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250章 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但是,裴世矩最終目是什麽?一石二鳥嗎?利用南北大戰讓父子關系緩和,讓父子重建信任,繼而給齊王爭取一次奪取皇統機會?但以裴世矩謹慎務實政治風格,主動介入皇統之爭可能性微乎其微,試想開皇末年,當高潁與先帝在皇統之爭戰場上大打出手時候,朝堂上中樞重臣和衛府大將軍們幾乎無一幸免,均被卷進了風暴之中,唯裴世矩主動請纓不遠萬裡趕赴大漠處置南北外交事務,躲過了那場劫難,足見其高超政治智慧和誓不介入皇統之爭決心。

 然而,在政治上,只要與齊王扯上關系,不管願意不願意,都算上了皇統之爭“黑名單”,所以布局如果是裴世矩設計,那裴世矩就算介入皇統之爭了,但這顯然與裴世矩堅守了幾十年政治風格相背離。

 想不明白事就暫時不想了,推演不出真相難題就暫時擱置,畢竟裴世矩是歷經四朝政治元老,年紀、資歷、智慧、權勢都非尋常權貴可比,即便是同為中樞宰執年紀資歷都比裴世矩更老蘇威,在政治智慧上亦難以與其比肩,要知裴世矩可是高齊舊臣,一個亡國遺臣能在中土政壇上始終屹立不倒,能在一次次政治風暴中幸存下來,能冷眼看當年勝利者諸如高潁、虞慶則、楊雄等政治大佬先後倒下,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奇跡,而創造奇跡者皆為傳奇,是被仰視存在。

 但一件事必須弄明白,否則就算齊王非要居外發展,非要一條走到黑,韋氏、李氏卻要懸崖勒馬,不能跟齊王一起瘋狂自殺。

 實施局外之策前提是,東征失敗,而且還是連續失利,那麽裴世矩憑什麽認定東征會連續失利?

 依照白發賊所提供訊息,今年東征可能失利原因主要兩個,一是在錯誤時間選擇了錯誤攻擊之策,二是中樞內奸。點靠譜,單從軍事角度來說,己方已經處於劣勢,如果運氣差一點,或者臨陣指揮錯誤,則是必敗之局。

 接下來第二次東征,也靠譜。對於聖主和中樞來說,東征要繼續,東征必須勝利,這是國內外局勢所決定,不為任何政治勢力意志所左右,所以如果今年東征失利了,確會第二次東征。

 而第二次東征失利原因,白發賊預言,是因為東都反對勢力發動了兵變,內戰爆發,結果導致二次東征無功而返。就不怎麽靠譜了,雖然反對勢力確推翻聖主摧毀改革意圖,雖然在二次東征期間發動兵變時機確不錯,但風險太大了,一則東征期間,兩京駐扎數萬精銳衛戍軍,兩京難以攻克,其次遠征軍數量龐大,聖主只要抽調一部分兵力便可回京戡亂,在絕對實力面前,叛亂者不堪一擊。當然了,凡事都例外,西京衛戍軍基本上控制在關隴本土勢力手中,只要關隴本土貴族不造反,西京固若金湯,但東都呢?東都衛戍軍是否絕對忠誠於聖主?東都是否固若金湯?

 “們決策絕能不能建立在對未來預測上。”

 韋雲起態度堅決,不容置疑,而其人也找不到理由反對。

 “現在距離遠東冬季只剩三個月,遠征軍能否攻克平壤,三個月後便結果。”韋雲起繼續說,“如果白發賊預測錯誤,那足以說明們中了白發賊緩兵之計,中了山東人圈套,們現在所做一切推演均不成立,居外之策再無實施之可能,必須馬上廢止,同時以最快速度剿滅白發賊,亡羊補牢

 齊王同意,韋福嗣等人均連連點頭。到那時不惜代價也要剿殺白發賊,所秘密永遠埋葬,雖然白發賊與裴世矩之間確實存關聯,但白發賊舉動卻證明在幫助山東人對付齊王和關隴本土勢力,這是不死不休仇恨,關隴人為了自身之利益,必須白發賊和聯盟徹底誅殺,至於殺了之後會否觸犯到裴世矩利益,那已經顧不上了,先保住自己再說。

 “如果白發賊預測正確,今年東征確失利,聖主要發動第二次東征,們又將如何定策?”

 齊王問得很直接,可見其心情很急迫,對居外之策充滿了期待。某種意義上居外發展之策是希望所在,若想徹底翻身,徹底從政治牢獄中逃出來,徹底逆轉自己命運,這是唯一可行計策,當然了,目前計策還是空中樓閣,並無任何可以信賴基礎。

 韋雲起神色愈發凝重,“如果白發賊預測正確,今年東征確失利,聖主要發動第二次東征,那麽最起碼可以證明,白發賊並幫助山東人設計陷害們,而們也依舊足夠證據證明白發賊所獻之策是聞喜公(裴世矩)針對南北大戰所做布局之一,但居外之策卻給們指引了一條通天方向,們不但要堅決實施居外之策,而且還要為此創造條件,竭盡全力創造所可以創造條件。”

 齊王聽懂了,眼裡掠過一絲驚懼,而韋福嗣等人也聽懂了,目露神采,就像看到獵物猛獸,興奮之中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獰猙而鋒利獠牙。

