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隋》第487章 越王的決策
六月十四,下午,右驍衛將軍李渾集中主力於黃道渠北岸,突然由守轉攻,打了王仲伯一個措手不及,連連後退。

 楊玄感眼前形勢危急,身先士卒,親自率預備團衝了上去。同時命令攻打承福門的楊玄挺中止攻擊,轉而與王仲伯聯手,在東太陽門一線把步步進逼的衛戍軍趕出太陽門廣場。又命令攻打徽安門大街的楊積善,暫緩攻擊,抽調部分軍隊為預備,隨時支援東太陽門一線。

 黃昏時分,鼓號漸息,殺聲漸止。衛府軍退回黃道渠北岸。楊玄挺、楊積善、王仲伯各率本部駐扎於太陽門廣場。楊玄感返回上春門大營。

 一直站在城牆上觀戰的越王楊侗、觀國公楊恭仁、東都留守樊子蓋等中央大臣們也匆匆返回到尚書都省。大家心如重鉛、憂心忡忡,情緒十分低沉。

 兵變的掾屬們呈遞上從各個渠道搜集匯總而來的最新消息。楊恭仁仔細翻閱後,主動走到地圖前,向越王楊侗和中央大員們解說當前東都戰局。

 東都三面被圍,目前只有東都的北面還在衛府軍的控制之中。綜合各個渠道所獲的消息來推測,叛軍人數大約在十萬以上,雖然這個數字有些誇張,但無法否定楊玄感目前所擁有的明顯優勢,而這個優勢一旦得到充分發揮,比如從明天開始楊玄感集中兵力攻打邙山,則邙山一旦失陷,東都就四面被圍,東都戰局會進一步惡化。

 現在衛戍邙山一線的是武賁郎將李公挺。李公挺麾下只有五千余衛士,再加上河陽都尉府的一部分軍隊,滿打滿算六千余人。這六千余人承擔了衛戍東都北郭、回洛倉、金墉城、邙山及邙山東西兩端要道大和谷和金谷,還有大河上的盟津和鄧津兩條渡河通道,另外李公挺帳下的武牙郎將高毗還帶著部分軍隊衛戍在臨清關和延津關一線,所以李風雲在兵力調配上捉襟見肘,難以為繼,顧此失彼是必然之事。

 如果楊玄感打邙山,李公挺能否堅守?答案顯而易見,李公挺守不住。

 李公挺守不住邙山,會出現何種局面?大和谷和金谷一旦丟失,被這兩個要道所保護的盟津和鄧津必將陷於楊玄感之手,如此則大河通道斷絕,東都與河內之間就此失去聯系,越王楊侗、中央大員、皇后嬪妃和成千上萬的貴族官僚被叛軍團團包圍,只能無助地等待援軍來臨。

 對策是什麽?無需楊恭仁贅述,他早就說過了。只有兩個對策,一是堅守東都,固守待援,這需要集中全部兵力死守皇城,另一個辦法是先把越王楊侗、皇后嬪妃、中央和貴族官僚們撤出東都,暫避於河內,同時留下一部分衛戍軍據城堅守,竭盡全力拖延東都失陷的時間。

 這兩個對策各有利弊。第一個對策有可能產生最壞的結果,東都失陷了,越王楊侗、皇后嬪妃和中央都束手就擒,貴族官僚們統統投降楊玄感,而這一最壞結果必然對西京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旦關隴本土貴族與楊玄感達成了妥協,雙方聯手抗衡聖主,則風暴必將無限擴大,席卷整個中土,造成一場可怕的浩劫。相比起來,第二個對策就穩妥多了,可進可退,回旋余地非常大,最壞結果也就是東都失陷,京師摧毀,但只要聖主笑到了最後,東都可以重建,即便不能重建還可以遷都西京,再把都城遷回關中,如此則能把這場風暴對中土的傷害降到最低程度。

 爭論旋即在尚書都省內激烈展開。

 如果明天楊玄感開始攻打邙山,而邙山迅速丟失,那就只能固守待援了,而距離東都最近的援軍就是西京大軍。西京是否出兵支援?如果西京出兵支援,那何時出兵?如果西京遲遲不能出兵,則東都就危險了,反之,就算西京以最快速度出兵,日夜兼程行軍,也需要七八天時間才能抵達東都,而在這個時間裡東都能否守住?一旦楊玄感搶在西京大軍之前攻佔了潼關,或者搶佔了崤、澠之險贏得了先機,或者西京大軍被阻擋於函谷、慈澗停滯不前,東都能否堅持更長時間?如此分析下來,固守待援一旦失敗,後果太可怕了,所以大部分人畏懼了,萌生了退意,建議搶在楊玄感攻陷邙山之前,撤離東都避難河內。

 樊子蓋堅決反對,理由是越王和中央如果撤離東都,軍心就亂了,士氣就低迷了,等於不戰而敗,把東都拱手送給了楊玄感。現在東都還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形勢還沒有惡化到崩潰之邊緣,戰局亦沒有陷入一邊倒之絕境,衛府軍還有一戰之力,這種情況下就妄言失敗,就輕易放棄,就不戰而逃,實在是莫大的恥辱。

