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隋》第358章 誰來做皇帝?
李風雲立刻便罵人衝動,李子雄太奸詐了,搞了半天還是要全力一搏,還是想幫助楊玄感贏得兵變,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事,自己已經分析過了,已經做出推演了,李子雄也認同了自己分析和推演,為何還是出爾反爾,還是頑冥不化、固執己見?

 李子雄久居高位,掌控全局已成為習慣,任何時候都要做個博弈者,而不甘於做個任人宰割“棋子”,然而,出乎預料,這一次失算了,不要說李風雲不會自己命運交給別人,韋福嗣、董純和李善衡同樣不願

 李風雲毫不猶豫,當即對李子雄決策提出了質疑。

 楊玄感兵變若想成功,最核心一環就是更迭皇統,就是必須要一個新皇帝,一杆代表了正統和利益大旗。李子雄意齊王楊喃推上皇位,但楊玄感是否同意?退一步說,就算楊玄感同意了,齊王楊喃是否同意?再退一步說,就算齊王楊喃同意了,以韋氏為首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是否同意?發動軍事政變目本來就是為了解決政治危機,而舊政治危機尚未解決,又爆發了新政治危機,這場軍事政變勝算還多大?

 李子雄毫不遲疑,一一給予解釋。在這件事上,李子雄握說服楊玄感,而齊王楊喃實際上自主權,命運完全被李子雄、楊玄感、韋福嗣等人所掌控,只要兵變者齊王楊喃大旗高高舉起,不論齊王楊喃是否同意,都變成了這場軍事政變名義上最高統帥。最難辦就是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可以預見,在政變之初,關隴本土貴族集團肯定是靜觀其變,坐山觀虎鬥,隻待局勢明朗了,便拔劍出鞘,也就是說,誰佔據了優勢,們就倒向誰。由此推及,能否贏得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支持,就要看以楊玄感為首兵變者能否在戰場上擊敗聖主,就要看齊王楊喃能否在這場軍事政變中牢牢掌控全局,而李子雄很自信,認為大家只要精誠團結,攜手合作,就一定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然而,韋福嗣卻當頭澆了李子雄一盆冷水,以非常堅決態度,不容置疑口氣告訴李子雄,不會參加這場兵變,另外要求李子雄信守承諾,不要齊王楊喃拉進這場兵變。

 接,董純和李善衡也表態了,們也不會參加這場兵變,們堅決反對李子雄齊王楊喃拉進這場兵變。

 理由很簡單,李風雲已經分析得很透徹,推演得也很詳盡,這場兵變核心一環是皇統更迭,但皇統如何更迭,齊王楊喃左右不了,畢竟發動兵變是楊玄感,而另一個決定因素則是關隴本土貴族集團,但關隴本土貴族集團與河洛貴族集團在政治上是對立,若楊玄感力推齊王楊喃,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必定力推代王楊侑,由於事關彼此根本利益,雙方基本上妥協讓步可能,換句說,如果楊玄感齊王楊喃推到了“台前”,則等於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推到了聖主一邊,這場軍事政變也就注定了要失敗。

 李子雄、韋福嗣、董純和李善衡都是關隴本土貴族,如果們命運不是早已與齊王命運“捆綁”到了一起,且不可分割,們也已離開了齊王。現如今,們與齊王都在絕境中掙扎,但李子雄顯然些失控,些瘋狂,似乎失去了理智,而韋福嗣、董純和李善衡三人卻依舊保持清醒,小心謹慎,一步都不敢走錯。目前政治環境不允許們犯錯,一步錯,等待們便是萬丈深淵。

 韋福嗣、董純和李善衡反對,讓李子雄頗為惱怒,質問,若錯過了這樣機會,齊王還什麽希望?們還什麽希望?

 韋福嗣也很惱怒,李子雄太無恥了,為了兵變成功,不惜“綁架”齊王,不惜犧牲們這些政治盟友,是可忍孰不可忍,豈此理,以為自己可以隻手遮天,可以為所欲為?

 韋福嗣當即反駁,李風雲所擬製未來幾年謀劃,和盤托出。

 謀劃李子雄已經聽李風雲說過了,也基本接受,只是謀劃建立在李風雲對中土未來幾年大勢預測上,而預測起點就是今年爆發軍事政變失敗了。假如今年軍事政變成功了呢?中土未來幾年走向肯定與李風雲預測不一樣。李子雄不想看到統一大業分崩離析,不想看到北虜鐵騎塗炭中土,更不想看到千千萬萬中土人死在分裂和戰亂之中,所以決心殊死一搏,決心贏得兵變成功,而最基本前提是,必須齊王、楊玄感、韋福嗣乃至李風雲這些大大小小勢力都黏合到一起,齊心協力,唯如此,才能掌控全局,才能讓自己兵變策略得到忠實執行。因此李子雄嘴上接受了李風雲未來謀劃,心裡卻全盤否定,要另起爐灶,要走自己路。