 若想成功實施居外之策,其中關鍵便是二次東征失利。正因為二次東征失利,國內外局勢惡化速度才驟然加快,並且不可阻止,中土內憂外患因此雙雙爆發,深陷腹背受敵之困境,而聖主和中樞更是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陷入不可逆轉之被動,面對即將到來南北大戰,們唯發動第三次東征以破壞突厥人與遠東諸虜盟約,讓北疆鎮戍軍在南北大戰中避免兩線作戰危險,從而得以集中全部力量與北虜大軍決戰於代北長城。

 也就是說,白發賊對未來中土局勢悲觀預測,都建立在二次東征失利上,而且這些預測“肉眼可見”,即便是韋福嗣、韋雲起這些政壇強勢人物也同樣承認這些預測準確性,所以,韋雲起所謂創造條件,就是“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白發賊對未來預測實際上就是韋氏行動指南,韋氏不惜代價也要推動東都反對勢力在二次東征期間發動兵變,或者創造其政治事件以進一步惡化國內局勢,總之務必讓二次東征功虧一簣。

 二次東征失利,接下來國內外局勢發展對齊王崛起肯定非常利,即便第三次東征,即便南北大戰不會馬上爆發,以聖主和中樞被動處境,若想緩和南北關系穩定邊疆局勢,就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恢復國力,而要恢復國力就必須穩定東都政局和國內局勢,為此們只在政治上做出巨大妥協,舍此以外別無途。關隴本土貴族集團做為朝堂上最為龐大政治勢力之一,理所當然要利益最大化,而齊王推上儲君之位是實現這一目標最好途徑。對韋氏來說,這是一個完美計策,而對齊王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結局,若能成功,皆大歡喜,當然要全力以赴了。

 韋福嗣又以最快速度出現在聯盟總營裡,與李風雲開始了第三輪談判。

 韋氏高效率讓李風雲些意外。在過去兩輪談判裡,給了韋氏大量訊息,雖然這些訊息都是對未來推演,而且這些推演並不都是建立在當前可見事實上,但以韋氏對東都政局、中土局勢以及對南北關系了解,肯定能接受這些推演,並認真思考它可信度,然後拿出相應對策。這顯然需要時間,但韋福嗣卻轉眼就來了,這讓李風雲興奮之余,對自己靈光一閃後出現拯救中土之策充滿了希望。確做不了中土救世主,但齊王可以,支持齊王關隴本土貴族集團也可以。

 韋福嗣為了取信李風雲,為了與李風雲建立足夠信任,采取了坦誠方式,直言不諱,攤開了說。

 首先,背後肯定山東豪門世家支持;其次,與聞喜公裴世矩之間肯定某種聯系;第三,獻出居外之策真正目無從揣測,但齊王佔據了絕對優勢,掌控主動,根本無懼叵測之心。

 李風雲詫異不已。誤會些大了,李密與已故渤海公高潁聯系到了一起,而韋氏卻與當朝宰執聞喜公裴世矩聯想到了一塊,太出乎意外了,這不禁讓再度想到了那個人,難那個人當真與高潁、裴世矩關聯?李風雲以最快速度在繁雜記憶裡翻尋了一遍,結果竟然真發現了那個人與高潁、裴世矩、宇述、突厥人之間某種不為人知秘密,但相關記憶太少了,寥寥無幾蛛絲馬跡根本構建不了完整證據鏈。

 不過李風雲卻上了心。李密這樣猜測,韋福嗣也相似猜測,可見那個人身份並不普通,現在自己既然決心利用們誤會來實現自己謀劃,那個人身份便成了關鍵,所以必要認真查一查,查清楚了,或許便意外之喜,能給自己以莫大助力。

 韋福嗣給了李風雲三個月時間,若三個月後東征失敗,李風雲預測對了,雙方正式合作,李風雲幫助齊王實施居外發展之策,而齊王則給予李風雲所需要回報,反之,若三個月後東征大捷,李風雲預測純粹是胡扯八,羞辱了齊王和韋氏,那必將遭到瘋狂報復,齊王必定要砍下李風雲頭顱洗雪恥辱

 李風雲一口答應,雙方隨即就這三個月內臨時合作討價還價。

 韋福嗣要求李風雲撤離通濟渠,棄守濟、菏一線,返回蒙山。

 李風雲斷然拒絕,聯盟可以退出通濟渠,但必須固守濟、菏一線,戰場主動權不能放棄,這關系到聯盟生存,一旦齊王在臨時合作期內背信棄義,出爾反爾,聯盟就被動了。

 韋福嗣明確告訴李風雲,若不能棄守濟、菏一線,就不能收復濟陰郡,而能否在最短時間內收復濟陰郡,直接影響到了治書侍禦史韋雲起和濟陰太守韋保巒仕途,尤其韋保巒濟陰太守,若能保住仕途,繼續留在中原,則對齊王居外發展非常利。

 李風雲思考良久,拿出了一個妥協之策,雙方以菏水為界,菏水以南歸齊王,菏水以北歸聯盟,聯盟不去侵擾濟水,齊王也不要逼近泗水,雙方就在菏水兩岸捉對廝殺。

 “善”韋福嗣一錘定音,與李風雲擊掌為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