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美利堅之帝國崛起》第94章無法忍受的誘惑二
日本的突然服軟,令柯立芝有些措手不及,說實話,原本柯立芝是想按照劇本的安排,將這個談判拖上一年半載的,但是萬萬沒想到,日本竟然提前縮了!

縮了就縮了吧,柯立芝還是很有決斷的,反正達到美國政府的意圖就可以了。作為交換,美國可以不受日本干擾地在長江上遊開展商貿活動了。尤其是漢陽鐵廠和馬鞍山鐵礦,對華夏的軍火生產可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著名的“漢陽造”就是使用的漢陽鐵廠生產的鋼材。

而漢陽鐵廠也是華夏歷史上第一座“現代化”的煉鋼高爐的誕生地。

日本獲取用於國內建設的大量的鋼鐵都是從華夏獲得的,其中的重點就有馬鞍山鐵礦。馬鞍山的鐵礦屬於大中型礦床,礦體比較大,品位也比較高,能夠達到35%以上,屬於易開采的磁鐵礦。所以,漢陽鐵廠一開始開發馬鞍山鐵礦,就被日本人盯上了。

作為和晚清一樣遭受西方國家侵略的日本,其複興之路幾乎與華夏是一樣的,之所以是會是幾乎,就是因為日本將他的目光投向了華夏。就在張之洞成立漢陽鐵廠後的七年,日本也成立了八幡製鐵廠。

和華夏不同,漢陽鐵廠一開始就不缺乏鐵和煤礦的來源,日本沒有這些,其本土有的煤礦用於日常生活取暖是沒有問題,但缺乏優質的無煙煤,所以其海軍使用的優質無煙煤基本靠進口解決——從英國進口“威爾士白煤”。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日本在其歷史上有兩次對外擴張失敗和一次反侵略成功的案例,而晚清的孱弱,讓日本將目光集中到了其文化來源的母國。

而漢陽鐵廠的煤鐵來源就成了日本覬覦的對象。處於發展自己、遏製華夏的戰略考慮,控制馬鞍山鐵礦和萍鄉煤礦就是必有之意。甲午戰爭的勝利,讓日本看到了這個機會。

甲午戰爭讓日本從華夏獲取了兩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和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這一下子就解決了日本財政的困難,也就同時具備了算計漢陽鐵廠和馬鞍山鐵礦、萍鄉煤礦的資本。

就在甲午之後的第三年,伊藤博文訪華時,就和漢冶萍公司簽訂了供應煤鐵的合同。1906年,盛宣懷進一步和日本八幡製鐵廠長官和田維四郎簽訂了通易煤鐵合同,規定了漢冶萍生產的煤鐵價格由華日雙方商定,而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事實上,這是剝奪了華夏根據市場情況自行定價的權力。

日本的做法原因,就在於日本利用漢冶萍公司的財政困難,向其提供了大量的貸款,而漢冶萍公司則背負了巨額債務,一旦國際市場煤鐵價格上漲,而漢冶萍又沒有定價權,將使其無力利用價格因素提前還清貸款,保持日本對漢冶萍公司的控制。

比如,1907年漢冶萍和日本財團”大倉組“簽訂了200萬日元的貸款合同,然而大倉組先是假稱”無力承擔全部的貸款金額“,然後要求政府出面協助,於是日本政府出面向日本興業銀行發行了200萬日元債券,然後再以6厘的利息向大倉組放貸,這樣再由大倉組以”七厘五“的利息貸款給漢冶萍。這種企業出面、政府操控的做法,降低了華夏和列強的警惕,並且依舊實現了日本政府的意志,可謂是”進亦可、退亦可“。

不僅如此,日本還以貸款為交換,要求漢冶萍接受延長日本對大冶鐵礦的控制期限、提供資產抵押、聘用日本技師負責業務等要求,增強了日本對漢冶萍的影響力,以及控制力度——通過貸款來變相地主導漢冶萍的企業經營活動。

辛亥革命後,日本還利用孫逸仙對資金的急迫需求,希望能夠形成華日合辦漢冶萍的事實,但遭到華夏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對,結果日本退而求其次,要求漢冶萍加大了從日本貸款的額度,並使漢冶萍接受了貸款條件裡的聘用日本工程師作為最高顧問的條件。

