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意氣風發,身後眾將亦是轟然大笑,只是在笑過之余,眾人遠眺中國數朝古都,見城高三丈以上,城外護城河寬闊,兼有拒馬鹿角陷坑矮牆配合,城體的配套設施也極為完善,甕城、敵台、馬面、箭樓一樣不少,更兼城中有四萬清兵,到底要怎麽打下,心裡還真沒點底數。
這樣的大城,除了南京之外,天下少有能與之並肩。
洛陽城光周長就有二十多裡,真要強攻,按著兵法所言,明軍怕是要大軍二十萬,才能在短時間內啃下洛陽城。
李過見王彥自信滿滿,他一邊扯動韁繩,一邊問道:“殿下有什麽好計策,取下這洛陽城?好叫職等心裡有個底數。”
他為流賊時,崇禎八年曾跟隨高迎祥、李自成入寇洛陽,結果被官軍殺敗,崇禎十四年時,明朝已經是強弩之末,李自成裹挾百萬,再次攻打洛陽,也是因為有明將劉見義、羅泰等投降,加上福王不得人心,所以才破了洛陽。
在他看來,以清軍在洛陽的力量,打起來怕是不會輕松。
眾將雖然附和著王彥,但是細想之下,似乎也沒有想出速破城池的策略,難道城中有內應不成?
此時的局勢,雖然明軍佔了巨大的優勢,但是清軍似乎還沒到牆倒萬人推,破鼓萬人捶的地步。
壓垮清軍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沒有出現,清軍似乎尚可一戰。
若是明軍能在中原大敗清軍主力,那整個北方必然望風而降。現在清軍還有大軍近三十萬,滿蒙和遼東漢將,還掌握了大量的兵力,似乎不太可能出現不戰而降的局面。
因而眾人聽李過問起,紛紛都注視楚王,想聽聽殿下要怎麽破敵。
王彥看著雄偉的洛陽城,卻笑道:“戰陣之事,在於揚長避短。且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現今我朝內部穩定,國力強勢,物資充沛,攻取洛陽不急於一時,但是多爾袞就不行了,他現在內有山西不定,河北人心動蕩,且錢糧枯竭,外有孤王大軍壓境,他必求速戰。孤大軍臨城,他必然回師救援,想要先擊敗孤王,解決南面的威脅,然後從容平定山西叛亂!”
王彥說著,抬起馬鞭在洛陽周圍劃了半個圈,笑道:“不過孤王不會讓他如意,隻待多爾袞大軍入援洛陽,本王就會在伊水河畔,依伊闕、萬安山,龍門關扎下堅寨,拖延時間,一面利用國朝錢糧物資的優勢消磨清軍,一面待東路軍拿下徐州,包抄開封虎牢,將清軍主力困於河洛,然後與清合戰於野,一戰潰其主力,則洛陽可以不戰而下矣!”
李過等人聽明白了,王彥的意思就是將清軍主力引到河洛之後,明軍卻利用資源和國力的優勢,故意拖延決戰,等清軍物資消耗的差不多,東路軍拿下徐州包抄過來之後,再以三十萬眾,同滿清會戰於野。
只要明軍取得會戰的勝利,擊敗清軍的主力,那洛陽城中的清軍,就只有望風而降和棄城而逃兩條路,明軍不用去硬攻洛陽城。
當他把這些話告訴身邊眾將後,眾人覺得這次會戰似乎並不難打,明朝這是國力碾壓。
眾人紛紛點頭,但是李定國卻開口提醒道:“殿下此策的關鍵是個“穩”字,不過卑職要提醒一句,多爾袞若是大軍回援,必然不會坐以待斃,清軍必定會猛攻營寨,還有騷擾我軍糧道,逼我軍決戰!”
王彥微微頷首,笑道:“定國說的不錯,所以孤王選擇沿著伊闕、萬安山,龍門關扎下堅寨,另外糧道則有橫衝馬軍護衛,必然保證大軍的供給!”
