟國消耗掉了他們儲備的資源,這其中也包括他們原本並不佔優勢的人力資源。

二戰前,德國國民總數不超過九千萬人(不要提德國浪費的猶太人資源),日本不超過一億人口;而他們的對手有多少?蘇聯在戰爭中損失率3000萬人口,美國、英國、法國加起來就算是1000多萬,而華夏呢?華夏損失了超過3500萬人口,之後,還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而解放戰爭之後,還進行了一場抗美援朝的戰爭!

僅僅在人口數量的對比,軸心國就是完敗!還有資源方面呢?

不管是德國、意大利還是日本,都缺乏兩種資源,一種是石油,一種是橡膠。德國和意大利的石油在戰前,主要是從蘇聯的巴庫油田獲得,戰時主要來自於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還勉強可以算是能夠得到補充;但日本呢?整個抗戰期間,日本都沒有從華夏得到一滴石油的補給,其所需的石油都來自於印尼的荷蘭殼牌石油公司,並在佔領緬甸後得到了一部分任安羌油田的補充。

不過,日本的石油補給並不是就這樣簡單地可以解決的——關鍵不在於日軍佔領了多少油田和油田產量,關鍵是日本的石油必須要通過海運回到本土後,才能利用!

這就讓日軍麻了爪了!美國海軍大量的潛艇就是專門乾這個的!而日本海軍還沒有用驅逐艦護航的習慣,這就造成日本的石油運輸船十亭裡能有五亭運到國內就已經是船主們拜的菩薩保佑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