從此,日本利用其技術人員,導致了漢冶萍在一戰爆發時利用原材料漲價的機會還清貸款的企圖失敗,也用訂購擴大生產的機器必須使用日本機器,以及故意造成事故的辦法,讓漢冶萍錯過了一戰時期的黃金發展期間。

總之,通過種種手段,日本將漢冶萍最終變成了他的資源來源地,而不是競爭對手。八幡製鐵廠也發展為東亞一流的企業,為日本工業現代化和軍事工業現代化出力良多。

而現在有了美國提供的島嶼以及廢鋼貿易,漢冶萍對日本的吸引力就少了很多,即使這樣,放棄漢冶萍也是遭到了日本朝野的大量反對的聲音。最終還是被皇太子裕仁的聲音壓製住了。但日本政界和軍方的矛盾也開始出現激化的跡象。

美國取得了漢冶萍的控制權後,並沒有加快漢陽兵工廠的恢復和擴建工作,投入最多的還是基礎建設所需的鐵軌生產。華夏的鐵路建設在近代,就沒有順利的時候,到了新華夏建國的時候,華夏一共有建成的鐵路裡程21810公裡,其中包括前清時期的9900公裡,也就是說從1911年到1949年的三十八年裡,民國一共修建了鐵路裡程11000公裡。

而就是這一萬多公裡的鐵路,也是各種規格都有。其中有俄製的寬軌,有山西的窄軌,還有符合美國標準的標準軌,簡直就是亂成一團,根本不可能一輛機車走遍華夏。而且最主要的部分均位於華夏東部沿海地帶的平坦區域,便於了列強對華夏的掠奪,卻不便於華夏西南的經濟發展。

當然嘍這裡是不包括亨利在攀枝花修築的攀昆線和攀蓉線。以及滇緬鐵路昆明到臘戍線,還有改造中的滇越鐵路。滇越鐵路原來修築的是窄軌,運載能力非常有限,亨利和唐繼堯合作後,這條鐵路的改造也就提上了日程。

漢冶萍在得到了美國資金的投入、技術投入後,煥發了第二個春天,對煤鐵的需求量也是大增,這一下就讓原本可以從華夏得到大量的煤礦資源的日本有點承受不住——鐵還可以從美國獲得品質更好的廢鋼,但沒怎麽解決呢?長江流域以南,日本是退出了,但別忘了還有東北。

在失去了萍鄉煤礦之後,日本再度加強了對華夏東北資源的掠奪——這一回的重點是撫順的煤礦。

撫順煤礦曾經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露天煤礦,質量好、埋藏淺、開采容易,而且每層厚達五十多米,預測可開采的儲量達到15億噸。這裡最早開始采礦是在明初,而到了1901年才開始正式的開發。但1903 年最先提出開發撫順煤礦的華夏民族資本家王承堯卻因為孱弱的清政府不能給予支持,而被俄國巧取豪奪到手,並且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被日本強盜奪取了控制權。

到了1926年,因為失去了日本在華夏南方的煤鐵資源,日本加快了撫順煤礦的開發,不僅加快了直通礦區的鐵路的建設,而且開始將依托煤礦建立的城鎮——千金寨強製性地轉移,因為千金寨的地面下面還有更多的易開采的煤炭儲量!

據統計,從1905年日俄戰爭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一共從撫順掠奪了超過兩億噸的煤炭資源!

華夏,與日本相比,絕對是資源豐富,所以只要日本想要獲取低價資源,華夏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晚清時代政治暗弱,國力也在一次次地列強瓜分中一蹶不振,盡管有名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不懈努力,但依然是杯水救不了大火——不止是清廷皇室的無能,江南的各大家族、地主也是一樣的重視窩裡鬥勝過抵抗外辱。

僅僅一次次地讓日本在朝鮮試探得手,就注定了日本有一天會打進華夏大陸!

