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隋》第334章 李風雲的決斷
歷史上李子雄結局很慘,夷滅全族。

 楊玄感發動兵變之前,聖主突然下旨緝捕李子雄,李子雄亡命而逃,接楊玄感就急不可耐發動了兵變,比最佳兵變時間提前了一個多月。那時遠征軍尚未渡過鴨綠水,水師也未渡海遠征,結果水陸兩路大軍迅速殺向東都,而這正是楊玄感未能如願攻陷東都重要原因之一。

 楊玄感為何在六月初就倉促舉兵?楊玄感倉促舉兵,與聖主緝捕李子雄是不是直接關系?聖主緝捕李子雄,是不是因為掌握了某些與兵變關確切證據?

 歷史給出答案,真相已湮滅在時間長河中,但李風雲依據自己推演,認定楊玄感之所以在六月初倉促舉兵,肯定與聖主緝捕李子雄直接關系,而聖主之所以要緝捕李子雄,也肯定是掌握了某些與兵變關確切證據,而這些證據提供者,十來自東萊水師。

 李子雄自第一次東征大敗“復出”後就直接去了東萊水師,且位高權重,在水師權力應該僅次於來護兒和周法尚,要高於長史崔君肅,再加上李子雄是軍政兩界元老級人物,無論是資歷、功勳還是謀略,都足以與來護兒和周法尚一爭長短,這就給了李子雄爭奪水師控制權實力和動力。可以預見,假如李子雄在水師渡海遠征關鍵時刻,突然發難,來護兒、周法尚和崔君肅以及忠誠於們中高級軍官一網打盡,則水師盡在李子雄掌控之中。到那一刻,楊玄感在黎陽舉兵,李子雄以水師響應,兩路大軍水陸俱進,直殺東都,則勝券在握。

 如果這一推演成立,那麽告發李子雄居心叵測、陰謀不軌必定是來護兒、周法尚和崔君肅三位水師統帥或者是們中一個,而李子雄這一做法不但危及到了聖主對水師控制,還危及到了第二次東征,聖主豈能容忍?當然要在第一時間下旨免去李子雄職務,緝拿李子雄到行宮問罪,而李子雄是保守派元老,已經被聖主和改革派打倒兩次了,但事不過三,李子雄一次次與聖主和改革派為敵,尤其二次東征勝負更是關系到聖主和改革派生死存亡,試想聖主豈能再一次饒恕李子雄?必定要借機砍下人頭,以打擊和報復保守勢力。

 李子雄自知必死,當然中途逃亡了,但李子雄被聖主下旨緝捕消息傳到楊玄感耳中,則反應大不一樣,因為李子雄不但是楊玄感志同合政治盟友,更是以暴力手段推翻聖主這一驚天謀劃核心成員之一,被捕,是不是意味這一驚天秘密泄露了?

 參加這一謀劃人不僅楊玄感、李子雄、李密,還幾個重要人物,那便是主持兵部日常事務兵部侍郎斛斯政,現在就在聖主身邊;司農卿、兼領左翊衛將軍,負責行宮宿衛趙元淑,現在也在聖主身邊;還一個重量級人物則是西北軍最高統帥,主掌隴右十三郡軍政大權弘化留守元弘嗣,現在就在西北軍統帥部弘化城,距離西京不足八百裡。

 這些重量級人物身邊都親信心腹,也被政敵買通或者暗中部署奸細,所以稍不慎都泄密可能。李子雄被抓,不論是自己原因,還是源自於人泄密,都讓楊玄感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選擇,是按兵不動,冒被聖主一一清洗危險,被動應對,還是孤注一擲,毅然舉兵,積極對抗?雖然後者同樣身死族滅危險,但前者束手就縛,任由宰割,一旦出事,絲毫反抗機會,而選擇後者,一旦成功了,那就是天地之懸殊,甚至可以篡國稱帝。楊玄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然而,此刻李風雲卻難以選擇,反覆分析推演權衡後,發現齊王楊喃和韋福嗣為了李子雄元老級人物拉進己方陣營,竟利用自己“叛賊”來“綁架”,結果“綁架”是成功了,但不是齊王“綁架”李子雄,而是李子雄“綁架”了齊王,一旦李子雄依照歷史軌跡繼續走下去,將參加楊玄感兵變,這樣一來問題就嚴重了,兵變失敗,李子雄固然要滅族,但齊王亦難逃於系,必定被政敵們窮追猛打,後果可想而知。