王士琇、趙慎寬、譚泰等馬軍將領,立時抱拳,“殿下放心,我等定保糧道暢通,不讓清騎接近糧道。”
王彥滿意的點了點頭,而在這時,他們所在的山坡之後,無數的明軍開始在曠野上出現。
城牆上,正在窺視王彥一行的尚可喜,忽然聽見周圍一片驚呼,他忙放下千裡鏡,只見遠處出現一片模糊的人影,他立刻又將千裡鏡拿了起來,圓形的視界掃視曠野。
這時他只見視線范圍以內,什麽人山人海,如潮而來都不足以形容明軍兵勢之盛。
城上的清軍站在城頭上,放眼望去,目力所及之處,全都是一片碟盔在攢動,明軍就像一片滾滾而來的紅雲。
在人海中,明軍各部的旌旗,在冷冽的寒風中獵獵,如林的長槍,反射的冷芒,如同波光粼粼的海面,洛陽城仿佛要被海水淹沒一般。
十四萬明軍,滾滾如潮,這麽多人,有什麽東西值得他們懼怕,別說是洛陽城,就是黃河也可以趟過去。
王彥隻留郝搖旗率一萬人,再召集兩萬多府兵防禦漢中方向,湖北的精銳大軍,可以說是傾巢而出。
大軍緩緩前進,光靠氣勢就把城頭的清軍,壓得喘不過氣來,一個個握緊兵器,看著城外,然後又看了看身邊的同袍,想從他們身上找到安全感,可是卻看到每個人的臉上,都漏出了慌張之色。
明軍像是一塊紅色的毛毯,將洛陽城南的曠野鋪滿。
為首的騎兵,走到王彥所駐立的山坡後面,忽然一揮手,向前蠕動的地毯便停了下來。
這麽多人,可是卻沒有發出什麽聲響,只有是士卒踩在雪地裡的吱吱聲,還有戰馬打著響鼻。
尚可喜看著眼前一幕,心已經沉了下來,然而明軍卻沒在城下久留,稍微露面之後,便後退下寨。
城內的清軍被明軍一驚,忙抓緊了防守的準備,他們搜集砲石,製造砲車,箭矢,火藥,將兵力派上城牆,日夜加強巡視,而明軍除了有哨騎來偵查城中兵力布置,統計城上的敵台和箭樓、馬面、火炮的數量之外,卻並沒有寇城,甚至沒有進行攻城作業。
尚可喜派人出城打探,發現明軍背靠萬安山,扎下了綿延的營寨,似乎並沒有攻打洛陽的打算。
時間到了二月底,王彥等候的清軍主力,終於進入了河洛。
多爾袞聽說明軍兵臨洛陽,親率領七萬大軍從太原星夜南下,不到八日就到了洛陽對岸的懷慶府,然後從孟津渡過黃河,趕到了洛陽城外。
當得知明軍沿山下寨,並沒有攻打洛陽後,多爾袞一眼就洞察了王彥的意圖,然而他已經騎虎難下,只能調集精銳,尋求與王彥一戰,速戰破敵。
多爾袞當即給駐守開封的多尼下令, 讓他留下一萬人守衛開封,率領兩萬人,然後有從虎牢關抽調萬五之眾,趕赴洛陽尋明軍決戰。
這樣一來,加上洛陽城內的四萬清軍,尋求決戰的兵力集結在洛陽城下,便達到了十四萬五千人,同明軍的兵力持平。
與此同時,為了幫清國贏得戰爭,保持現今天下三分的局面,金國永平王孟喬芳亦領兵四萬,豪格從太原再撥一萬,共計五萬人,分兩路趕往洛陽,參與會戰。
至此交戰雙方,基本就位,明朝一方楚王王彥率領十四萬眾,對陣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和金國永平王的聯軍十九萬五千人。
這場關系天下走向的戰事,將在中國的心臟爆發。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