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慶二年三月十六日, 送別徐階後的沈默, 悄悄回到了北京城。
在他離京的這三個多月裡, 京城官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天珠變 ]。首先是內閣首輔、少傅、建極殿大學士徐階猝然致仕, 原先的次輔、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李春芳遞補為新任首輔。排行第三的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沈默, 自然進為內閣次輔。
然後是六部九卿, 左都禦史王廷相猝死, 由原禮部尚書趙貞吉接任, 至於趙貞吉空下的位子, 召原禮部尚書、致仕在家的老臣高儀接任。刑部尚書黃光升致仕, 位子由南京禮部尚書毛愷接任。
之下還有禮部左侍郎殷士詹轉任右都禦史督漕運, 其職務由吏部右侍郎張四維接任。張四維的職務, 由文選司郎中陸光祖接任。大理寺卿楊豫樹, 升為刑部左侍郎, 其職位由原應天府尹孫丕揚接任。詹事府詹事諸大綬任禮部右侍郎……
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官員大換班, 才只是初步變動而已, 還有更複雜、涉及范圍更廣的人事變遷, 會在之後的日子裡慢慢發生。但已經可以從中, 看出一些端倪來了:
首先, 從表面上看, 這是胡宗憲案引起的衝擊, 內閣首輔、兩名九卿大員落馬, 算是為這起震驚中外的醜聞畫上了句號。但從本質看, 這卻是山西幫和東南幫, 針對以徐階為代表的保守勢力, 發動的一次成功的搶班奪權。
如果看透了本質, 就能理解這一系列變動中的不可思議了:
首先, 最不可思議的, 就是原次輔李春芳, 竟然在蜚聲四起的情況下, 登上了首相的寶座……這其實是當今朝中三大勢力, 山西、東南, 以及瘦死駱駝比馬大的徐黨, 三派之間博弈的產物。對於這個執掌樞機、宰輔天下[ 遮天 ]的位子, 三黨都勢在必得、又都奈何不了其他兩家, 只能將和三家關系都不錯, 又沒什麽威脅的李春芳留下, 使他成為三家的一個緩衝。
其次, 才剛回京的吏部右侍郎張四維, 竟又升一級, 成了禮部左侍郎, 明眼人都知道, 這是晉黨為他下一步入閣在鋪路了……對於名聲和官聲都極佳的子維同學, 入閣乃是遲早的事情, 就看何時被提上日程了。
還有, 新任禮部、刑部二部堂的人選, 不是人們之前熱議那幾位, 而是賦閑在家的高儀和南京吏部尚書毛愷, 這兩位在徐階跟前極不得寵的老臣。此番老二位能東山再起, 跟其背景有極大關系……前者是浙江杭州人, 後者是浙江江山人, 與當今次輔大人同籍。
當然, 這次東南能一舉拿下兩尚書, 也有些運氣成分……黃河春汛決堤, 淹了黃河半個省, 如果堤壩修不好, 夏汛的情況將更嚴重, 這時身為工部尚書的朱衡, 再去任左都禦史, 就有些臨陣脫逃的意思了。他已經離京去河南督戰了, 出任總憲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然而都察院乃徐黨的喉舌骨乾, 二百多名禦史大半出自徐階門下, 絕對不能看護老巢的位子交給別人。所以趙貞吉隻好臨危受命, 轉任左都禦史, 空出了大宗伯之位……那這個位子, 就該身為帝師的殷士瞻擔當了。然而殷士瞻賄賂太監、企圖入閣的傳聞方興未艾, 老殷又是個要臉之人, 堅決不接受皇帝的任命, 而要求去接手誰都不願碰的漕務。
他這一舉動, 是很成功的危機公關, 立刻再無人非議於他, 皇帝也在其再三懇請下, 勉強答應下來。
讓來讓去, 這個位子落在了已經在家賦閑好幾年的高儀身上……
~~~~~~~~~~~~~~~~~~~~~~~~~~~~~~~~~~~~~
除了官場的大震動之外, 最近還有一樁奪人眼球的事情, 那就是隆慶新朝的首次掄才大典——戊辰科科舉的舉行。
上月中, 便已經舉行了會試, 兩位大主考, 乃是武英殿大學士李春芳和東閣大學士張居正。這個任命一公布, 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但有山西幫鼎力支持, 東南也沒有異議, 那些心中不爽的清流之士, 又能如何呢?
不管朝中如何雲詭波譎, 隆慶朝的第一次春闈, 還是得意順利進行, 來自全國的一千六百名舉人, 經過三天三夜磨成鬼的筆試, 又在忐忑不安中等候半個月, 已經於月初看到了禮部張貼的皇榜, 及第之人自然欣喜若狂, 落第的舉子則大都如喪考妣, 有的直接打點行裝, 回家繼續用功, 有的則寄情秦樓楚館, 借那些善解人意的紅顏知己, 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不過他們幹什麽已經不重要, 因為人們的注意力, 已經全部集中到即將舉行的殿試上來。
群眾從不關心失敗者的命運, 這便是現實的無情。
沈默回到家裡時, 正是殿試的前兩天, 當天他和家裡人一起享一番天倫之樂, 聊解沒有陪她們過年的歉疚之心。
阿蠻早就在年前到了府上, 自然受到了若菡和柔娘的熱烈歡迎, 對於這個她們當年就無比喜愛的小女孩, 兩個女人母性大發, 對其關懷照料無微不至, 完全把她當成了自家的長女。而阿蠻的到來, 也使沈家略顯沉悶的後宅, 再次煥發了生機, 每日裡歡聲笑語不斷。倒讓以為她們會‘望穿秋水的沈閣老, 小小失望了一下。
不過當他看到, 梳著靚麗的茴香髻、穿著嫩黃短衣、白綾細腰襦裙, 做漢家女兒打扮的阿蠻時, 不由一陣錯愕。
見他神態反常, 若菡對柔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