 董純和李善衡都是第一次聽說,們通過布局龐大謀劃,再一次肯定了心中猜測。李風雲背後是朝堂上那股持中立立場龐大政治勢力代言人,拯救中土謀劃就是出自們之手,而謀劃核心便是扶植齊王楊喃,便是讓齊王楊喃利用南北大戰來實現北疆割據,然後齊王楊喃就成了中土“新長城”,對外抵禦北虜入侵,對內拯救統一大業崩潰,可以說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眾望所歸之下,必成王霸之大業,再建中土之輝煌。

 謀劃完全符合齊王利益,符合們利益,這顯然就是齊王希望,就是們希望,未來大可為。董純和李善衡就如當初聽到謀劃韋福嗣,很振奮,些激動,雖然這一切都建立在李風雲預測上,都還是虛無縹緲不可確定紙上談兵,但最起碼李風雲背後那股龐大政治勢力是事實存在,們中意齊王楊喃並給予扶植,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振奮好消息,只要齊王楊喃不是孤家寡人一個,不是單槍匹馬作戰,那未來即便坎坷艱難,卻始終充滿希望,這給了大家為之奮鬥動力。

 董純和李善衡不約而同做出決斷,支持拯救中土謀劃,實際上現在可以說是拯救齊王謀劃,而們支持,等於推翻了李子雄兵變必須成功決策,因為謀劃基礎是李風雲對中土未來大勢預測,而預測起點便是這場軍事政變失敗,所以,接下來要商討內容,不是如何促成兵變成功,而是如何最大程度利用這場兵變牟取到最大利益。

 五個人,兩種意見,但實力對比卻是一比四,李子雄完敗。本來想左手握齊王楊喃,右手拿李風雲,以悍實力奪得軍事政變勝利,但風雲突變,如意算盤很快就落空了,齊王楊喃和李風雲這兩股勢力迅速聯手,轉眼就架空了。

 李子雄惱羞成怒,指李風雲厲聲質問,“一直以來,都在預言這場兵變,預言這場兵變以失敗而告終,一步步們引入觳中,目到底是什麽?是不是利用們來摧毀這場兵變?”

 李風雲搖頭苦笑。李子雄心思可以理解,畢竟是中土統一大業功臣,而統一大業給帶來巨大利益,正隨大一統改革而逐漸喪失,這是李子雄所不能接受,也是們那一代功勳大臣們都不能接受,所以保守勢力都想推翻聖主,推翻改革,只不過膽量殊死一搏人太少,而機會就更少了。如今好不容易了個軍事政變機會,且具備了成功大部分條件,試想李子雄、楊玄感等人豈肯放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天意眷顧,誰敢說兵變就不能成功?從李風雲立場來說,如果不知未來發生一切,必然會義無反顧支持李子雄,因為兵變是走向成功捷徑,一戰定乾坤,而割據稱霸謀劃則過於漫長、艱險,充滿了難以估量風險,所以如何選擇不問可知。然而,李風雲知未來,齊王楊喃和韋福嗣、董純、李善衡又都是膽小謹慎之輩,兩下結合,自然不會再去豪賭。

 李風雲衝李子雄搖搖手,示意稍安勿躁,“建昌公,聽某說完,再做定論如何?”

 韋福嗣和董純也勸了兩句,大家都是一根繩子上螞蚱,撕破臉了,內訌了,對誰都沒好處。

 李風雲拿出了利用這場兵變牟利計策。

 李風雲退出齊魯後,率軍西進,第二次殺進中原,第一個目標還是通濟渠,同時吸引東都方面注意力,以掩護楊玄感發動兵變。楊玄感兵變後,東都兩面受敵,必然收縮防守,這時候李風雲率軍殺進京畿,攻打第二個目標,東都。

 東都能不能拿下,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其中兩個關鍵,一個是東都內應能否成功打開城門,尤其重要是,能否打開皇城和宮城大門,若楊玄感拿不下皇城和宮城,拿不下中土最高權力象征,則等於拿下東都,政治上影響力十分限;其二,各路救援東都軍隊來得快不快,若救援軍隊搶在楊玄感攻陷東都之前抵達戰場,則楊玄感兩面受敵、兩線作戰,基本上喪失了奪取東都可能性,也就是說,兵變將不可阻止走向失敗。

 若兵變即將失敗,李風雲就果斷離開東都戰場,假借北上阻擊聖主名義,攻打第三個目標黎陽倉,大肆劫掠黎陽倉糧草武器後,移師北上,依托太行山,在代恆燕趙之間發展壯大。

 齊王是救援東都軍隊之一,但因為齊王身份特殊性,關鍵時刻,楊玄感必然要拉齊王“下水”,拉“齊王”陪葬,而聖主則要防備齊王背叛,對全力戒備,於是在東都戰場進入僵持之期,齊王便要以追剿李風雲為名,主動離開東都戰場,渡河北上,那時聖主迫於無奈,不但會同意所請,還會給予其相當大政治利益以為安撫。

 如此一來,李風雲北上了,齊王楊喃也北上了,齊王據北疆而稱霸第一步就算成功了。

 李子雄忍不住了,直言不諱地問,“若越國公拿下東都呢?”

 “那越國公面臨危機就更大。”李風雲歎,“誰來做皇帝?齊王還是代王?抑或,越國公於脆篡位,自己做皇帝?”

 滿座皆驚。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