 是不是可以改變歷史,堅決阻止李子雄參加楊玄感兵變?李子雄參加兵變,是不是就能逃過身死族滅劫難?只要李子雄逃過這場劫難,當然就不會連累到齊王楊喃。

 李風雲旋即否決了想法。可能性也不大,楊玄感兵變失敗後,聖主和改革派就利用千載難逢機會,向朝堂上保守勢力大開殺戒,展開了近乎瘋狂反撲,那時殺人已不需要理由,只要是保守派,是聖主和改革派政敵,且在楊玄感兵變過程中持支持、中立、曖昧甚至雖然反對但並作出反對行為者,不論是不是屬於楊玄感所在政治集團,均為誅殺對象。李子雄恰恰是聖主和改革派勢必要殺之而後快對象,豈能逃過這場劫難?李子雄無法逃過這場劫難,偏偏齊王楊喃和韋福嗣現在又“綁架”到一起結成政治同盟,結果不言而喻,齊王和韋福嗣想不死都難啊。

 怎麽辦?李風雲心念電閃間,做出了一個個選擇,但都被否決了,最後只剩下一個辦法,那就是說服李子雄背叛政治盟友,背叛誓言,在楊玄感兵變之後,與韋福嗣一起輔佐齊王,攻打楊玄感,平定叛亂。

 雖然這同樣巨大風險,政治盟友憤怒之下,肯定反戈一擊,置其於死地,但李子雄因為平叛功,給自己贏得了絕地反擊機會,再加上與齊王“捆綁”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緊密利益共同體,打李子雄就是打齊王,而聖主和改革派考慮到政治風暴呼嘯、國祚動蕩、東都風雨飄零之際,再打開皇統之爭“惡魔”,再開辟一個戰場,再在貴族內部自相殘殺血肉橫飛之際增加父子相殘兄弟鬩牆人倫悲劇,肯定會擴大這場風暴危害性,一旦危害失控,則國祚崩潰之危,所以可以肯定,聖主和改革派們為了這場風暴危害性控制在可控范圍內,必然要暫時放過李子雄,於是兵變之後中土局勢發展,其大方向還在固歷史軌跡上前進,這樣就不會影響到李風雲未來謀劃。

 但是,說服李子雄背叛政治盟友和政治目標,難度太大了,李子雄是什麽人?李風雲又是什麽人?根本就是不可能事。

 李風雲沉思不語。李子雄也不催促,面色平靜,目光淡然,只是這種“平靜”怎麽看都給人一種耐人尋味之感。韋福嗣則很耐心,坐在一旁等待,知李子雄突然出現給了李風雲很大衝擊,李風雲需要時間來分析判斷和權衡利弊。

 李風雲驀然靈光一閃,既然決心參加兵變,決心利用這場兵變來完成自己北上計劃,那為何不利用一下眼前千載難逢機會?

 這場兵變時間拖久了,陷入其中政治勢力太多了,對國祚危害也就更大了,對聖主和改革派來說也就越來越不利,是一個非常慘烈敵雙方都元氣大傷兩敗俱傷之局,元氣大傷之後改革派已經難以控制東都政局,最終聖主為確保自己政治地位,必然向以韋氏為首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妥協,以拉一個保守勢力,來打擊以另一個保守勢力,以摧毀以楊玄感為首政治集團,並其中政治利益讓度一部分給關隴本土政治集團為條件,來換取關隴本土貴族支持和這場兵變勝利,以及繼續維持改革派對朝政相對控制。

 在這種不利局面下,聖主和改革派不但已經失去了向保守勢力全面反撲機會,相反還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最大程度向各政治集團讓度政治利益,其中就包括齊王楊喃,畢竟齊王楊喃政治地位非常特殊,目前也僅僅是變相政治放逐,並在律法上失去皇統第一繼承人資格,一旦保守勢力聯手,關隴人和河洛人齊心協力齊王楊喃推上皇帝寶座,拉開內戰大幕,則權威已經降到最低點聖主和改革派極可能兵敗如山倒,一敗塗地。

 所以李風雲一開始就想錯了,桎梏在固歷史軌跡上,想到自己已經實力改變某個歷史細節了,一旦兵變延續時間變長了,政治局勢發展方向不一樣了,聖主和改革派即便明明知齊王楊喃曾和李子雄過深度接觸,甚至過短暫政治結盟,也無法利用這一點打擊齊王楊喃了。

 既然齊王楊喃“安然無恙”,那現在李風雲要做就是竭盡全力贏得李子雄這位軍政元老信任,然後加入到這場兵變中,而了李子雄大靠山庇護,李風雲信心在兵變中掌握部分主動權,並利用這部分主動權引導兵變向自己所需要方向發展,否則僅僅做一個楊玄感“棋子”,影響不到楊玄感決策,則必然陷入被動,根本就改變不了這場兵變過程。

 李風雲做出了決斷,衝韋福嗣拱手一禮,“某能否與建昌公私下談談?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