辛亥革命後,南北分裂的情況,更是讓日本打心眼裡感到高興,在他們的心裡,華夏越亂越不統一,對日本來說就越好,就越方便他們順利地從華夏身上吸血!直到他們有一天認為可以吞並華夏為止。

所以,華夏對於日本來說,就是一個大的不能再大的誘惑了,如果不是華夏不產石油,那麽日本是絕對不會放棄華夏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滲透和影響的。但面臨美國以石油和鋼鐵的誘惑,日本還是忍不住要放棄一些在華夏的利益,而選擇先得到可以供應日本需要資源的太平洋島嶼。

石油、鋼鐵,煤炭還有橡膠,幾乎所有早就一個軍事強國、工業強國的資源,日本都沒有!而這些,美國都可以提供!印尼的石油和橡膠,美國的廢鋼鐵,還有從華夏東北獲得的煤炭,這一切都構成了支持日本對外擴張的基礎。

這同樣是為什麽,美國一旦開始對日本展開鋼鐵和石油禁運,日本就必須立刻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資源沒有,始終被美國卡脖子,所以,後來的日本成為美國的狗腿子就是理所當然的。

孫逸仙還是應北方的北洋政府邀請北上了,背負著全國人民對於統一、和平的渴望北上了,那是1924年年底。

然而,孫逸仙是看不到華夏統一的那一天了。三月二十五日,爆發的肝癌,讓他壯志難酬,隻留下了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的遺言。

隨後,被孫逸仙帶著北上的部分民黨內部的反對革命的部分中央委員(帶他們北上是為了不給革命的民黨中央執委會添亂),在西山碧雲寺召開了會議,要求考慮民黨未來的道路問題。以及解決民黨內部的紅黨黨員問題。他們要求取消紅黨黨員的國民黨黨籍,分別開除紅黨人譚誠齋、李守常、*等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職務,並取消他們的黨籍。會議通過了《取消紅黨的國民黨黨籍宣言》、《開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紅黨人李守常等通電》、《取消政治委員案》等決議。會議最後提醒大家:如果不在民黨內實行清黨,恐怕“再過一年,青天白日之旗,必化為紅色矣”。

但是,堅持革命和北伐的廣州的民黨中央執委會做出了反向的選擇,就宣布開除鄒魯、謝持等北上的民黨中央委員民黨黨籍。此時的民黨還是血性十足,勇於繼承孫逸仙遺志、繼續執行聯俄、聯紅、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精神的、代表華夏未來的黨派。

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不先解決陳炯明,民黨就不敢專心北伐,本身因孫逸仙北上,就已經對盤踞在潮汕地區的陳炯明余部進行過一次討伐的民黨軍隊,在1925年10月,開始了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的戰爭。

與第一次討伐東征不同, 第一次東征是又滇軍楊希閔指揮的,而第二次東征卻是民黨核心力量掌握了軍事指揮權,因為總指揮是常凱申,這一次同樣是由黃埔學生唱的主角。

第一次東征,是因為陳炯明不甘心廣東被孫逸仙主導的北伐拖垮,借助孫逸仙的北上的時機,組織了大約七萬人左右的力量,希望將孫逸仙的勢力從廣東驅逐出去。

而在廣州的民黨則希望借助陳炯明的進攻,對黨內的軍閥勢力進行清洗,同時削弱陳炯明的力量。

戰事的結果是,陳炯明的主力被以黃埔學生為主導的學生軍擊敗、潰散,並且丟失了潮汕地區和惠州地區。

當孫逸仙離世後,在廣州政府擔任要職的楊希閔和劉震寰的野心開始萌發,妄圖利用孫逸仙去世,民黨群龍無首的機會,聯合陳炯明、唐繼堯等人,配合北方的段祺瑞,瓦解民黨,奪取廣東政權。

然而,有思想武裝的軍隊,和沒有思想武裝的軍隊,在戰鬥力上來說,就不是同樣的水平。1925年五月,楊希閔和劉震寰發動的軍事奪權行動,被黃埔學生軍輕松挫敗,而發動奪權行動的楊劉二人則逃亡香港。

純潔了廣州民黨政府後,就要開始對楊希閔、劉震寰的盟友發動反擊了。而在楊劉發動戰事的時候,以林虎為東路總指揮的原陳炯明殘部奪回了在幾個月前丟掉的潮汕和惠州。民黨政府決定發起第二次東征。

這一次東征時,常凱申已經成為民黨中央的軍事委員會委員,擔任了東征軍總指揮。這代表著常凱申從此登上了民國的政治領袖的開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