 “如果裴弘策一顆頭顱不足以威懾東都,那就再殺,直到東都上下同仇敵愾,再無異心為止。”

 樊子蓋豪氣萬丈,可惜響應者寥寥無幾。生死存亡之刻,誰還會傻到白送性命?楊玄感勢不可擋,再加上內應眾多,中立者更是見風使舵,堅守派與東都共存亡的勇氣固然可嘉,但逆轉不了大局,東都失陷已成定局,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乘著現在還有時間,該走的都走吧,免得到時候身不由己,禍福難測。

 樊子蓋獨木難支,非常沮喪。形勢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他根本控制不了局勢,即便他大權獨攬,即便他砍下一顆又一顆權貴的頭顱,也無法控制此刻的東都,駕馭那些無心堅守東都的權貴們。聖主和改革派的“敵人”太多了,以中央集權為目標的改革損害了貴族官僚的既得利益,這一後果在此刻表現得淋漓盡致。牆倒眾人推,大家巴不得東都失陷,巴不得聖主和改革派倒台,巴不得嚴重損害他們切身利益的改革轟然倒塌。

 由此不難推測到西京的態度,雖然聖主防患於未然,在西京的權力格局中有所部署,最大程度地遏製和削弱了關隴本土勢力對西京政局的控制,但正因為如此,西京一盤散沙,西京留守衛文升的處境肯定和他一模一樣,就算西京一致決策出兵支援,然而在執行這一決策過程中,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甚至有可能整個“翻盤”,反而推動了關隴本土勢力和楊玄感的結盟合作,所以現在與其指望西京大軍力挽狂瀾,倒不如寄希望於聖主和遠征軍的及時回歸。

 越王楊侗畢竟是個孩子,他很害怕,害怕的結果當然是想逃離東都,但他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博弈中,耳濡目染之下,心智遠比同齡孩子成熟,他知道自己在如此關鍵時刻逃離東都,後果很嚴重,一輩子可能就完了,所以他惶恐不安,拿不定主意,只能寄希望於楊恭仁,寄希望於崔賾和元文都這些近侍大臣們幫助他拿個主意。

 楊恭仁的態度很明確,必須撤離,確保安全。人最重要,只要人在,希望就在,與東都共存亡是一件愚不可及之事。越王楊侗、中央、皇后嬪妃和貴族官僚們的存亡直接關系到了楊氏國祚的未來,無論如何不能置他們於險地,他們安全了,楊氏國祚也就安全了,國祚利益至上。至於越王楊侗的前途,在楊恭仁的眼裡並不重要,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楊侗從這場風暴中逃出去,不介入到血腥的皇統之爭,把性命保住,未來一切都有可能,誰敢說越王楊侗沒有未來?

 元文都保持沉默,他知道越王撤離東都的代價可能是一輩子都完了,這讓他開不了口,更不敢代替越王拿主意,但撇開越王楊侗的個人命運,從國祚存亡角度來說,撤離是正確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東都沒有了可以重建,但人若沒有了,或者在楊玄感的脅迫下都拋棄了國祚,那聖主即便歸來也沒有意義,那時不要說遠征軍分崩離析,就連改革派都煙消雲散了。再說了,對於貴族官僚們來說,利益至上,城頭變幻大王旗是一件正常之事,不論誰做大王,誰做中土的主人,只要確保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支持誰,所以危急時刻遠離危險,遠離殺戮,保全性命,靜觀其變是理所當然之事,否則未來如何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正確選擇?至於樊子蓋,已經瘋狂了,已經把個人和集團利益完全置於王國利益之上,他所謂的與東都共存亡,實際上就是拉著所有人與改革派共存亡,為改革派陪葬。

 崔賾的態度也很明確。下午他在城牆上觀戰,看到李渾在黃道渠北岸發動反擊,聽到大臣們越來越傾向於撤離東都的議論後,就有所決斷。李渾在叛軍的夾擊之中還能發動反擊,為什麽?李風雲發揮作用了,這足以證明李風雲與李渾建立了默契,對東都戰局有了一定的操控力度,而李渾之所以願意與李風雲建立默契,證明李渾接受和認同了李風雲對未來局勢的推演和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對策,也就是說,齊王進京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而關鍵時刻李風雲還會在楊玄感的背後捅刀子,所以李風雲的預測還是可信的,皇城還是有守住的把握。皇城守住了,東都也就守住了,這可以確保把這場風暴對東都、國祚和中土的傷害降到最低。

 崔賾因此明確告訴膽戰心驚的楊侗,所有人都可以撤離東都,唯獨他不行,他必須與東都共存亡,這是他留守東都的職責所在,也直接關系到了他的未來,沒有選擇商量的余地,否則他完了,沒有前途了,徹底完了。

 經過激烈爭論之後,形勢已經一邊倒,大部分中央大員都支持楊恭仁的意見,撤離東都已成定局。

 最後,輪到越王楊侗決策了。

 “孤同意撤離。”楊侗說道,“但孤必須留下,必須與東都共存亡,這是孤職責所在,使命所在,即便粉身碎骨亦義無反顧。”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